馬家賓,張欣凱,張鑫杰
(河南省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河南 鄭州 450016)
頸椎病(椎動脈型)是指由頸椎退行性變引起的以眩暈及交感神經癥狀為主的綜合征,其特點是眩暈成間斷性、反復性,發作時伴頭痛、惡心嘔吐、頸部不適、耳鳴、視力障礙、失眠、記憶力減退,頸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本研究用刃針聯合整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診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8~65歲,平均(42.5±1.6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5年,平均(3.2±0.85)年。對照組男19例,女31例;年齡29~69歲,平均(41.3±1.68)歲;病程最短1.5個月,最長10年,平均(6.5±0.8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和《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淡會紀要》[2]。①以眩暈為主可伴有惡心、嘔吐、心悸等;②同時伴有頸項部酸脹痛不適;③通過影像學檢查見頸椎失穩并排除骨折、腫瘤、結核等;④旋頸試驗陽性。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②依從性好;③年齡18~60歲。
排除標準:①頸椎骨折、脫位或腫瘤以及嚴重骨質疏松者。②合并造血系統疾病和精神病。③梅尼爾綜合征、耳源性眩暈、顱內病變、眼源性疾病等其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眩暈。④妊娠。⑤暈針。⑥嚴重的體質虛弱。⑦頸椎畸形。⑧頸肩部皮膚破損者。⑨正在接受其他眩暈相關治療。
刃針療法用0.4mm×40mm無菌一次性刃針,取俯臥位或倒騎靠背椅姿勢。腦空穴(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頂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左右各1個)分別記1、2點。枕骨粗隆上、下緣與乳突連線中內1/3交匯處。C1、C2、C7棘突旁開1.5~2.0cm,壓痛點和條索結節。腦空穴刃針與骨面垂直,刀口線與縱軸平行,快速刺入只做切割不擺動,針下松動即可。枕骨粗隆與乳突交匯處,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刀體與項下部皮膚約成30°、與項平面垂直,快速刺入,緩慢進到達到骨面,縱行疏通剝離,刀下發緊可掉轉刀口線90°沿骨面鏟切2~3刀。其余各點刀口線與縱軸平行垂直進針,快速刺入皮膚緩慢進針到達骨面,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出針后壓迫止血。手法操作[3]患者取仰臥位,拉伸頭最長肌、頭半棘肌。拔伸頸椎3~5次,力量緩和,不可用暴力。根據不同錯位關節選取不同的手法角度。寰樞椎錯位整復手法患者仰臥位,右側為例。醫生站在患者頭部上方,左手前臂托著患者的左側面頰部,右手虎口卡住矯正椎體的右關節突關節上,患者頭向左側旋轉達到極限,先后伸15°,再向右側屈5°,右手向患者左眼睛的方向發力,可聽到“咔嚓”響聲或手下有關節松動感,即表示復位成功。左側操作同右側。3天正骨1次,5次為一療程。
對照組用推拿加牽引。患者取仰臥位,根據不同的患椎選用不同的枕頭和不同的牽引角度,牽引力量以患者體重的1/10為標準,最大不超過10kg,每次25~30min。牽引后行推拿治療,在患者的脊柱兩側從C1~T10,重點是患椎關節突關節、上項線,肩背部重點是肩胛骨內上緣和內側緣,做一指禪推法和彈撥法為主,?法、拔伸為輔,手法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每次治療20min,15天為一療程。
頸部關節功能:頸椎關節活動度指患者分別進行前屈、后伸、左右側屈以及左右旋轉等6個方向的角度總和。頸椎關節活動度改善情況分為≥10°且<20°、≥20°且<30°、和≥30°,改善活動度≥10°為有效,<10°為無效。
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痊愈:無眩暈癥狀,頸部活動正常,6個月內未復發。顯效:基本無眩暈癥狀,頸部活動基本正常,活動時偶有輕微頭暈現象出現。有效:眩暈癥狀減輕,但頸部進行大幅度活動易誘發頭暈。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頸椎活動度改善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頸椎活動度改善結果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刃針操作15~20min,治療前后心率、血壓均在正常范圍內,治療過程有少量出血(<30mL),未出現不良反應。
《內經》認為眩暈與髓海不足、外邪和血虛等多種因素相關,最終導致機體髓海空虛,清竅失養,導致眩暈[4]。慢性勞損,風、寒、濕等外邪入侵經筋、皮部使經脈受損,經脈痹阻不通,進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清竅失養,導致頭暈。筋束骨,筋脈受損,骨失筋的約束,而引發頸部功能受限,氣血不足,導致頸部不榮則痛,風寒濕痹阻同時也會出現不通則痛[5-6]。頸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以及生物力學失衡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從而引起椎動脈痙攣以及相關并發癥[7-8]。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眩暈主要有:①肌筋膜緊張,椎動脈分為椎前段、橫突段、寰椎段、顱內段四段,解剖學表明寰枕后筋膜和枕后三角區域是頸椎病容易損傷部位,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都可以損傷頸部肌筋膜,從而壓迫椎-基底動脈,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頭暈[9]。②關節失穩,患者長時間不良的姿勢,或者急性損傷未及時治療,形成慢性損傷。頸部軟組織急慢性損傷及頸椎椎體曲度的變化均可造成頸椎力學的失衡及頸椎椎體輕度的位移,導致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失穩和錯位,從而影響到椎動脈而導致頭暈等一系列癥狀的出現[10]。③神經卡壓,肌筋膜的緊張和關節力學改變能夠影響交感神經,進而影響椎-基底動脈對腦部的供血,加重眩暈。
刃針融合了普通針刺刺法的功能和針刀切割松解的功能,具有疏筋通絡、活血化瘀及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能力。刃針的實施可改善肌肉和筋膜力線失衡,促進椎體恢復穩定,從而使椎動脈功能恢復。腦空穴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位于枕骨、顳骨、頂骨交匯處,此處有枕動脈分支、枕靜脈分支、枕大神經的分支通過。經之所過,是其所治,故主治頭痛、目眩、耳聾、頸項強痛等。風池穴同為少陽膽經腧穴,位于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有枕小神經支。針刀對枕部和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松解,尤其是枕后肌群的松解能夠改善寰枕后筋膜和枕后三角(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肌筋膜的緊張,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可以解除或者部分解除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受壓,改善椎-基底動脈的循環,進一步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眩暈和疼痛等癥狀。刃針松解后,頸部肌肉和筋膜的痙攣緩解。整脊手法操作更方便,根據寰樞椎錯位的方向,選取整復角度進行操作,通過手法整復糾正錯位的關節,使寰樞、寰枕關節回歸正常的位置,使頸椎恢復正常的力學平衡,達到筋柔骨正的狀態[11]。刃針和美式整脊治療均可以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癥狀,從而達到雙重作用。
刃針聯合美式整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較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