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若愚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創造并延續五千多年文明的優秀民族,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以文化人,通過勤勞和智慧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發展。近代以后,由于外敵入侵和封建專制統治,文化發展日漸衰落。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建設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強國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強國、怎樣建設文化強國這個重大問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文化強國的首要問題是走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我們黨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建黨之初就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將踐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黨的創建者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董必武等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革命家,為黨的建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毛澤東同志指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根本性成就。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守崇高的文化理想,從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出發,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確定文化綱領、文化目標和文化政策,更好擔負起黨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確保到2035年全面建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會打上其所從屬的意識形態的鮮明烙印。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定文化信仰,用根本制度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貫穿于文化強國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要教育引導文化戰線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自覺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統領文化強國建設,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精神落實到把握方向導向、創新思維思路、改革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堅持守正創新、固本開新,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讓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同心協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群眾普遍過上了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對高品質精神追求更加強烈。建設文化強國,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讓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富有中國特質,更能激勵人民群眾通過團結奮斗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把滿足人民的精神追求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文化強國建設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極大提升全民族精神品位和文化品質,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造人民喜愛的文藝作品,塑造人民滿意的藝術形象,不斷推出謳歌人民、打動心靈的文藝精品。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方向,號準城鄉居民公共文化需求脈搏,瞄準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中的短板弱項,聚焦文化建設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讓人民在參與文化創造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洗禮,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文化水準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最要緊的就是流淌在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革命精神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把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強紅色傳統教育,傳承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傳承偉大中國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創造力,在時代和實踐發展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風貌。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創作出既有當代生活底蘊又有文化傳統血脈的文藝精品。增強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傳承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世界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擔當。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保持中華文化理想,扎根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進行文化創造,在建設文化強國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不強,關鍵看貫穿其中的核心價值觀。是不是文化強國,關鍵要看其核心價值觀能不能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能不能發揮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弘揚包括偉大抗疫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實,做到銘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
堅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文明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建設文化強國,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群眾,讓人民有信仰,讓國家有力量。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教育引導人們群眾從“四史”中汲取建設文化強國的智慧和力量。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增強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實施文明創建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增強人民群眾文明實踐自覺,形成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
堅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成熟程度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實力的重要標志。是不是文化強國,關鍵要看是否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風格和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堅持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形成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信息化平臺。把財政撥款和專項資助結合起來,加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投入。健全完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讓優秀研究成果傳得開、用得好。
堅持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是中華民族能夠長期屹立在東方大地上的堅實根基,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命脈。千萬來年,浸潤著中華文明精華的中華兒女,依靠勤勞和智慧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系統性保護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做好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工作,努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展現中華文化永久魅力,煥發中華文化時代風采。堅持守正創新,弘揚優良傳統,在弘揚傳統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充分發揮好戲曲等中華文化瑰寶的作用。
堅持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是文化享受者,也是文化創造者,更是文化強國的建設者。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滿足人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和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文化市場體系、文化項目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構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流輿論傳播格局。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增強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度假區,提高旅游產業文化含量,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民群眾在欣賞自然和文化之美的同時不斷陶冶心靈。
堅持建設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建設文化強國,既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又要吸納外來文化文明精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底氣、鼓起士氣,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真誠理解、欣賞和借鑒兄弟國家和民族文化成果,自覺與各國文化交流合作,以寬廣的胸懷和自信的心態學習吸收人類文明,拉緊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紐帶,為建設命運與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動力。要創新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大做強主流媒體,拓寬傳播途徑,多運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的故事、闡釋好中國的主張,向世界人民展現中國文化以德服人的魅力,幫助國際社會加深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國門,支持國外的中文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加大文化產品的出口,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將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京劇、相聲等文藝作品推向世界,讓世界人民喜愛中國藝術、喜愛中國藝術家,從而更加喜愛中國、更加喜愛中國人民。要通過文化交流搭建世界人民有效互動的橋梁,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進步,推動文明相通、文化相融,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