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胃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消化系統腫瘤疾病,常用的治療措施是手術切除治療。但是患者受到術后創傷的影響,禁食時間長,機體易出現負氮平衡,導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礙,蛋白質和熱量缺乏,對患者的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臨床普遍認為,實施科學合理的營養支持可增加患者的康復速度,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想要達成這一目的,需做好患者的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
腸內營養是現今比較推崇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相較于腸外營養,其不僅可以滿足機體營養需求,而且還能維持人體胃腸道功能。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保護人體腸道黏膜,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防止腸道黏膜萎縮,從而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和真菌在腸道的迅速增長。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直接影響術后整體功能恢復,所以建議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
那么,何時可以進行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呢?監測患者的術后胃腸移行性運動復合波變化,可為術后腸內營養支持時間提供參考。在腹部手術2小時后,人體腸道蠕動、腸鳴音便可恢復。考慮到手術創傷以及胃癌疾病的特殊性,多在術后12~24小時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此時患者多已經完成首次肛門排氣,胃腸功能基本已經恢復。但在腸內營養實施期間,必須保證營養液是現場配置、現場使用。
腸內營養多使用一次性輸液器,通過營養管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液的輸入。一般于術后12小時開始,通過營養管滴入溫熱的生理鹽水約l00毫升,若患者并未出現惡心、腹痛等不適癥狀,便可開始滴注溫熱的腸內營養乳劑:于術后24小時后將腸內營養乳劑200毫升加生理鹽水稀釋至500毫升給予患者輸注;術后48小時將腸內營養乳劑500毫升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0毫升輸注;若患者腹部不適,出現腹瀉或者偶有飽脹感等癥狀,此多為小腸蠕動功能未恢復所引起,可于術后72小時將純腸內營養乳劑輸注至患者體內,逐漸增加到全量。
輸注腸內營養乳劑應注意,需根據患者體重計算液體及能量,速度由慢至快,濃度由低至高,輸注量由少至多,1000~1500毫升/天,一般不超過2000毫升,滴速不應超過120毫升/小時,輸注過程需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污染。腸內營養液的輸注溫度應以接近體溫為宜,過冷可能會刺激腸道,引起患者腹瀉或痙攣,過熱則可能使患者腸黏膜灼傷。
由于營養管易引起患者不適,且插入時間一般為24小時連續進行,時間過于長久,因此患者對此易產生心理壓力,甚至還會產生畏懼與排斥,所以在插入營養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具有一定必要性。對于患者的這種不良心理狀態,醫護人員需及時地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與安慰,在營養管插入過程中為患者解釋插入營養管的原因以及必要性,介紹營養管所帶來的好處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讓患者有一定心理基礎,為之后的治療提供良好的支持。與此同時,要向患者家屬介紹營養管的功能用途以及不良反應,使患者家屬能夠很好地協助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更好的護理。
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為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腸內營養液濃度過高或輸液過快所導致的,一旦出現可調整輸液速度以緩解癥狀,必要時可停止輸液待恢復后繼續。電解質紊亂及高血糖等也是常出現的并發癥,可通過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的及時監測,根據指標及時調整輸液。機械性腸梗阻一般由于營養管堵塞所導致,預防其發生則需在插入時將營養管固定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