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
每個成年人體內約有占自身體重8%的血液(大概4.5升左右),而200毫升血液,或許就能挽救他人生命。據國家衛健委統計,全國無償獻血人次由1998年的32.8萬提高到2020年的1553萬,增長了47倍,每千人口獻血率由1998年的4.8‰提升至2020年的11.1‰。
每一袋凝聚著愛心的血都能讓生命得以延續,但獻血前,你可能會糾結安全性、獻血量、血液去向等問題,不敢邁出第一步。事實上,科學獻血從采集到利用都有套嚴謹程序。
獻血者在進行獻血時,一般都會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獻血征詢。醫務人員會給獻血者一張《征詢表》,里面的信息都要正確填寫,并把自己的有效證件出示給醫護人員核對。
2.體檢。醫護人員會詢問獻血者的繼往病史,然后對其進行體重、脈搏、血壓、體溫等測量并記錄。
3.血液檢測。醫護人員會對獻血者的血型、血紅蛋白、轉氨酶、經血傳染的病毒(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進行初步檢測。
4.等待結果。初篩結果出來后,才能決定獻血者是否符合獻血資格。
5.獻血。合格者,才可以進入采血室進行血液捐獻環節。
6.休息。獻血后需壓迫針眼5~10分鐘,并在采血現場休息至少15分鐘,然后領取獻血證和紀念品,如無任何不適方可離開。
捐獻的血液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患者呢?事實上,捐獻的血液不會直接用于患者,而是會被送到成分制備科室進行加工,制備成血漿、紅細胞、冷沉淀、濃縮血小板等成分血,還會通過對血液的白細胞過濾、輻照、血漿病毒滅活等特殊處理以減少臨床輸血的副作用。采集回的血液標本送試驗室再次檢測,只有所有檢測項目確認為完全合格的血液才能提供給臨床患者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將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規定進行銷毀處置。
科學獻血對捐獻者的身體條件、獻血量等都有要求,為了讓身體有個好狀態,捐獻前后各有注意事項——
獻血量: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及《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規定,健康成年人一次可獻全血200或400毫升(初次獻血或體重未達到50公斤者可獻200毫升)。獻血后,人體內的組織液和脾臟內貯存的血液,在1~2小時后就能將循環血量補回來,一天左右血漿蛋白濃度恢復到正常。所以,在規定范圍內的獻血量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獻血頻率:獻血后,人體血細胞再生需要一定時間,其中血小板生存周期在7~14天,白細胞1個月左右,紅細胞、血紅蛋白的代謝周期為3個月左右。因此考慮血細胞的恢復時間,國內成分獻血(借助血細胞分離機采集某一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給捐獻者體內的過程)的間隔期為兩周(一年總獻血量不超10升、總次數不超過24次);獻全血(一次采集血液全部成分的過程)的間隔期不低于6個月。
獻血人群:普通健康人群都可以獻血,但女性月經前后3天、妊娠期、分娩及哺乳期未滿1年者,近期有手術、感冒、肺炎、痢疾、急性胃腸炎等情況者暫不能獻血。此外,有惡性腫瘤、血液系統及傳染性疾病者等不能獻血。
獻血前:獻血前幾天以素食為主,最好少進食油膩食物;盡量不吃牛奶豆漿雞蛋蝦蟹等蛋白質過高的食物,以避免脂血或出現過敏物質;獻血前一天不能喝酒,獻血前要吃早餐,不能空腹,且獻血前一周內不要服用藥物。
獻血時:采血時,捐獻者應全身放松,被采血的手臂盡量與心臟在一條水平線上,手掌握拳、 打開慢而有力交替進行,有利于血液流出。
獻血后:不用刻意增加營養,適當多吃有利造血的食物,補充糖分和蛋白質及可;多飲水,多吃瘦肉、雞蛋、豆制品、新鮮蔬果等。針眼部位24小時內保持干燥清潔,獻血當天不要進行高空及高溫作業、長途駕駛、體育比賽等,1~2天內不宜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