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泉 李敏瑩


一、活動背景
(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開展校內勞動。要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組織校外勞動。要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工作計劃,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鼓勵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
(二)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條件的改善,學生有了比較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但參加勞動和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相對減少;部分父母過分溺愛孩子,甚至片面地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享受好就是愛”。這導致很多學生在家里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養成了懶惰的習慣。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重智育而忽視勞動教育,只要求孩子念好書、學習成績好,讓孩子參加勞動則是浪費時間。凡事不讓孩子動手,自己一手包辦。
(三)我校位于大夫山山腳下,入駐美麗的錦繡生態園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美好的環境。我校結合多年的辦學積淀,提煉出“綠行教育”的辦學特色。學校確立了以“綠行立校,成就每一位學生的錦繡人生”為終極目標。學校在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勞動教育實踐中,始終圍繞著“綠行起行”理念,以“垃圾分類”“服務我家”“感恩生命”等為主題恒常開展活動,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增長實踐知識,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二、活動目標
(一)以校外勞動實踐為載體,使學生能夠感觸生活。通過參與、體驗與感悟,增強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充分利用在校期間以學習為主、學好和掌握科技知識的有力條件,在校外實踐中磨煉自己,真正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活動內容
(一)班隊活動課程。每周的班會課都有相應的主題班會。例如,“垃圾分類我先行”“綠色環保”等。
(二)國旗下講話課程。每周的國旗下講話主題豐富。例如,“綠色環保教育”“感恩父母”“重陽尊老教育”等。
(三)少先隊活動課程。我們開發了一系列的“走進大夫山活動”“美化大夫山植樹活動”“環保小衛士”等等。
四、活動亮點
從實際情況出發,借鑒“研學后教”理論下總結出的“三段六環”教學模式,建構出家校社緊密的實踐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把勞動還給生活,讓生活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勞動教育版的“三段六環”家校社模式是以“優化校外資源、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勞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基本學習方式,打破“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構建富有活力,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錦繡人生,綠色起行》校外勞動實踐構思圖
五、實施過程
(一)每學期學校通過班會課、“國旗下講話”教育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本質特征。勞動不但創造了世界,而且創造了人類本身,教育學生懂得每天吃的糧食、穿的衣服、學習用的文具等都是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而且是寶貴的資源,使學生確立“勞動光榮”和“愛護生態”的思想。
(二)通過集體勞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學生其實對大人的勞動很感興趣,教師要善于對他們進行勞動的啟發教育。
1.“走進大夫山系列活動——垃圾分類我能行,綠色生活我先行”教育實踐體驗活動。通過開展這一教育實踐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垃圾分類意識,通過街道辦垃圾分類負責人為大家講述垃圾分類的意義;通過有獎問答游戲和“撿起身邊的垃圾”體驗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為創建文明城市做貢獻。
2.“走出校園系列活動—清潔社區我能行,綠色生活我先行”教育實踐體驗活動。在開學之初我們帶領學生們清潔校園之余,也不忘清潔我們的社區;通過開展“走出校園,服務社區”教育實踐體驗活動,培養學生樹立愛衛生,講衛生,珍惜環衛工人勞動果實,時刻保持社區干凈整潔是每個社區小居民應盡的義務的意識。
3.每年九月,我校圍繞教師節開展了關于尊師重教的各項德育活動,讓學生們真正用實際行動尊敬教師,而不是一些表面形式;鼓動學生以好好學習,遵守紀律,禮貌待人來回報教師。
4.每年十月“樹敬老之風,促社會文明”敬老院慰問活動,學生們為老人們帶去精彩的節目、香甜的水果,還為老人捶背按摩,與其聊天談心,為老人們帶去歡樂。
5.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少先隊員、團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推動、弘揚民族精神活動的深入開展,每年清明節前后,我校組織學生到番禺區南村鎮植地莊開展掃墓活動;組織學生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參加祭掃革命烈士墓的活動。通過此類活動,號召所有團員、隊員時刻銘記烈士們為解放國家和民族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使學生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懂得幸福來之不易,激發團員、隊員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和學習熱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家校聯動,共同促進學生的勞動教育。學生勞動自覺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影響,如果父母勤勞,會促使孩子自覺地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勞動任務。學校教育學生要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家長會或課程作業,要求家長讓學生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家長加強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檢查,使其養成勞動的自覺性。
每學期,學校按照低中高年級以不同主題進行勞動教育。例如,在低年級開展豐富的勞動自我服務和服務他人活動;在高年級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進行深入探究。一年級學生進行自我服務:洗襪子(或書包)。了解(洗襪子或書包)的技能,研學實踐并探討(洗襪子或書包)的步驟方法;二年級學生進行家庭服務:碗筷擺放。了解(碗筷擺放)要求,研學實踐并探討(碗筷擺放)的步驟方法;三年級學生進行家庭服務:掃地、拖地。了解(掃地、拖地)技能,研學實并探討(掃地、拖地)的步驟方法;四、五、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傳播路徑、目前個人防護方法、目前治療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