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


說起石膏,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老師寫黑板用的粉筆,美術館的潔白雕像,外科醫生用來給骨折病人正位的固定材料……都是石膏制成的。但你知道,天然的石膏是什么樣子的嗎?它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就為大家解開石膏之謎。
石膏,又名細理石、寒水石、白虎等。在自然界中,石膏晶體多呈板狀、致密粒狀或纖維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無色,有時因含雜質而呈灰、淺黃、淺褐、紅色等顏色。根據石膏晶體的顏色、形態等外觀特征不同可分為:無色透明狀如玻璃的透石膏,雪白色、不透明的細晶粒狀、塊狀雪花石膏,纖維狀集合體并具絲絹光澤的纖維石膏,還有光澤暗淡的疏松土狀集合體土石膏等。
石膏一般泛指軟石膏和硬石膏兩種,它們常伴生產出,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可相互轉化。軟石膏又稱生石膏,是以硫酸鈣為主要化學成分的水合物,化學式(CaSO4·2H2O),顏色為白色或灰、紅、褐色,硬度為2,相對密度2.3g/cm3;軟石膏脫水后便成為硬石膏,即無水硫酸鈣(CaSO4),顏色為白、灰白色,玻璃光澤,硬度為3~3.5,密度2.8~3.0g/cm3。
漂亮的石膏晶體看起來冷冰冰、硬邦邦的,但如果用手一摸,就會感到滑膩、溫熱,這是因為石膏導熱性比較弱,硬度非常低的緣故。不過我們摸它的時候最好小心一點——因為石膏是最軟的礦物之一,硬度僅為2,只比石墨、滑石高一點點,用手指甲就能劃出印痕。石膏的“軟”是因為其晶體結構松散、易碎,因此人們干脆就把開采出來的石膏磨成粉末,以便加工利用。
石膏晶體一般生長在孔洞中。比如在構造運動形成的斷裂破碎帶中,往往含有豐富的裂縫和孔隙,當下部巖漿中的熱水沿著一定的通道上涌至這些裂縫、孔隙時,它們周圍的巖石就被逐漸溶蝕,這些原本細小的裂縫和孔隙逐漸變大。當富含負二價硫離子(S2-)的地下熱水上涌與下滲的地表水里的氧結合,負二價硫離子(S2-)就氧化為硫酸根離子(SO42-),進一步與灰巖中的鈣離子(Ca2﹢)結合,形成CaSO4,隨著溫度下降,CaSO4慢慢結晶便形成了石膏晶體。由于水的溫度是慢慢降下來的,結晶慢的就容易形成大的晶體,結晶快的往往就形成比較小的晶體。
石膏分布廣泛。中國石膏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已探明的各類石膏總儲量約為570億噸,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山東、內蒙古、青海、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以山東石膏礦最多,占全國儲量的65%。
石膏應用領域較寬,產品種類也較多。主要用于建筑水泥緩凝劑、預制品及噴涂料、各種模型以及醫學領域的中藥材,醫用石膏繃帶,食品方面的填料或豆制品凝結劑等多個領域。
在制作工藝品和建筑領域方面,人們常常利用熟石膏跟水混合成糊狀逐漸硬化并膨脹的特點,將它用來制石膏塑像、模型、粉筆等。把石膏加熱到150℃,脫去結晶水而成熟石膏。其粉末混入水后調成可塑性的漿狀物,是藝術家理想的雕塑材料。再加入凝膠、纖維、石灰等物,將其注入人像模子,幾小時后打開模子,便出現了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工藝美術商店里出售的石膏“維納斯”等,就是這么鑄出來的。此外,建筑工匠將石膏煅燒到170℃時所得的灰泥石膏,用于涂抹天棚、木板和檐板等;燒到750℃后碾成粉末制得的水硬石膏,水硬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結構和加熱脫水性,使之具有優良的隔熱和防火性能,可用來制造印花地板、窗框、窗臺、臺階、墻檐等。美國芝加哥113層的西爾斯大廈所用的主要輕型建筑材料就是石膏制品。
石膏不僅是建筑材料,還是一味比較特殊的中藥。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九卷記載“石膏亦稱細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風寒熱,有解肌發汗,除口干舌焦,頭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熱之良藥。據中醫理論及民間使用證明:高血壓屬熱癥,石膏性大寒,用石膏磨制而成的石膏降壓枕,以寒克熱能自然調節腦神經和人腦正常溫度,使腦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壓升高。在中國,人們早就用天然石膏制成枕頭,唐朝薛逢有詩《石膏枕》“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瑤。朝來送在涼床上,只怕風吹日炙銷。”石膏枕頭是采用天然石膏礦石中的精品纖維石膏(透明)為原料,手工精心雕刻,磨制而成的一種具體降壓護脊、除煩鎮痛、助眠安神等多重保健藥用功效的枕頭。此外,石膏還應用于醫學骨科骨折固定以及模具模型制作等。
石膏的神奇還在于經常被老百姓用做豆制品凝結劑等。民間有句俗語,叫“石膏點豆腐,一物降一物”。石膏點出來的豆腐又白又嫩,含水量多,入口即化。這樣做出來的豆腐豆香嫩可口,廣受歡迎。
如果大家對石膏感興趣,或者是想一睹石膏的真面貌,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就有這么一位神秘的來客,歡迎大家前來鑒賞。它產自云南,高2.6m,可見直立石膏主晶長1.25m,寬0.4m,周圍有小晶體環長,下部的燕尾雙晶呈放射狀展布。它是目前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收藏的最大的石膏晶體標本。
(編輯/潘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