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是脫貧攻堅戰的賡續銜接,是黨領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場硬仗。
5月11日,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選派的42名駐鄉駐村干部“出征履新”,助推豐都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駐鄉駐村干部“履新”
5月的清晨,距豐都縣城40多公里的栗子鄉,仍有絲絲寒意。
豐都縣栗子鄉,三面環水、一面臨崖,海拔從380米急劇提升至1300米,獨特的山形地貌形成48條進出栗子鄉的羊腸小道,先民在此構筑了易守難攻的寨墻隘口,形成了獨特的寨情文化。
由于這里立體氣候明顯,加之光照、雨量、溫度適宜,自古以來盛產優質大米,是為數不多的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之一。
但是,栗子鄉工業和經濟基礎薄弱,一、三產業發展聯動性不強,在豐都縣沿龍河經濟帶中經濟實力墊底。
“基礎薄弱、民風淳樸、綠色生態。”這是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駐栗子鄉工作隊副隊長楊硯翔5月11日抵達栗子鄉后的感受。
就在一天前,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為42名駐鄉駐村干部加油鼓勁。這42名駐鄉駐村干部,由幫扶集團的18家成員單位選派,其中駐鄉工作隊員4人、駐村第一書記38人。
按照市委統一安排,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負責聯系豐都縣及重點幫扶豐都縣栗子鄉的鄉村振興工作。
張軒在聯席會議上強調:鄉村振興工作涉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方面。5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決守住“兩不愁三保障”底線,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要科學編制鄉村振興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與“十四五”規劃做好銜接,積極融入發展大局,堅決防止一刀切,堅決不搞面子工程。要培育壯大優質特色產業,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示范作用,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乘勢而上、再接再厲,為鄉村振興事業開新局、立新功。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栗子鄉缺什么,群眾盼什么,當地發展實際情況是否與“十四五”規劃相銜接?42名駐鄉駐村干部抵達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向原駐鄉駐村隊員了解情況,針對“兩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帶著問題深入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到栗子鄉建龍村后,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干部、建龍村第一書記潘虹為就給自己定下了第一個任務:深入農戶走訪,盡快摸清社情民意,找準制約發展的癥結,思考謀劃鄉村振興工作。
栗子鄉建龍村,轄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02戶1748人。要在幾天內走訪全部農戶,任務艱巨。潘虹為和另外兩名駐村隊員都是90后,大家起早摸黑進行走訪。
在到達建龍村的第三天,駐村隊員走訪時發現,脫貧監測戶甘大發家的住房與鄰居江志同家的房屋共用墻體、房梁,但江志同家的房屋常年無人居住,大部分已垮塌,房屋狀況存在繼續惡化的趨勢和風險,對甘大發家的住房安全造成威脅。
甘大發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妻子也曾因為腦神經受損做過手術,沒有能力對房屋進行整修。
“甘爺爺,你不要擔心,我們會幫你把困難解決的。”潘虹為安慰老人。
隨后,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現場辦公,協商對策,與江志同取得聯系,告知其房屋現狀和危害性,向其宣講宅基地復墾政策,厘清安全事故的后果責任。最后,江志同同意拆除老舊房屋。
為保證連體房屋的一部分能夠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拆除,駐村工作隊積極與國土部門聯系,邀請工作人員現場察看并提出對策。目前,老舊房屋的拆除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不到兩周的時間,建龍村的駐村工作隊走訪群眾405戶,走訪比例達80%,排查出飲水、住房、醫療等問題28個,邊排查邊整改問題16個,其余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通過走訪,關于水的問題是大家反映最普遍的。”潘虹為說。
和他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涪陵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栗子鄉聯合村第一書記張曉虎。張曉虎說,栗子鄉并不缺水,但是飲用水水質不太理想,村民對此多有意見。
村民陳述發在栗子水廠工作了20年,在他的印象中,村民原來都是吃“望天水”。后來,鄉里建了水廠,他就到這里工作。前些年,水廠供水范圍小,僅對栗子社區二組、三組、四組供水,供水人口只有2000多人,根本不能滿足鄉里的人畜飲水需求。
栗子水廠的水來自山頂的黃土坎水庫,水抽到水廠后,由于制水工藝落后,絮凝沉淀池的絮凝效果和過濾池的運行效果都不理想。另外,清水池基礎沉降,底板及邊墻均出現變形,漏水嚴重。
同時,由于配水管網水壓大,管道材質較差,導致配水主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漏現象,在用水高峰期可供水量不足。
在駐鄉駐村工作隊的走訪中,大家發現,除栗子水廠有較為完備的水處理設施外,其余農村供水工程均缺少水處理設施設備,水質更難保證。部分供水工程輸配水主管老化失修或者破損,導致二次污染和管網漏損嚴重,影響工程正常供水。
2020年7月,豐都縣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行動計劃,栗子水廠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工,預計今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水廠擴建后,供水人口將達到5880人,可改善全鄉供水環境,提高栗子鄉場鎮及周邊村民生活用水水質及供水保障率。通過對水廠輸水工程、凈水工程、配水工程進行鞏固提升,推進場鎮供水管網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改善栗子場鎮及周邊栗子社區、雙石磙村、建龍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該項目也將初步實現栗子鄉的鄉村供水一體化。
駐鄉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后,對該項目的進展十分關注,積極助推該項目按時保質完工,讓群眾盡早喝上放心水。
回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栗子鄉產的大米遠近聞名。駐村隊員走訪的時候,正是插秧的時節,69歲的李進華是栗子社區二組的村民,剛剛在田里干完活后回家,就碰到了迎面而來的董超衍。董超衍是市城市管理局公園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栗子鄉栗子社區第一書記。
自我介紹后,董超衍說明了來意。二人在院壩里拉起了家常。
“現在家里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
“現在一年的收入挺可觀,今年我喂了100多只雞,還有羊、豬,日子越來越好過。”
“接下來有什么打算,身體還吃得消嗎?”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這雙手,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現在身體還好,以后還是想開個農家樂。”
……
談到未來發展,李進華說,房子是新修的兩層小樓,兒子又是廚師,現在來栗子鄉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盼望著開一個農家樂。
對于他的想法,董超衍也給出了意見建議。
在栗子鄉,村民們對鄉村振興信心滿滿,曾經的年輕人“孔雀東南飛”,如今卻紛紛“歸巢”。
彭天俊是土生土長的栗子鄉人,前些年在外發展,開過公司,辦過工廠。如今,他在豐都縣多個條件較好的鄉鎮發展辣椒、蘿卜種植,成為了縣級致富帶頭人。
“我說到做到。我做農業,不完全是為了錢,如果我只為錢,我還不如就在外包工地,我是真想改變家鄉面貌,幫助家鄉人……”這是彭天俊的承諾。
彭天俊說,他有意向回到栗子鄉成立分公司,發展農產品加工,進行辣椒和蘿卜精加工以及榨菜加工,目前正在選址。
“我想盡微薄之力,帶動栗子鄉發展,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共同托舉起鄉村振興的希望。”彭天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