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于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三農”法治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件大事。
站在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時間節點,回望歷年來中央出臺的23個“一號文件”,彰顯了黨中央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決心。
從“一號文件”看“三農”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F在已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 、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21年又連續十八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承認包產到戶合法性
取消統購派購任務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1981年12月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改革開放后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其主要內容就是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干到戶、包產到戶,并且第一次以中央的名義取消了包產到戶的禁區,且宣布長期不變。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這份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兩個轉化”,即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1984的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延長土地承包期,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允許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鼓勵農民向各種企業投資入股;繼續減少統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
198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名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于此,30年來的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制度被取消。
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指出:我國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大國,絕不能由于農業情況有了好轉就放松農業,也不能因為農業基礎建設周期長、見效慢而忽視對農業的投資,更不能因為農業占國民經濟產值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否定農業的基礎地位。
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出臺,并于2004年2月9日公布。時隔18年之后中央就“三農”問題再次下發一號文件?!兑庖姟诽岢?,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2005年2月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文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文件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建設現代農業放在首位。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公布。全文涉及的政策性要求和措施有40多處,體現了中央關于給農民的實惠要逐步增加,隨著國家財力的增長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的要求。
2009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首先強調要落實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對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權進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權益;對承包地地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
2010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發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則和措施,包括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加快改善農村民生,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文件還特別強調了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2011年一號文件的主題定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2012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突出強調部署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
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兩個月后的2013年1月31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布。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須順應階段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恒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發布,指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鼓勵探索創新,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鄉統籌聯動,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發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7年2月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圍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文件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確立起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文件有兩個重要特點: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于鄉村振興的20個字5個方面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3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
2019年2月19日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全文共分8個部分,包括: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2020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文件確定,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化舉措、狠抓落實,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1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