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昂
摘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一直被人們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雖然《食品安全法》已經頒布,但在農村地區的實施效果依然不理想。近幾年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發,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國家加強了監管,更新了相關的監測技術,但具體應用在農村地區后依然存在著制度不配套、不完善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具體探討如何完善并落實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配套制度。
關鍵詞: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配套制度
從現實情況來看,針對農村地區缺少完善配套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受消費理念、經濟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地區已成為問題食品的重災區。如果不能夠有效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一)缺少執法資源,監管力量不足
所有的執法活動都需要人力和經費的支持,對于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來說,經費和人力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雖然根據相關的規定,在鄉鎮或是一些特定的區域可以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但農村地區的監管區域較大,鄉鎮數量較多,食品經營主體也比較分散。在這種情況下,監管人員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滿足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需求。此外,在鑒定食品安全與否的過程中,還需要相關的技術支持,如果僅憑個人經驗判斷,是無法提高判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但是,購置這些監測設備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尤其是面向農村地區,還需要設置流動性的監測裝備,而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村地區經費嚴重不足。如果把相關的樣本送到固定的檢測中心,則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可能在檢測結果出來后,集市已經結束,攤販也已經離去。基于這種情況,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無法全面覆蓋。
(二)缺少針對性的配套制度
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大多出現在小超市、流動的小攤販、散裝食品售賣區等,而這些也是監管的薄弱環節。由于經營主體較為混雜,存在著很強的流動性,且采取了不同的生產和售賣方法,所以很難統一采取辦證式的管理方法。且針對這些情況,也沒有提出針對性的或是預防性的監管措施。而且受多種因素的限制,這種農村食品市場監管薄弱的情況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改變。小商販依然會成為主要的經營主體。因此,應當針對這些主體進行有效的劃分,采取分類監管,這樣才能夠獲得較好的監管效果。
(三)缺少社會監管力量
在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的過程中,政府作為中堅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協調各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共同開展監管工作,但監管工作不可能全面覆蓋,所以還需要發揮社會監管的力量。社會監管包括行業協會、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等多個方面,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針對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社會監管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缺失的情況。考慮到農村地區的小作坊、小工廠大多數是無證經營且較為分散,所以食品行業協會也無法發揮監管作用。農村地區由于路途遙遠,信息傳播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變成了媒體監督的死角。此外,部分農村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食品安全意識,法律觀念淡薄,出于不愿意惹事、怕麻煩的心理,很少主動舉報這些不法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不法分子的氣焰,導致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越發嚴重。
(一)組建專業的食品安全監管隊伍
當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不到位,這是因為農村地區的生產經營者大多數是流動性的,分布區域比較大,需要大量的執法人員相互配合才能夠完成監管工作,這也增加了整體的監管難度。由于缺少經費的支持,農村地區還缺少完善的檢測設備。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從多方面入手,積極應對。第一,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命健康,所以應當把監管工作產生的費用計算到同級財政中。地方政府負責統一規劃,協調好農村和城市的發展。還要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更新農村食品檢測設備和技術。根據各農村地區的情況適當地增加監管人員的編制,根據《食品安全法》嚴厲打擊不法行為。第二,在農村地區設立自治性的食品安全監管隊伍。也就是在鄉鎮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安全監管派出機構。這樣能夠給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提供一些技術上的支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立稽查大隊,在各縣、鄉開展巡查工作。村級設立的自治委員會則在自己的村莊開展食品安全巡查工作。自治委員會是由本村的村民組成的,了解村里的具體情況,能夠很好地監督流動的經營者。第三,引入聯動機制。農業、質檢、工商等多個部門可以聯合在一起,在自己的權限管轄范圍內開展監督檢查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監督一些分散的經營戶。
(二)基于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設立專項食品安全監管配套制度
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監管工作較為困難,所以應當在原有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基于農村地區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配套制度。第一,引入。集市貿易以及大型聚餐的備案制度。集市一般存在于大型的村鎮,幾乎每周都會開集,周圍村莊的村民會自發趕到這里進行商品的買賣。但是,集市上存在著很多“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這些產品使用了大量的違禁添加劑,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針對集貿市場,必須設立專門的管理制度。要從法律的層面上開展監管。集市貿易應當采取備案制度,可以選擇在工商局或是食藥監局備案。工商和食藥監部門在每次開集時,負責進入市場進行食品的抽樣檢查,這樣能夠及時地判斷食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此外,農村地區的聚餐情況十分常見,所以也應當引入備案制度。尤其是大型的婚喪嫁娶,聚餐活動往往長達一到兩天。由于涉及的人員比較多,所以可能會出現集體食物中毒問題。如果引入備案制度就能夠對聚餐的人數設置限定,在超過規定數量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負責抽檢,確保食物的安全性。第二,流動商販登記制。在農村地區,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十分常見,售賣的商品也深受農村居民的歡迎。但是,這些流動商販售賣的商品來源不明確,一些商販甚至缺少衛生和經營許可證。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保證食物的安全性的。考慮到無法全面禁止這種流動商販的出現。所以應當采取登記制,登記這些商販的個人信息、售賣商品的范圍、進貨來源等多個方面,這樣就能夠進行數字化的管理,也能夠隨時開展抽檢。第三,規范審批制。農村地區存在著很多規模比較小的作坊和餐館,應當針對這些餐館和作坊加強監管,嚴格規范生產和經營的過程。
(三)加強技術
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不能僅僅依托監管人員的眼觀、口嘗,還應當引入檢測技術。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現實情況,可以在規模比較大的集貿市場建立專門的農產品食品檢驗室,這樣能夠提高抽檢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針對經營者也要進行信息化管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經營人員較為分散,存在著很大的流動性,必須進行信息化的管理。登記經營人員的相關信息和資質,這樣能夠方便消費者和監管部門查詢。有關部門負責針對這些經營者進行資質檢查,嚴格規范食品的銷售范圍、進貨渠道等等,符合標準的可以發放技術性條碼。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時也能夠直接查詢相關的信息,確保所購買的商品安全可靠,有效監管流動性的經營人員。
(四)社會共治
可以在農村地區加大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工作,并通過張貼海報、廣播等不同的方式告知廣大群眾相關的投訴機制。在此基礎上,還要完善檢舉機制,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開設多個投訴渠道,并引入有獎舉報機制,增加專門的現金獎勵,這樣就能夠發揮群眾的主動監督作用,有效監管農村地區的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非常重要,應當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現實情況,建立專業的安全監管隊伍,提出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加強技術監管,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監管工作中來。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應當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地完善制度的建設。
課題項目:
河南省科協2021年度河南科技智庫調研課題“河南省農村食品安全現狀與優化路徑研究”(HNKJZK-2021-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