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偉 李強



摘 要:為減少氮肥使用過程中造成的面源污染、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切實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筆者于2020年秋季在玉米田塊開展了氮肥減量增效試驗。通過試驗發現:在玉米高產田塊,農民對氮肥實際用量減少5%的情況下,對玉米的產量影響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氮肥用量;產量;方差;顯著性
河南滑縣是全國有名的玉米種植和產量大縣。該縣玉米的高產高效優質綠色發展對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有重要的意義。玉米作為一種喜氮作物,氮肥需求量大,氮肥用量對玉米的產量、品質和收益影響較大。為減少氮肥使用過程中造成的面源污染,促進玉米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切實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筆者于2020年秋季在滑縣留固鎮尹新莊村尹西占承包地開展了氮肥減量增效試驗。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45m2,小區之間設田埂,區組間設1 m保護行。各處理設置如下:
(1)N2P2K2(常規施肥,2代表當地高肥力地塊常規施肥水平);(2)N0P2K2(不施氮肥);(3)N(2×105%)P2K2(常規施肥增氮肥5%);(4)N(2×95%)P2K2(常規施肥減氮肥5%);(5)N(2×85%)P2K2(常規施肥減氮肥15%);(6)N(2×70%)P2K2(常規施肥減氮肥30%)。
各處理N、P、K分別指純N、P2O5、K2O。施肥時磷肥、鉀肥及60%的氮肥于定苗后施用,余下的40%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時(播后45天)施用,施肥方法采用條施覆土,施肥時力求均勻。在本次試驗中,N2P2K2為當地高肥力田塊的常規施肥,按肥料(28-6-6)40 kg/畝+尿素15 kg計算(即畝用純N、P2O5、K2O的量分別為18.1、2.4、2.4,單位:kg/畝),具體施肥量見表1。
表1? ?各處理施肥量表
(二)田間管理情況
試驗地種植的玉米品種為豫禾988,6月5日機械播種,畝用種子2kg,6月10日出苗,6月26日拔節,7月18日進入大喇叭口期,7月28日抽雄,9月27日收獲,各試驗小區田間生育動態表現一致。澆水情況:全生育期澆水三次,分別在6月11日、7月18日、8月21日。施肥情況:前期施肥一次,在6月10日;后期追肥一次,在7月17日。病蟲草害防治情況:在6月7日畝用甲維鹽100 g +除草劑100 g,兌水15 kg均勻噴霧,除草兼防蟲。
二、結果和分析
表2? 田間調查和考種表
由表2可知:(1)株高。處理6最高,為261.6cm;處理4最低,為253.8cm;(2)穗位高。處理2最高,為121.3cm;處理1最低,為112.3cm;(3)穗長。處理3最長,為16.1cm;處理5最短,為14.1cm;(4)穗粗。處理1和3最粗,為4.8cm;處理5和6最細,為4.6cm;(5)禿尖。處理2最長,為0.9cm;處理3、4和6最短,為0.7cm。
由表3可知:(1)畝穗數。處理5最多,為5079.8株;處理1最少,為4949.5株;(2)穗粒數。處理1最多,為459粒;處理2最少,為420.7粒;(3)千粒重。處理2最高,為321.0g;處理6最低,為310.3g;(4)小區產量。處理1最高,為47.51kg;處理3次之,為46.94kg;處理2最少,為43.31kg。(5)理論產量。處理1最高,為613.23kg;處理3次之,為607.34kg;處理2最少,為577.17kg;(6)實際產量。處理1最高,為703.94kg;處理3次之,為695.44kg;處理2產量最低,為641.66kg。由于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從高到低的順序一致,對小區產量結果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見表4和表5。
表4? 產量的方差分析表
由表4可知:F=6>F0.01,說明各處理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5? ?處理的差異顯著性
由表5可知:(1)各處理1、3、4與處理2相比,差異達到極顯著,說明在磷、鉀肥配合施用的條件下,增施氮肥有明顯的增產作用;(2)處理1與處理3相比,產量高于處理3且差異不顯著,說明過量施肥不但起不到增產的作用,反而會減產;(3)處理1與處理4相比差異不顯著,說明在農民實際氮肥用量減少5%的情況下,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4)處理1與處理5、6相比差異顯著,說明氮肥用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會引起玉米產量的顯著差異。
三、結? 論
本次試驗中,氮肥用量對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長和穗粗等性狀的影響沒有表現出規律性,對穗粒數和千粒重的影響也沒有表現出規律性,但對小區產量、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卻表現出規律性。這說明:在高產高肥力的田塊中,在磷、鉀肥配合施用的情況下,氮肥用量對玉米的產量有明顯的相關性。我們通過田間試驗發現和掌握氮肥用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規律,可以在保證玉米高產優質的前提下,減少氮肥用量,降低玉米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郭華偉,滑縣農技推廣區域站;李強,滑縣農技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