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豐子愷美育思想的大廈已基本落成。社會動蕩期間,他從事學校美育實踐,致力于社會美育工作。他在身體力行中注重“藝術心”的培植,他的美育思想圍繞著芬芳胸懷的同情心、美德與技藝的雙向修行、追求人生藝術的圓滿人格層層遞進。通過梳理可看出豐子愷美育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和西方美學影響,又在當時社會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廣泛吸收美育思想有效經驗才形成發展。豐子愷美育思想為我國近現代美育扎下深厚基礎,直至今日“善巧兼得,圓滿人格”核心觀點都對實際的美育現象給予啟示,在實踐中將同類經驗做比較,結合核心素養美育理念來看,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抗戰時期;豐子愷;美育思想
豐子愷是一位文學家、漫畫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十分關注中小學美育,在諸多美育文獻中記錄了他務實而又獨特的美育思想。隨著現代教育核心素養與視覺文化的發展,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現實教育與教育目標的差距。因此,從抗戰時期豐子愷主要美育核心思想,說明美育培養人素養能力的作用,探討對提高全民族的藝術素養和提升國民素質重要意義,證明豐子愷美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能促進美育的發展。
一、思想形成:抗戰時期豐子愷美育思想發展
(一)民國時期美育思潮興起
民國時期美育思潮的興起主要是在蔡元培、王國維、魯迅等人的推動下進行的,從他們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美育思想發展的進向。第一,美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美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影響。如康德的“審美無利害”說與人的心理結構的知、情、意觀點的影響,說明中國美育希望通過借鑒西方美育思想取得蓬勃發展。第二,認識到制定適應于中國的美育方針的重要性,在實施方面真正著手落實于藝術教育之中,更重要的認識到了審美情感是美育的本質,是美育的價值體現。這主要歸功于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辭書》中給美育的定義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情感為目的者也”[1]74。他還提出“文化進步的國民,既要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1]101。正是因為在這樣的倡導下,中小學開設了圖畫課程,師范院校也開設了圖畫手工課,成就了中國學校美育的良好開端。豐子愷的美育思想是在這樣的美育浪潮下促成的。
(二)抗戰動蕩下的流亡輾轉
1937年,家鄉緣緣堂被炸毀后豐子愷離開了故鄉,其間多次輾轉途徑浙江、江西、湖南,在1938年來到廣西。經歷此般流亡輾轉雖是因戰爭而迫不得已,但也是因桂林師范學校唐現之老師的盛情邀請才來教授圖畫和國文,同期也受到桂林市教育局的邀請為廣西全省中學藝術教師暑期訓練班講授藝術理論。1939年,豐子愷受邀前往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后因日軍攻陷南寧,浙大被迫遷入貴州。直至1942年,豐子愷都在浙大任藝術指導,主授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等課程。1943年,受陳之佛引薦前往重慶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主任。1944年,豐子愷辭去教務主任在重慶自建的“沙坪小屋”中讀書作畫直至抗日戰爭勝利。綜觀這一時期,豐子愷提出“同情的心”“藝術的心”“善巧兼得,圓滿人格”等美育觀點,詮釋藝術即為人生。這些觀點的形成是他在為桂師藝術教育的生存與發展不懈耕耘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他在教學中撰寫了很多關于美育的文獻,如《桂林藝術講話之一》《桂林藝術講話之二》《桂林藝術講話之三》及《藝術必能建國》等,最為著名的日記體散文集《教師日記》也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抗戰時期,豐子愷體現出基調鮮明的美育思想,他充滿著生活藝術化的理想,充滿著田園的、自由的人文情懷,是他對美育的最終追求。
二、核心思想:抗戰時期豐子愷美育思想理論
豐子愷這一時期的核心思想可用他在《教師日記》中的三句話做出概括:“藝術心”——廣大同情心(萬物一體);“藝術”——心為主,技為從(善巧兼備);“藝術教育”——藝術精神的應用(溫柔敦厚)(文質彬彬)[2]156。在戰爭動亂中,他的美育思想中包含著深厚溫暖的人文情懷。
(一)“同情的心”:美育的初心
“藝術心”即廣大同情心,美育是懷有芬芳胸懷的教育。抗戰時期,豐子愷抱定抗戰必勝的思想,堅信美育事業對抗戰勝利的效用。他在桂師講話中強調:“學生要學會分工合作,切不可糾結于小團體的界限和摩擦。一切團體事業(尤其是在中國)的失敗,皆由于此。你們人數雖然少,但也是一團體,大家須養成以全體為中心的精神。只要胸襟放寬,這胸襟是可以養成的。”[3]134豐子愷的肺腑之言是源于抗戰中真實的故事,在教師日記中他描述了這樣的一幕:當豐子愷悲憤交加地跟學生們訴說著在烽火硝煙戰爭中慌亂無措的婦女們抱著幼小可憐的孩子四處逃竄時,日本人無情冰冷的刀刃揮向他們的頭顱,當他們的鮮血灑滿街道時……豐子愷的話音還未落一旁的學生竟發出哈哈大笑。這是人性的冷漠?是道德的缺失?不過由此可見,擁有一顆“同情的心”何等重要。
豐子愷始終抱著藝術以“仁”為本的態度教授美育,藝術家需為“仁者”。“仁”是儒家思想的內核,豐子愷強調藝術的“仁”,一方面是強調儒家思想中的仁,藝術教育或者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仁”的道德,如同孔子所說的“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把仁德作為目標,通過學習六藝涵養德行”[4];另一方面,藝術是施教的手段,是完成“仁德”的一個重要的方式。豐子愷想培育的“同情心”不限于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接受到美育,擁有一顆同情的心,擁有芬芳的胸懷,擁有寬厚的包容。這是為人應有的品格,也是成為藝術家應有的基本條件。
(三)“藝術人生”:美育的理想
美育中的藝術教育是將藝術精神的應用,豐子愷言:“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來處理生活,對付人世,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2]160由此可見,豐子愷在藝術科中注重教學過程,重視教學過程中“感性”和“經驗”的獲取,而不是單純地以作品最終呈現作為教學評估的標準。他所強調的是學生對自然生活之美的“感興之情”,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投入一種“體驗”的情感,這是他所倡導的“人生藝術化”的美育理想。
“人生藝術化”的理論根據是美學,尤其是西方近代美學。西方近代美學自康德以來建立了一個超功利主義理論體系,藝術提供了一種審美經驗,這種審美經驗是無利害的愉快、超然靜觀和自由游戲[5]。在美育中,豐子愷希望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種審美愉快,使個人對功利欲望的束縛有所把握,從中獲得自由與幸福。同時,藝術以仁為本的原則,也是通過美育中的審美經驗來擴充同情心,以及培養一顆審美的心。
“人生藝術化”也是教育與生活話題的探討,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是基于當時美國傳統教育過于偏向以學科教育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材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為主體,因而脫離了實際社會生活。杜威的教育信條中所倡導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討的是社會生活中“經驗”與“一個經驗”之間的區別,是為“一個經驗”的完滿獲得。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并針對我國傳統封建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強調生活需要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為生活改造服務[6]。而豐子愷的“人生藝術化”美育思想所述的教育與生活關系,既有注重于以活動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在學習中逐步獲取經驗的方面,也有以學科為中心、注重理論與技能,以理論學習為先導、在寫生中不斷提高技藝的方面。他著力于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在經驗中的形成,始終秉持“百年教育樹人,教育根本在心”的教學信仰,致力于美育逐步煥發光彩,照亮人生獲取圓滿人格。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還是豐子愷的“人生藝術化”都是在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關系,雖側重點不同,但都非常重視教育中所產生的審美經驗,都從現實生活美育現象出發,以解決問題和實現教育的價值為目標,始終關懷人的成長發展,體現出不懈追求藝術人生的理想。
(二)“善巧兼得”:美育的目標
真正的藝術,必兼備“善”和“巧”。“善”指的是“美德”,“巧”指的是“技術”。“美德”包含于上述所說的同情的心,是指芬芳的胸懷和圓滿的人格。“技術”是指技能運用,是巧妙的心手所創的優美的音樂、曼妙的舞蹈、傳神的繪畫、精妙的詩文等,而此技術需要美德的修煉方可達成。豐子愷言:“善而不巧固然作不出藝術來,巧而不善更沒有藝術的資格,善而又巧,巧而又善,方可稱為藝術。欲為藝術家者,必須先修美德,后習技術;必須美德為重,而技術為輕。何以言之?因為具足美德而缺乏技術,其人基礎鞏固,雖不能為成全的藝術家,自不失為高尚善良的一個‘人。”[3]138
豐子愷在美育目標的方向上始終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善巧兼得”是他希望追求的美育目標,若二者缺一都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此觀點的提出跟中國傳統教育重德育而忽視智育、西方教育過于注重技能技法相關。豐子愷根據康德美學的知、情、意,提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育”并舉,提倡智育是培養人的認知能力,德育是培育人的品德,美育是培養人的情感,在美育之中通過藝術教育促使學生的“三育”提升,以“心為主,技為從”為原則培育學生。雖然豐子愷一直深受儒家思想和西方美學的影響,強調美德為先的重要性,但他在技能方面也不是不重視,而是以美德在先的基礎上,注重美育理論學習,獲得理論知識為基礎再進行美育技能的學習。在他的《教師日記》中記錄了他在美術教育課堂中所說:“今之圖畫先生大都重實技而不重理論,或不能授理論……希望能授理論。”[2]95“學畫者大都備《芥子園畫譜》一冊,依樣描葫蘆,你們學圖畫,切勿犯這毛病!教你們一個‘一通百通的方法,便是訓練你們的眼睛和手。”[2]160這就說明了豐子愷在教學中注重理論,強調在美術學科的技法中要以寫生為主,不可照葫蘆畫瓢似的臨摹。“同情的心”所述的是仁愛之心,是芬芳的胸懷;“善巧兼得”在此基礎上再次強調美德,也說明理論需先行、技能需扎實的重要性。這樣方可培育一顆“藝術的心”,達到美育育人的目標。如若沒有“藝術的心”人類將會淪為科技時代冰冷無情的機械。
三、實際影響:豐子愷美育
思想在美育實踐中的啟示
如前所述,抗戰時期豐子愷美育的核心思想強調“同情的心”“善巧兼得”“藝術人生”,他在實際教學中就將美育思想應用于大中小學的學校美術教育,其中他最為關注的是中小學校的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的基礎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部分雖深受重視,可依然在實際的美育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同情的心”:缺失與彌補
1.缺失:學生學習美育的態度
在日益豐富的教育資源面前,美育相關課程給予學生和家長更寬泛的選擇。因此,面對多元化的選擇,學生學習的態度也是多種多樣。
M學校是市里具有代表性的小學之一,學校經教育局批準以校內教師組建和與高校共建等多種方式,在校內開設了自然科學和美育課程百余門,參加與否都由學生與家長們自愿選擇。我們高校團隊有幸參與到繪畫社團的教學中,通過在課堂內與孩子們的互動,課后與家長們的交流,了解到他們來到這的態度和初心大致分為三類:第一,聽從家長安排的態度。學生因父母上班不方便過早接送或是父母認為美術學習很重要等原因來參加。這部分學生來學習的初心往往不夠明確。第二,被家長逼迫無奈的態度。學生因父母覺得他的性格“太鬧騰”,偏向于膽汁質、多血質,希望通過繪畫來改善粗心、浮躁及好動等方面的缺點。這部分學生初心是不喜歡美術的。第三,學生有興趣且熱愛,學生本身對美術非常的喜愛,自愿要求參加學習,并且懷有藝術夢想。這部分學生是非常樂意學習美術的。
面對不同的學生,不論以怎樣的想法和目的學習美術,教師在學生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應當重新明確他們的初心,懷有一顆“同情的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身處國泰民安的美好生活,但是,豐子愷所說的德行、所要懷有的芬芳胸懷,是美育依舊要完成的目標。
2.彌補: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豐子愷言:“科學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藝術追求美。人生必須學藝術,便是為求人格的圓滿。”在現在的美術教育中來看就是提高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對教學過程也提出了指導,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美術課程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7]。
黃老師是M學校一名入行十余年的資深教師,筆者在實習期間,旁聽了他的《巧用空瓶子》一課,流暢生動的課堂教學和清晰的技法傳授十分受學生們的喜愛,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的作業中,黃老師要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校園一角的景觀進行改善,利用空瓶的設計進行美化。學生們在合理的分配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作品,并使校園一角的景觀成為學校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這一次的課程結束后的幾天內,筆者陸續從學生們的交流中聽到,他們主動將家中的空瓶留存了下來制作成家中擺放的小物件。
學生在學習美術之始的初心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或多或少是有所缺失的,那么美育的力量便是喚起一顆“同情之心”,彌補學生缺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學生們愿意去在生活中主動創造,就證明了他們是熱愛美術創造的,也明白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性,他們在一次次主動創造中豐富了自身的審美經驗。
(二)“善巧兼得”:重尋與偏離
1.重尋: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
美育希望培育學生在獲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創造力與心智共同成長。學生在樣式階段,繪畫的樣式、色彩、空間、設計與成長因素都是息息相關的,學生的創作最能看到學生成長特征的整體表現,是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體現。豐子愷以學生為本,順其自然,就是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了解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發展水平,因勢利導地促進兒童美術的發展,提高美術教學水平,為偏離目標方向的學生重塑綜合素養與能力。
在今天已經在倡導核心素養培育,現在核心素養的定義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8]核心素養強調的不只是知識與技能,而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豐子愷的目標便是美德與技藝兼得后,所獲得圓滿人格,并且在他的教學中運用生活事實開展敘述式美術教育,這也是一種情境設置。即使現在學生學習美育的目標方向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時而偏離需要重尋,可都不會離開核心素養綱要下的指導,而究其背后離不開豐子愷美育思想所產生的一定影響。
2.偏離:美育指引的目標方向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21世紀前受斯賓塞和赫爾巴特等人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的影響是比較深重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在藝術學科的教育中都以傳授知識與技能為主。隨著教育步入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的時代,這種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現象大有好轉。豐子愷早已明確說明“善巧兼得”的重要,只追求藝術技能技法,而忽視美德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決不能成為藝術家的。而今,不可否認豐子愷的遠瞻性。他的美育思想對我們正確理解美術教育的價值及轉變有著一定的影響和啟示。現在美育教師培育學生“善巧兼得”是教育教學目標的必要標準,而影響學生的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善巧兼得”的理想存在偏離的現象。
我們的繪畫社團在學校屬于第二課堂類的社團,社團的學生們以一年級至四年級為主,學生們大多接觸美術學習不久,因而針對學生的年齡并結合一些實際情況,我們所教授的內容以兒童畫為主。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家長會來詢問學生的基本情況,也經常會有家長問我們這兒有沒有素描培訓班、國畫培訓班、美術考級班等問題。在對這類問題的回答中,第一,我們確實沒有這樣的班級;第二,針對學生的年齡階段確實不適合學習過于專業的課程,在這一階段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建立健全人格。往往我們會圍繞這兩點為家長解答疑問。通過這件事情可以反觀到現在的一些美育現象,社會美育培訓班層出不窮,教學質量卻參差不齊,現在的社會環境促使著人們急于做出點什么,獲得一些實際的技能知識。培訓班迎合了大家這種想法設置了相關課程,組織了考級、考證相關活動,這樣雖然也能夠收獲到知識,但是難免會忽視長遠的發展和美育之中最重要的目標。
根據人的認知發展水平,藝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將七至九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稱之為樣式階段,所以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生大致處在樣式階段,他們這樣的年齡階段可能對人和環境有極為豐富概念,也可能只有相當貧乏的概念。學生在畫面中表現物體的樣式就是學生對該物體所形成的概念,他對該物體的主動知識。學生獨特的畫面表達能夠彰顯出他對世界的審美經驗。因此,這一階段的美術學習恰恰最需要“善巧兼得”,為了美育的目標不會有所偏離,家長們更需要對此理解,引導兒童在正確的引導下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三)“藝術人生”:差距與完善
1.差距:美育教師的實際現象
上述主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豐子愷美育思想對現在美術教育的影響。關于“藝術人生”的教育理想更需要從當前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來看,正在從事基礎美育工作的教師以及正在師范院校接受美育的準教師,還是有很多人只想在專業上有所發展,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的理解可能更多是技能學習,并沒有將專業首先定位在教師。
筆者帶領高校學生去A實習小學擔任美術教師。教育實習是對準教師所獲知識的一次展示,也是提前為未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在實習過程中實習教師們卻頻頻出現違反學校規定推辭實習學校的任務;私下抱怨學生們太吵鬧,自己未來不想當美術老師;面對實習教案不反思也不評估等。針對實習教師展現的言行,筆者引導他們盡快做好教師角色的轉化,收起過分獨特的個性。實習教師們的言行絕非一日所成。這些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實習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專業能力結構、專業精神結構沒有達到教師基本素質要求。用豐子愷的話說就是,美德與技藝都出現了問題,那么何談“藝術人生”?美育教師如此,培育的學生又有何德何能呢?即將成為美育老師的群體是如此,那么未來成為正式老師又會是怎樣呢?
豐子愷提出的“圓滿的人格”也是對美育教師教育素質的強調。豐子愷理念的提出是針對當時的美育教師素質的實際狀態而言的。豐子愷當年以一種體悟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今天筆者通過同樣體悟的形式得到了深刻的感受。
2.完善:追逐藝術人生化理想
面對美育教師在實際中出現的差距,迫使我們更需要去不斷完善我們現在的美育。“善巧兼得,圓滿人格”雖然是美好的教育理想,但讓人擺脫功利束縛的思想是值得我們追逐的藝術人生化理想。
首先,豐子愷美育思想與當下美育現象有不少契合之處,也符合當前基礎教育課改的方向。從美育思想中分析不足再提出建議措施,能證明說明豐子愷美育思想的先進性,但更主要的意義在于從中吸取經驗,在美育思想對美育現象的影響中得到啟示。以美育中的美術教育為例,豐子愷美育思想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我們在理解課程標準中,能夠體會到豐子愷結合美術教育的實踐總結深入淺出的美育理論,對今天的美術課程改革有一定現實的啟示意義。其次,現今社會的科技已經邁入人工智能時代,這導致日常審美也呈現為一種欲望美學,因而生活藝術和審美經驗急需完善。所以豐子愷的美育思想對現實的批判和反思是有價值的,他的思想對今天人文精神的建構、對和諧社會的建設等更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總之,豐子愷的美育思想,盡管有理想化的愿景,但仍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需要不斷學習完善,以促進美育思想發展。
四、結語
豐子愷在烽火硝煙的年代,胸懷開闊地將美育放在至高的位置上,結合理論和實際社會環境思考。他始終以人為主體,陶養藝術精神,強調美德與技藝兼得、培養完滿健全人格為主。今天,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過以學科為中心、以兒童為中心等現象,現在的美育現象中同樣能夠參考豐子愷思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措施,促進教育問題的解決。這也足以見出豐子愷的美育思想依然影響著我國美育的發展,他的美育思想依然能夠給現在美育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回答,延伸出促使美育發展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
[2]豐子愷.教師日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豐子愷.豐子愷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34.
[4]馬鏡泉,趙士華.馬一浮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126.
[5]彭鋒.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J].江西社會科學,2005(4):45-51.
[6]王文新.豐子愷美術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8.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EB/OL].[2019-06-1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 0613/6134054024002040.shtm.
[8]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5(4):10-24.
作者簡介:周睿珊,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