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俊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該文件旨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交通網絡,以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顧名思義是需要水陸空三維一體相互協同,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整體的思路方向是提升運輸效能。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者”,民航運輸又以其比較優勢充當著交通運輸的“排頭兵”。那么,民航運輸在這未來的15年內,會帶來怎樣的巨變呢?
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總體解讀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是國家交通基礎設施最高層次的空間網絡,是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基礎,包括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的主要通道和節點。在“十四五”時期結束時,致力于打造布局完善、規模合理、資源節約、結構優化、銜接高效、互聯互通的水陸空國家交通網絡。
《規劃綱要》的主要任務有三大方面:一是優化交通布局,將構建70萬公里交通橫縱網絡,包括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100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體系。二是在推進融合發展方面,推進跨運輸方式的融合發展,推進跨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推進跨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還要推進跨行業的融合互助。三是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推進安全發展,推進智慧發展,推進綠色發展,提升交通運輸的治理水平。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即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即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國家安全,支撐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民航運輸是立體交通網的“關鍵”
相較于陸面運輸和水路運輸,民航運輸于20世紀初才逐步興起,隨后發展至今。然而,正是因為民航運輸的加入,開啟了人們利用空域開展運輸活動的序幕,真正意義上實現立體交通。國家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的初衷之一就是提高運輸效能,減少交通擁堵的風險,使經濟活動更加有序良好地發展。
陸面運輸被認為是堵塞概率最高的交通方式,越發達的城市越深陷“堵塞”泥潭之中。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為有效緩解交通堵塞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大量的城市立交橋和地鐵軌道修建或已列為計劃清單。無獨有偶,水路運輸也會出現堵塞的情況。3月23日,臺灣長榮海運貨船“長賜號”途經蘇伊士運河時發生事故,貨船橫向卡在河道上,水路雙向交通嚴重擁堵,近百艘船只受影響。堵塞6天之后,運河終于恢復通行,除了影響全球貿易活動,“長賜號”堵塞還將引發一系列保險索賠,索賠總金額預計至少數億美元。
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民航在中長途旅客運輸、國際旅客運輸、地面交通不便地區運輸、高附加值貨物運輸、高時效貨郵運輸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建設中,民航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高質量建設民航基礎設施體系為基礎,優化民航服務供給結構,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成本,有力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大循環大暢通,更好發揮銜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作用。要提高航空物流供應鏈自主水平,有力支撐貿易強國建設,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為實施國家戰略、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社會進步等提供堅實的民航基礎設施物質保障。
民航“重頭戲”該怎么“唱”
首先要提升航空樞紐,夯實基礎硬件。航空樞紐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的重要組成,是民航基礎設施的核心節點,起引領帶動作用。截至2019年底,我國10大國際航空樞紐和29個區域航空樞紐承擔了全國84%的客運量和95%的貨運量,在航空運輸網絡中發揮了核心骨干作用??傮w上,我國航空樞紐已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但與全球領先發展的航空樞紐相比,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容量偏低、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面向未來,要加快以樞紐機場為核心的世界級機場群建設,著力提升樞紐機場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
一是營造世界級門戶樞紐機場。按照區域協調發展要求,著力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的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實現航空“四極”的聯動發展。按照三共原則(即共商共建共享),探索建立全面、系統的運行協調與融合發展機制,確定各轄區內機場的功能定位。統籌機場群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優化航線網絡規劃,合理分配航權、時刻等資源;地面交通設施銜接,完善機場間快速交通軌道,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二是完善干線樞紐機場的規劃。實施干線樞紐機場功能提升工程,適度超前調整完善干線機場的總體規劃,擴大干線樞紐機場終端容量。接近終端容量且有條件的城市研究建設“一市多場”,扭轉樞紐機場容量普遍飽和的局面。不僅如此,建設內外部聯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提高機場運行效率的關鍵。加強干線樞紐機場與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是擴大機場輻射范圍、提升航空服務水平和樞紐運營效率、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是推進中大型機場的提質增效。加強多機場、多跑道、多航站樓運行模式研究,探索運行新標準、新模式,充分挖掘設施潛力。支持有條件的機場優化完善跑滑系統,縮短飛機滑行時間和距離,提高近機位使用率,提升飛行區運行效率。適應旅客出行方式和需求變化,針對捷運系統、安檢系統、行李系統等效率短板和流程堵點,推進既有機場航站樓空間重構和流程再造,進一步提升航站樓保障效能。
其次要打造智慧民航,做優軟件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是建設智慧民航的核心支撐,是促進民航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國民航基礎設施核心資源不足和巨大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環境資源約束趨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治理水平不高,制約了民航可持續發展。
筆者建議,可以智慧民航建設為主線,驅動行業創新發展,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實施以智慧民航建設為牽引的發展戰略,制定新一代智慧民航運輸系統的戰略規劃和科技攻關計劃,統籌優勢資源,向智慧民航建設傾斜;二是催生以集約共享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提高民航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三是打造以合作共贏為特征的發展機制,加強與行業各主體間、各交通方式間、和上下游產業鏈、創新鏈間的協同合作。
第三要依托布局,補強航空物流的短板。航空貨運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具有承運貨物附加值高、快捷高效等特點,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進民航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客輕貨”思想,堅持補短板、煅長板、優環境、強供給,以支撐產業鏈、供應鏈為目標,以降本增效提質為核心,以打造競爭力強的企業為重點,構建高質高效、自主可控的航空物流網。
2035年,在全國范圍內建成1~2個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并結合《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修訂,進一步完善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布局,綜合性樞紐機場和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布局相輔相成、更加成熟。培育若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航空物流企業,覆蓋全球的航空貨運網絡骨架初步形成,航空貨運發展核心要素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設施布局進一步完善,效益顯著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深度參與國際合作、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規劃綱要》繪就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的宏偉藍圖,賦予了民航新的歷史使命,對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民航要加快建設現代化民航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建設人民滿意的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