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偉 張春暉
在初中語文散文、小說、詩歌的單元教學中,試題是豐富多彩的,戲劇單元教學的試題卻是單薄的。在編寫《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戲劇單元習題,查找資料時,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戲劇”類的習題少得能讓人吃驚,能體現戲劇單元特色的,助力戲劇單元教學的習題寥寥無幾。
戲劇單元的教學不該受到“冷落”,戲劇教學不該出現“舞臺空空”“無戲登場”的局面。初中生較為熟悉的文學樣式是小說、散文和詩歌,對戲劇文學相對生疏。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正是由于戲劇有這些體裁方面的特征,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從戲劇的特征出發,圍繞這些特性來進行戲劇教學和習題選配,使學生懂得戲劇這種文學樣式本身的藝術規律,為學生的后續性發展打下基礎。現結合《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戲劇單元習題選配,筆者來談談如何讓習題選配助力戲劇單元教學。
一、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與教材編寫意圖相契合
語文九年級下冊及《教師教學用書》,在“編寫說明”中寫到:“新編教材創新設計,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所謂人文主題,即課文選擇大致按照內容類型進行組合,如“修身正己”“摯愛親情”“科學探索”“人生之舟”等。所謂語文要素,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又保證了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因此在戲劇單元選配習題的時候,要體現與教材契合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戲劇單元的習題結構。
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后,還應明確戲劇單元的單元目標。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單元目標,可以成為選配習題助力戲劇單元教學的路標:
1.閱讀中外劇本選段,了解劇本的基本特點,掌握閱讀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結合劇情發生的時代背景,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戲劇沖突、劇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從中獲得人生的感悟和啟示。
3.了解戲劇排演的相關知識,參與到排練、演出實踐中,對戲劇演出和欣賞有自己的心得,并能發表評論。
4.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單元目標后,選編題材能讓戲劇單元習題選編有的放矢。研究戲劇單元的單元目標有助于明確這一單元的單元目標,緊扣“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思想。
在明確戲劇單元目標后,還要明確戲劇單元的單元編寫意圖。
戲劇單元是全套教材的第四個“活動·探究”單元,在單元設計的理念、意圖、具體思路上,與其他三個單元有很多共性,根據戲劇的特點,又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設計。
語文九年級下冊及教師教學用書,在本單元說明中寫到:戲劇在全套教科書中是第一次出現。戲劇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與一般文體相比,戲劇的實踐性特點非常突出。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對于戲劇不能只停留在靜態的文本欣賞層面,而是要和他們的生活相聯系。所以,在導言中,教科書做出如下提示:“閱讀中外優秀劇本選段,在此基礎上,自主選擇合適的劇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練。嘗試戲劇演出,給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明確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編寫意圖后,在選配習題助力戲劇單元教學時就要落實體現這些意圖。
理解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單元目標和單元意圖后,選配題也就有了方向。戲劇單元教學要求教師能帶領學生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掌握讀戲劇的方法,培養欣賞戲劇的能力 。在選配習題時體現戲劇的特色,進一步強化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
在對教材和教參進行字斟句酌的研讀后,在《資源與評價》第五單元戲劇單元的習題配編注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單元目標。
例如:在第17課《屈原》(節選)課前自主學欄目中我們設計了學習目標、要點提示、自學存疑。
1.了解劇本形式上的特征,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沖突。
2.了解什么是舞臺說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3.理清人物關系,通過思考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
4.理解對話或獨白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屈原的獨白,理解屈原獨白的內涵。
設計意圖:目標指引的設計落實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戲劇單元目標,讓學生能夠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掌握讀戲劇的方法,既能強化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又能在戲劇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明確目標,把握戲劇學習要點是選配習題助力戲劇教學的“路標”,在確定目標后,在要點提示欄目,嘗試通過要點提示,引領學生學習戲劇。
第17課《屈原》(節選)要點提示: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
2.能夠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性格。
3.賞析文章中的修辭手法,體會重點語句的象征意義及其表達效果。
4.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高尚品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前提下,在戲劇學習中把握人物情感、人物性格及重點語句的象征意義,感受戲劇單元獨有的魅力。
如果說要點提示有助于學生能在學習劇本時,思路清晰,重點明確,而自學存疑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
第17課《屈原》(節選)自學存疑:
通過預習,你一定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否還有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呢?請將有疑惑的三個問題寫在下面,以便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例如:《屈原》(節選)中的獨白在劇中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自學存疑”是為了落實教參中的任務一:“閱讀與思考”。主要活動是劇本閱讀。強調以自主學習為主,重在掌握劇本閱讀策略,把握戲劇沖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戲劇臺詞,這是閱讀劇本的核心策略。“自學存疑”的設計是從文本學習進人戲劇天地和學生語文世界的聯結點。
二、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與教材的“活動·探究”相匹配
王崧舟先生說:“社會生活是語文的源泉,也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土壤。”生活會讓戲劇學習變得“鮮活”。在選配題時,讓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編寫理念在社會生活中引入“清泉”,戲劇學習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為了使習題選配與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相匹配,編輯《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屈原》(節選)這一課的課中同步,思隨堂自測欄目,配編了綜合性學習題。
例題: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品味戲劇藝術魅力。“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參演單位,哈爾濱話劇院演員要在下周來你校演出,你能根據所學的戲劇常識,能對學弟和學妹關注的下列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嗎?
熱點問題一:話劇以對話方式還是獨白為主的戲劇形式?
熱點問題二:看話劇時的關注點放在哪里?思考點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了解了中國傳統戲曲知識,從而使戲劇學習不只停留在靜態的文本欣賞層面,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習和查閱的戲劇知識,為學生看懂話劇做準備,實現戲劇學習能與學生的生活發生“交融”,從而期待戲劇學習產生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統編本語文九年級下冊教科書活動任務單做出如下提示:“閱讀中外優秀劇本選段,在此基礎上,自主選擇合適的劇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練。嘗試戲劇演出,給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所以,在編輯《資源與評價》,《屈原》(節選)這一課的思維拓展版塊時嘗試設計了下面的思維拓展題目。
例題:
1.屈原出生在戰亂的年代,遭受陷害,但依舊熱愛著他的祖國和人民。在端午節的屈原紀念交流會上,你在學習了《屈原》(節選)后,寫出你對劇中的屈原最想說的話。
2.將課內讀本中故事情節生動、集中的內容改編成劇本,創作課本劇,劇組成員分別擔任導演、演員和劇務,在排練后準備演出。
任務一:選定你要創作課本劇的課文,圈畫出故事情節生動、集中的內容,將其改編成劇本。
任務二:確定劇組成員,明確劇情和分工,以導演的身份寫出第一次劇組會議綱要,為戲劇演出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任務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進行思維拓展,只分析文本學生無法完全、充分地把握人物形象。所以,學生自己挑選并改編成課本劇,能更好地理解戲劇中的人物和主題。任務二的設計目的深化學生對劇本的感受與理解,為舞臺表演做好準備,感受戲劇單元的獨特魅力。
將“學”“思”“悟”“演”“獲”,這幾個字貫穿于戲劇學習和表演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定會豐富,學生感悟到的語文內涵也就更豐富。
三、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圍繞戲劇,體現戲劇單元的側重點與銜接點
在編輯《資源與評價》第18課《天下第一樓》(節選)的課中同步思的子欄目隨堂自測版塊時,注重了“語文素養”在戲劇基礎題型中的落實。
例題:對語句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人生如戲,人生就像是一出沒有彩排的舞臺劇。
B.戲如人生,一幕劇從開幕到落幕,就像人的生命開始到結束,只不過人生沒有之后依照劇本的彩排,也沒有最初寫好的劇本。
C.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是主角,演繹著各自不同的人生。
D.善待生命,珍惜時光,才能演繹精彩的如戲人生。
設計意圖:將每個選項都設計成與“人生如戲”相關,將戲劇與人生哲理進行融合,落實了教材編寫意圖——“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融合。
在選配習題時,找到具有戲劇文本特質的銜接點,讓學生在做題中感受戲劇所洋溢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在這種文化氣息的濡染下,不斷地喚醒原有的關于人生、自然、社會、內心的種種經驗,既要品出“戲劇的味”,還要學出“戲劇的勁”,讓戲劇學習“獨具風景”。
在編輯第19課《棗兒》的思維拓展版塊時,嘗試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思維拓展,以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形式與課文的歌謠進行銜接。
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材料一:棗兒甜,棗兒香,要吃棗兒喊爹娘;爹娘給個竹竿竿,打下棗兒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給娃娃過年吃。
(材料選自部編本教材九年級下冊《棗兒》)
材料二:棗,果木名,鼠李科,落葉喬木。品種很多,其果供食用,甘甜可口,可入藥,民間有“一日三棗,百歲不老”的說法。此外,棗木材堅硬,可作雕刻原料,以及車、舟、家具等。
材料三:棗,諧音“早”,在中國人心目中,它象征著幸福、美滿和吉祥的早日到來。在各種喜慶場合,棗的功能不可或缺,如在新婚典禮中,大棗和花生是必備的果品,寄托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心愿——“早生貴子”。除夕之夜,守歲時必須準備各種糕點糖果,棗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為“春來早”。
(材料二,材料三節選自《七彩課堂》河北教育出版社)
任務一:閱讀材料一中的歌謠,圍繞“棗”完成下面填空。(要求填空字數不能超過4個字)
棗兒香甜,娃想吃棗? ? ? ? ? 喊來爹娘,(? ? ? ?)? ? ? ? ? 爹娘不吃,(? ? ? ?)
任務二:請概括材料二所寫的主要內容。
任務三:請概括材料三中“棗”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找到劇本中的知識銜接點,并以此銜接點為依托,進行思維拓展。落實“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融合。
總之,在當前戲劇的習題編配不能滿足戲劇單元教學的形勢下,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行動起來,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戲劇單元的文本特質和側重點后,做好習題選配。相信經過語文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戲劇單元的教學不會受到“冷落”,戲劇教學一定會出現“好戲連臺”的局面。
本著為學生的戲劇學習做好服務的理念,精心選配能助力戲劇教學的習題,教師攜手學生,一起感受戲劇獨有的魅力,其必曰:樂亦無窮也。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學會2019年教育科學規劃“年度關注”重點課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XHNZ2019—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課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讀寫結合‘寫作型文本的課程開發與利用研究”(JJC1319090)階段性研究成果。
■
在初中語文散文、小說、詩歌的單元教學中,試題是豐富多彩的,戲劇單元教學的試題卻是單薄的。在編寫《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戲劇單元習題,查找資料時,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戲劇”類的習題少得能讓人吃驚,能體現戲劇單元特色的,助力戲劇單元教學的習題寥寥無幾。
戲劇單元的教學不該受到“冷落”,戲劇教學不該出現“舞臺空空”“無戲登場”的局面。初中生較為熟悉的文學樣式是小說、散文和詩歌,對戲劇文學相對生疏。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正是由于戲劇有這些體裁方面的特征,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從戲劇的特征出發,圍繞這些特性來進行戲劇教學和習題選配,使學生懂得戲劇這種文學樣式本身的藝術規律,為學生的后續性發展打下基礎。現結合《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戲劇單元習題選配,筆者來談談如何讓習題選配助力戲劇單元教學。
一、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與教材編寫意圖相契合
語文九年級下冊及《教師教學用書》,在“編寫說明”中寫到:“新編教材創新設計,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所謂人文主題,即課文選擇大致按照內容類型進行組合,如“修身正己”“摯愛親情”“科學探索”“人生之舟”等。所謂語文要素,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又保證了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因此在戲劇單元選配習題的時候,要體現與教材契合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戲劇單元的習題結構。
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后,還應明確戲劇單元的單元目標。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單元目標,可以成為選配習題助力戲劇單元教學的路標:
1.閱讀中外劇本選段,了解劇本的基本特點,掌握閱讀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結合劇情發生的時代背景,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戲劇沖突、劇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從中獲得人生的感悟和啟示。
3.了解戲劇排演的相關知識,參與到排練、演出實踐中,對戲劇演出和欣賞有自己的心得,并能發表評論。
4.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單元目標后,選編題材能讓戲劇單元習題選編有的放矢。研究戲劇單元的單元目標有助于明確這一單元的單元目標,緊扣“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思想。
在明確戲劇單元目標后,還要明確戲劇單元的單元編寫意圖。
戲劇單元是全套教材的第四個“活動·探究”單元,在單元設計的理念、意圖、具體思路上,與其他三個單元有很多共性,根據戲劇的特點,又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設計。
語文九年級下冊及教師教學用書,在本單元說明中寫到:戲劇在全套教科書中是第一次出現。戲劇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與一般文體相比,戲劇的實踐性特點非常突出。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對于戲劇不能只停留在靜態的文本欣賞層面,而是要和他們的生活相聯系。所以,在導言中,教科書做出如下提示:“閱讀中外優秀劇本選段,在此基礎上,自主選擇合適的劇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練。嘗試戲劇演出,給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明確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編寫意圖后,在選配習題助力戲劇單元教學時就要落實體現這些意圖。
理解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單元目標和單元意圖后,選配題也就有了方向。戲劇單元教學要求教師能帶領學生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掌握讀戲劇的方法,培養欣賞戲劇的能力 。在選配習題時體現戲劇的特色,進一步強化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
在對教材和教參進行字斟句酌的研讀后,在《資源與評價》第五單元戲劇單元的習題配編注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單元目標。
例如:在第17課《屈原》(節選)課前自主學欄目中我們設計了學習目標、要點提示、自學存疑。
1.了解劇本形式上的特征,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沖突。
2.了解什么是舞臺說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3.理清人物關系,通過思考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
4.理解對話或獨白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屈原的獨白,理解屈原獨白的內涵。
設計意圖:目標指引的設計落實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戲劇單元目標,讓學生能夠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掌握讀戲劇的方法,既能強化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又能在戲劇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明確目標,把握戲劇學習要點是選配習題助力戲劇教學的“路標”,在確定目標后,在要點提示欄目,嘗試通過要點提示,引領學生學習戲劇。
第17課《屈原》(節選)要點提示: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
2.能夠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性格。
3.賞析文章中的修辭手法,體會重點語句的象征意義及其表達效果。
4.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高尚品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前提下,在戲劇學習中把握人物情感、人物性格及重點語句的象征意義,感受戲劇單元獨有的魅力。
如果說要點提示有助于學生能在學習劇本時,思路清晰,重點明確,而自學存疑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
第17課《屈原》(節選)自學存疑:
通過預習,你一定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否還有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呢?請將有疑惑的三個問題寫在下面,以便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例如:《屈原》(節選)中的獨白在劇中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自學存疑”是為了落實教參中的任務一:“閱讀與思考”。主要活動是劇本閱讀。強調以自主學習為主,重在掌握劇本閱讀策略,把握戲劇沖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戲劇臺詞,這是閱讀劇本的核心策略。“自學存疑”的設計是從文本學習進人戲劇天地和學生語文世界的聯結點。
二、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與教材的“活動·探究”相匹配
王崧舟先生說:“社會生活是語文的源泉,也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土壤。”生活會讓戲劇學習變得“鮮活”。在選配題時,讓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編寫理念在社會生活中引入“清泉”,戲劇學習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為了使習題選配與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相匹配,編輯《資源與評價》九年級下冊《屈原》(節選)這一課的課中同步,思隨堂自測欄目,配編了綜合性學習題。
例題: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品味戲劇藝術魅力。“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參演單位,哈爾濱話劇院演員要在下周來你校演出,你能根據所學的戲劇常識,能對學弟和學妹關注的下列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嗎?
熱點問題一:話劇以對話方式還是獨白為主的戲劇形式?
熱點問題二:看話劇時的關注點放在哪里?思考點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了解了中國傳統戲曲知識,從而使戲劇學習不只停留在靜態的文本欣賞層面,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習和查閱的戲劇知識,為學生看懂話劇做準備,實現戲劇學習能與學生的生活發生“交融”,從而期待戲劇學習產生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統編本語文九年級下冊教科書活動任務單做出如下提示:“閱讀中外優秀劇本選段,在此基礎上,自主選擇合適的劇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練。嘗試戲劇演出,給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所以,在編輯《資源與評價》,《屈原》(節選)這一課的思維拓展版塊時嘗試設計了下面的思維拓展題目。
例題:
1.屈原出生在戰亂的年代,遭受陷害,但依舊熱愛著他的祖國和人民。在端午節的屈原紀念交流會上,你在學習了《屈原》(節選)后,寫出你對劇中的屈原最想說的話。
2.將課內讀本中故事情節生動、集中的內容改編成劇本,創作課本劇,劇組成員分別擔任導演、演員和劇務,在排練后準備演出。
任務一:選定你要創作課本劇的課文,圈畫出故事情節生動、集中的內容,將其改編成劇本。
任務二:確定劇組成員,明確劇情和分工,以導演的身份寫出第一次劇組會議綱要,為戲劇演出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任務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進行思維拓展,只分析文本學生無法完全、充分地把握人物形象。所以,學生自己挑選并改編成課本劇,能更好地理解戲劇中的人物和主題。任務二的設計目的深化學生對劇本的感受與理解,為舞臺表演做好準備,感受戲劇單元的獨特魅力。
將“學”“思”“悟”“演”“獲”,這幾個字貫穿于戲劇學習和表演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定會豐富,學生感悟到的語文內涵也就更豐富。
三、戲劇單元的習題選配要圍繞戲劇,體現戲劇單元的側重點與銜接點
在編輯《資源與評價》第18課《天下第一樓》(節選)的課中同步思的子欄目隨堂自測版塊時,注重了“語文素養”在戲劇基礎題型中的落實。
例題:對語句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人生如戲,人生就像是一出沒有彩排的舞臺劇。
B.戲如人生,一幕劇從開幕到落幕,就像人的生命開始到結束,只不過人生沒有之后依照劇本的彩排,也沒有最初寫好的劇本。
C.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是主角,演繹著各自不同的人生。
D.善待生命,珍惜時光,才能演繹精彩的如戲人生。
設計意圖:將每個選項都設計成與“人生如戲”相關,將戲劇與人生哲理進行融合,落實了教材編寫意圖——“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融合。
在選配習題時,找到具有戲劇文本特質的銜接點,讓學生在做題中感受戲劇所洋溢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在這種文化氣息的濡染下,不斷地喚醒原有的關于人生、自然、社會、內心的種種經驗,既要品出“戲劇的味”,還要學出“戲劇的勁”,讓戲劇學習“獨具風景”。
在編輯第19課《棗兒》的思維拓展版塊時,嘗試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思維拓展,以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形式與課文的歌謠進行銜接。
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材料一:棗兒甜,棗兒香,要吃棗兒喊爹娘;爹娘給個竹竿竿,打下棗兒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給娃娃過年吃。
(材料選自部編本教材九年級下冊《棗兒》)
材料二:棗,果木名,鼠李科,落葉喬木。品種很多,其果供食用,甘甜可口,可入藥,民間有“一日三棗,百歲不老”的說法。此外,棗木材堅硬,可作雕刻原料,以及車、舟、家具等。
材料三:棗,諧音“早”,在中國人心目中,它象征著幸福、美滿和吉祥的早日到來。在各種喜慶場合,棗的功能不可或缺,如在新婚典禮中,大棗和花生是必備的果品,寄托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心愿——“早生貴子”。除夕之夜,守歲時必須準備各種糕點糖果,棗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為“春來早”。
(材料二,材料三節選自《七彩課堂》河北教育出版社)
任務一:閱讀材料一中的歌謠,圍繞“棗”完成下面填空。(要求填空字數不能超過4個字)
棗兒香甜,娃想吃棗? ? ? ? ? 喊來爹娘,(? ? ? ?)? ? ? ? ? 爹娘不吃,(? ? ? ?)
任務二:請概括材料二所寫的主要內容。
任務三:請概括材料三中“棗”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找到劇本中的知識銜接點,并以此銜接點為依托,進行思維拓展。落實“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融合。
總之,在當前戲劇的習題編配不能滿足戲劇單元教學的形勢下,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行動起來,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戲劇單元的文本特質和側重點后,做好習題選配。相信經過語文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戲劇單元的教學不會受到“冷落”,戲劇教學一定會出現“好戲連臺”的局面。
本著為學生的戲劇學習做好服務的理念,精心選配能助力戲劇教學的習題,教師攜手學生,一起感受戲劇獨有的魅力,其必曰:樂亦無窮也。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學會2019年教育科學規劃“年度關注”重點課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XHNZ2019—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課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讀寫結合‘寫作型文本的課程開發與利用研究”(JJC1319090)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李? ? 莉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