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霞 王玉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9-60頁。
教學目標:
1.觀察、折、剪、畫、擺等操作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會畫三角形的底與高。
3.三角形的特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會畫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課件)同學們,這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它是帝王的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你能找出金字塔上的三角形嗎?(生指出圖中三角形。)
師:(出示課件)這是杭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橋。觀察這張圖,你能從圖中找到三角形嗎?(生指出圖中三角形。)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的,在這些圖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嗎?(鏈接圖庫)還有什么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你能說說嗎?(生指出圖中三角形并說說自己發現的三角形。)
生1:我發現紅領巾上有三角形。
生2:我發現流動紅旗的表面是三角形。
生3:我發現相機的三角架上有三角形。
…………
師:你們真是善于發現的學生,看來,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角形的世界,更加深入地學習三角形的特性。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三角形的特性。
(1)三角形的特征
師:課前,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份學具,現在就請同學用這些學具,通過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等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出一個三角形,聽清楚了嗎?
生:聽清楚了。(生分小組制作。)
(師巡視,視頻展示各小組活動情況。)
(學生上臺展示,介紹做法。不同做法,貼到前面黑板上。)
師:同學們,你們看!雖然大家做的這些三角形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可是它們有著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師:別急,同學們就結合你做的三角形,在小組內先說一說,然后再匯報好嗎?(小組說一說。)
師:你發現了什么?哪個小組派代表來說一說。(教師也做了一個三角形貼黑板上。)
3個頂點。(摸擺的三角形你有什么感覺?尖尖的。)
3條邊。(摸一摸、看一看,你發現了直直的邊。)
3個角。 (課件演示,板書。)
師:我們認識了三角形,又發現了三角形的共同點,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
生:有三個頂點、三條邊和三個角的圖形就是三角形。
師:同學們,你們都認為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就叫做三角形嗎?那好,我們來判斷一下,這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呢?(出示課件。)
師:看,第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呢?
生:不是,三角形。
師:我們看看,按照同學說的,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的圖形就叫三角形,那這個圖形有三條邊,也有三個頂點和三個角,為什么不是呢?
生:因為它有一條邊不是直的呀!
師:這么說來呢,我們還需要給三角形的三條邊作出限定是嗎?(是的)那么,三角形的三條邊必須是什么呢?
生:老師我覺得這三條邊還必須得是線段。
師:好的,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幅圖吧!現在三條邊都是線段了。那它是不是三角形呢?
生:也不是呀。
師: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老師我覺得這三條線段必須得是圍在一起。
師:好那么看第三幅圖,它是不是三角形呢?
生:還不是。
師:那這說明了什么呢?我們只說這三條線段圍在一起了還不行,還必須得說明白,它們是怎樣圍在一起的。我們來想一想,這三條線段怎樣圍才是三角形呢?
生:老師,我覺得應該是線段的兩個端點互相連接在一起才行。
師小結:也就是說三條邊都得是線段 ,還要圍成 ,而且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那么我們才能說這個圖形就是三角形,對嗎?
師:現在誰愿意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呢?
生:我覺得三角形就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而且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的圖形。
(課件出示三角形定義。)
生齊讀: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的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師:三角形的3個頂點我們可以用字母A、B、C表示,這樣表達起來比較方便,那么這個三角形就可以記做△ABC。
(2) 練習。
(課件出示:辨認三角形。)
師:你們認識三角形了嗎?看看這些圖形是三角形嗎?
…………
2.底和高。
(1)底和高。
(課件出示:帳篷。)
師:同學們,你們使用過帳篷嗎?
生:使用過帳篷。
師:我們出去玩經常會用到帳篷。看,這個帳篷的表面就是三角形。那你們要是鉆到這個帳篷里能站起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們可以鉆到帳篷里站著試一試? 。
生2:可以量一量。
師:測量,怎樣量呢?誰能到前面指一指。
師:就是測量這個三角形頂點到這條邊的長度?這樣量呢?其實這就是三角形的高。
師:我們都學習過畫哪些平面圖形的高呢?
生1:平行四邊形。
生2:梯形的高。
師:我們怎樣畫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呢?(課件演示。)
師:請你試著畫一畫三角形的高吧。
(生試畫,師巡視。生匯報,演示。)
師:(指著三角形)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課件。)
師:請同學們說說,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師:我要想把它畫得準確要用什么來畫呀?(三角板。)
師:用三角板畫高時要注意什么
(師畫:一條邊與這條邊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頂點對齊。)
(生用三角板再次檢查畫出的高。)
(2)練習。
(判斷高)
師:現在就用你的這雙慧眼看一看,這些是三角形的高嗎?(出示課件,生判斷高畫高。)
師:請同學在1號學習單上畫出指定底邊上的高。
(生畫高,師巡視。指定一名學生到前面生檢查)
師:怎樣檢查呢?
生:我們可以用三角板來進行檢查。
師:你覺得一個三角形中有幾組底和高?哪3組呢?
生:3組。
師:請同學在2號學習單上畫出這3個三角形(銳角三角形? 鈍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3組底和高?(生畫高,師巡視。)
三、總結評價,加深理解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通過自主探究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了畫高的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你們能繼續探索學習,勇攀高峰。
評析:
本課是學生在認識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環節清晰,內容層層遞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討論,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
1.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應用與生活。魏老師能夠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搜集了大量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并且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所見到的三角形。這使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三角形,喚起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欲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
在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時,魏老師沒有急于給出定義, 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先自己說一說什么是三角形,再結合學生說的內容出示相應的圖形。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所具備的3個特征:一是三條邊都是線段,二是圍成,三是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水到渠成地得出三角形的定義。
3.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在認識三角形時,教師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等喜歡的方法,做出一個三角形。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發現在各種不同的三角形中有共同的特征。學生從感性認知過渡到了理性認知,在這樣的共同自主探究中知識得到升華。
畫高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都學習過畫哪些平面圖形的高。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梯形高畫法。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
4.精心設計練習注重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沒有集中到最后,而是穿插在每一個板塊的講解之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更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內化與理解。結尾處的開放性試題,通過畫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3組底和高,直觀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鈍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高的特殊性,從而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