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期扎根農村種地,34歲的常樹華皮膚黝黑,身材微胖,體型壯碩。這樣的外形讓人很難想像他曾經是一名中國國家自行車隊運動員。6年的國家隊運動員生涯,11年職業農民生涯,常樹華的人生充滿了拼搏、奮斗的色彩。
常樹華12歲開始在賀蘭縣體校練習自行車,16歲進入寧夏體工大隊成為一名職業自行車運動員,18歲進入中國國家自行車隊,曾代表寧夏出戰亞洲錦標賽、中國全運會、中國城市運動會等各類大賽并摘取獎牌。2002年,他在全國自行車比賽3公里追逐賽上奪冠,一舉打破該項目塵封17年的全國紀錄。
2010年,常樹華從國家隊退役,回到老家在寧夏體育局上班。“退役的時候才二十幾歲,想著自己還年輕,應該再努力奮斗一片新天地。”于是,他毅然返鄉、回到農村,開始種地生涯。
2011年,常樹華依托成立的家庭農場,在西夏區流轉了1200畝土地種水稻和玉米。第一年,他賺了20余萬元。“20多萬元雖然不多,但是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想著種地也不是那么難。”但此后三年時間里,受糧食價格不景氣、農業機械落后、銷售渠道不暢通等因素影響,合作社一直沒有賺上錢。
為了破解困局,常樹華向周邊的種植大戶學習的同時,引進適應生產的大型拖拉機、技術性能先進的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在種植環節實行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全程機械化能節省人力和物力,這樣成本上就能減少支出。”依托新型農業機械,常樹華將種植面積擴大至3000畝,并成立了寧夏樹華興旺農機作業服務有限公司。
2017年9月,在合作社和農機服務公司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成立了樹華興旺農業綜合服務站,為周邊農戶提供組織采購、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秸稈還田等土地托管服務,提高農機服務層次、延伸服務領域,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
從國家隊運動員轉變為“全區十佳農機能手”“農機科普帶頭人”“法人科技特派員”,常樹華用奮斗的信念,攀登上事業的新高峰,也生動詮釋了奮斗人生的意義。
(綜合《銀川日報》、寧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