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岳王廟殿宇巍峨,青石甬道上的一隊士兵頭戴紅纓,甲胄齊整,氣勢威武,步伐鏗鏘,可謂“兜鍪沖矢石,鐵甲生風飆”。這是鎧甲愛好者團體“殿前司”正在展示名畫《岳家軍將佐圖》中的儀仗。立于隊伍之首的“將軍”魁梧挺拔,披一副色彩鮮明的山文甲,對著岳飛像恭敬地行了一個叉手禮。他就是在抖音上名聲大噪的“殿前司-胖虎”,也是長于設計和制作工藝的甲胄師陳凱。
年少時開始追尋鎧甲夢
甲胄是頭盔和鎧甲的合稱,也被稱為盔甲。多數人對鎧甲的印象,停留在影視劇和博物館中。把鎧甲復原發展為自己的職業,陳凱坦言,是源于年少時的鎧甲夢。
陳凱出生于1989年。在電子游戲和連載漫畫風靡亞洲的上世紀90年代,各國的鎧甲武士角色給小陳凱留下了深刻印象。高中時期,年齡稍長的他開始觀察中國古代鎧甲的形態,思考影視劇里的鎧甲和真實的中式鎧甲有何不同。這些問題在陳凱心中生根發芽。他對甲胄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
陳凱大學主修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在家人支持下,在西安經營一家收入不錯的手機店。不過對鎧甲的熱愛,促使他一有空閑時間,就從網絡上和歷史著作中挖掘鎧甲知識。甲胄修復專家白榮金的《甲胄復原》是“甲圈”的經典著作,也是陳凱打開鎧甲世界的啟蒙書。但知識積淀只是第一步,真正進行制作時,他依然遇到了很多技術難題。作為零基礎新手,陳凱對著一堆零散的甲片多次揣摩,反復試錯,“不合適就剪掉重來,做完后不滿意又拆”。經過整整一年的嘗試,陳凱終于獨自完成了他的第一套手工鎧甲——札甲。
作品的成功推出,使陳凱結交到更多有相同愛好的朋友。他發起了鎧甲愛好者團體“殿前司”。成員不僅交流鎧甲的穿著感受和制作體會,還經常通過模擬真實戰場環境來測試鎧甲的靈活性。因鎧甲結緣又不止于鎧甲,“殿前司”也吸引了不少對武術、陣法以及古代服飾感興趣的人,“最多的時候有三四百個小伙伴”。
有了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陳凱南下成都,加入了復原鎧甲的專業團隊。入行鎧甲業的前兩年并非一帆風順。城市間的輾轉,資金的壓力,父母的不解……困難重重,并沒有阻擋陳凱追尋鎧甲夢的腳步。
鎧甲盡量做到
接近還原
作為一門古法手藝,鎧甲制作技術在火藥廣泛應用的清朝中后期已經徹底“斷代”。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典籍,全心全意投入鎧甲事業的陳凱,只能和團隊成員如大海撈針一般,去搜撿有關鎧甲的只言片語,逐字逐句地查閱、比對,再結合相關專家的歷史研究和對傳世文物、壁畫的考證,對鎧甲形制進行反復討論,審慎進行鎧甲模型的設計。
全新鎧甲的推出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一套鎧甲不是簡單的拼湊,小到甲片形制、厚度,大到鎧甲體現的時代風格,只有盡量接近還原,才是尊重歷史。”陳凱在一條抖音短視頻中如是說。為了保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狀態,每天晚上閱讀一些歷史材料,已經成為陳凱的習慣。
考究的鎧甲形制為陳凱及其工作室打開了產品市場。影視服化道具、景區及博物館展出和鎧甲愛好者的私人收藏,構成陳凱工作室的三大客戶來源。在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上,陳凱獲得了“榮耀匠星”和“十大人氣匠人”兩項榮譽。什么是匠人精神?陳凱認為就是“真正富有愛心”:發自內心地珍惜每一件經手制作的成品,把為他人制作的鎧甲當作自己要穿的鎧甲,全力保證做工和售后的雙重質量,用專一的愛把鎧甲做精。
讓更多人了解甲胄文化
“鎧甲不僅是小眾文化,甚至可以說是‘微眾的。”陳凱表示,讓更多的人了解甲胄文化,是他們做鎧甲的初衷。陳凱積極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時興的方式普及甲胄知識。目前,他的抖音賬號已擁有近20萬粉絲。未來,陳凱還希望創立一家小型的甲胄文化體驗館,讓更多人能感受到甲胄文化和其中蘊含的情懷。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