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清晨5時01分,“天舟二號”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精準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此前的5月29日20時55分,“長征七號”遙三火箭(簡稱“長七遙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送“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從原定的5月20日,到終于“修成正果”的29日,發射推遲了9天,航天人也經歷了一場鏖戰。其間經歷了連續兩次推遲發射、三次準備發射、推進劑全部卸出的曲折驚險過程。
一個異常 一場硬仗
時鐘撥回5月19日下午1時許,長七遙三火箭進入負12小時發射流程。煤油加注、液氧加注,發射依規程按部就班進行,傳話筒中的一句句“正常”不時傳來,一切井然有序。
晚上21:40,距離發射不到3個小時,發射指控大廳中的數據信息顯示:一個壓力值參數異常!
型號隊伍迅速組織問題排查,有序推進故障分析。火箭院型號辦工作人員任京濤說:“當時沒有時間想那么多,一心想著快速解決問題,不能讓空間站建造任務受影響。”
偌大的火箭,龐大的系統,漏點在哪里?火箭院動力系統指揮邵業濤說:“我們的低溫火箭又將經歷一場嚴酷的考驗。”
兩次撤下的弦上之箭
今年,海南文昌發射場與北京遠程測試大廳實現了前后方數據的實時互聯互通。邵業濤介紹,北京的技術保障人員第一時間了解前方故障信息后,他們第一時間成立了后方保障工作組,查驗過往數據、做仿真試驗,展開系列推演診斷,同步配合發射場故障快速排查與定位。
彼時,火箭箭體已完成加注,尾艙內一直處于熱氮氣吹除的狀態。這意味著試驗隊員必須要帶氧氣面罩進艙。
兩名總裝人員換好服裝、戴好面罩,從50公分見方的艙門鉆進了箭體。艙內一片漆黑,氣體吹出的聲音震耳欲聾,密閉空間憋悶、溫度零下183℃。他們攀爬在箭體結構件上,仔細鎮定地摸索著檢漏點。
兩次核查后,問題暴露,但很快后方傳來消息,這并不是元兇。5月19日23:50,距離發射預定時間還有不到2小時,型號領導一致決定:“推遲發射。”
不讓火箭帶一絲隱患上天,是鐵的紀律。5月20日,試驗隊員先后分4撥再次進艙排查故障,找到了新問題,并經過系列措施扭轉局面。
5月21日凌晨,再度準備發射。然而,負8小時液氧補加之后,異常再次出現,發射再度中止。
成功發射前的陣痛
總體設計部再次派出工作人員赴文昌發射場參與歸零工作。據了解,這支應急保障隊伍中包含了“長征五號”、“長征八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管設計師。各個型號齊心協力,有問題了就一起上。
總體設計部總體室第一時間抽調15名科研人員組成后方保障組,通過遠程判讀系統與前方開展24小時的前后方聯動工作。
遠程判讀系統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天和”核心艙任務中,“通過這個平臺,身處后方的技術人員可以實時接收到來自發射場的數據,避免了以前導入數據的繁瑣,提高了歸零的效率。”火箭設計師王浩蘇說。
據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牟宇介紹,“后方團隊迅速搭建試驗系統模擬前方環境和箭體情況來實現故障復現,成為歸零工作的重要依據。”
每天,研制人員都要進行更全面的數據分析、以求盡快定位故障原因。“大家通過大量的仿真試驗模擬箭上狀態,分析故障模式,進行故障復現。”動力總體工程組副組長胡久輝說。
絕地反擊
長征七號遙三發射任務是空間站建造承上啟下的關鍵之戰,幾次發射環環相扣,研制隊伍經歷了長達九天的高負荷工作,發射任務到了最后24小時的沖刺階段,每個設計人員心中都緊繃著一根弦。
發射任務牽一發而動全身。它關系著空間站“天地運輸走廊”能否順利搭建,更關系著后續載人航天計劃能否順利實施。
“透過現象,把真實的問題找出來。”這是火箭增壓輸送系統設計師張立強在此次歸零工作中最大的感悟,絕不帶疑點和隱患上天,必須“干掉”所有隱患,尤其在重大工程任務面前絲毫不能打折扣。
經過沒日沒夜的歸零,長七遙三火箭終于再次踏上征程。
(綜合《科技日報》5.30、新華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