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樹江 何舒雅 李艷雙



【摘要】在我國經濟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 大多數家族企業面臨著產業升級與規模擴大的問題, 產業轉型成為家族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重要選擇。 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產業轉型息息相關, 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對家族企業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步構建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研究框架的基礎上, 基于對六家案例企業的深度訪談, 運用扎根理論的多案例研究方法, 最終明確了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構成, 建立了企業家精神驅動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機理模型。 對于弘揚與培育企業家精神提供了政策依據, 為更好地促進家族企業成長提供了經驗借鑒。
【關鍵詞】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產業轉型;影響機理;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04-0101-9
一、引言
家族企業成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和管理實踐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當前, 我國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市場需求結構轉變的經濟轉型期, 家族企業普遍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 與此同時, 經歷四十余年的發展, 我國大多數家族企業正處于代際傳承的關鍵時期。 在轉型升級和代際傳承重疊的歷史背景下, 家族企業如何突破發展障礙、實現基業長青顯得尤為重要。 產業轉型是企業面對環境變化尤其是環境巨變, 為實現持續成長所做出的重要戰略選擇, 也被視為家族企業跨代創業的一種手段[1] 。 目前, 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試圖通過產業轉型突破原有的行業界限, 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空間, 這既是家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種重要方式和路徑, 也是家族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重要選擇。
對于任何企業而言, 企業家都是促進企業成長的重要主體。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2] 曾指出, 基于企業家精神所產生的“創造性破壞”的創新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從現實情況來看, 企業家精神作為企業決策層的主要意志, 必然會對企業的戰略選擇、經營方向產生重要影響[3] 。 企業家精神廣泛影響著各行各類的企業, 但在不同類型組織中的企業家精神必定存在差異。 對于家族企業而言, 企業家精神是貫穿其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概念, 與各類管理機制相對健全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相比, 家族企業的發展更依賴企業家精神。 家族企業的持續發展不僅在于物質資本如何推動企業轉型, 作為無形生產要素的企業家精神對于家族企業轉型也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
然而, 回顧已有文獻可知, 現有研究對于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關系探討不足。 大多數學者研究發現, 企業家社會資本、企業家認知等因素顯著影響了企業跨行業并購、涉入新行業等行為[4] 。 部分學者從代際傳承的視角將產業轉型視為家族企業跨代創業的手段, 認為家族二代不同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差異、權威合法性的構建會促進家族企業實施產業轉型戰略[5,6] 。 綜上所述, 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企業家個體特征對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 而內在的企業家精神卻較少涉及。 本文旨在研究企業家精神對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機理, 以豐富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二、文獻綜述
(一)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
有關企業家精神的研究由來已久, 早期企業家精神被認為是企業家個人才華與能力的體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社會各界對企業家精神的認識也不斷深化, 企業家精神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含義。 從個體特性的角度, McClelland等[7] 將企業家精神概括為企業家具有的高風險取向、高成就需求、高內控程度等特質。 白少君等[8] 指出, 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執著追求、勇于探索、堅定信心的一種心理特質。 從行為特性的角度, Pitt等[9] 提出研究企業家精神要探討企業家行為, 包括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內部控制性以及承擔風險三個維度。 從與環境結合的角度, Patrick等[10] 認為企業家精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動態變化, 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應納入倫理維度, 即合作意識和濟世精神。 李政[11] 立足于新時代背景, 指出企業家精神以創新精神、創業精神為核心, 包含擔當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精神等, 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考慮到家族企業的特殊性, Bettinelli等[12] 將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視為家族企業組織內部企業層面的企業家的態度和行為。 涂玉龍[13] 認為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在創新精神、創業精神的基礎上, 增添了中國傳統家文化“以和為貴”的合作精神和學習精神。 與非家族企業相比, 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不僅強調管理技巧和精神追求, 而且家族企業作為一個文化倫理組織, 其企業主肩負著家族和企業共同發展的使命, 使得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深受家族影響。
(二)企業產業轉型的內涵和類型
企業產業轉型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引起關注。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 企業的成功不僅受到企業在產業內的競爭地位的影響, 還受到企業所處產業贏利能力的影響。 具體而言, 產業轉型戰略是指, 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目標以及經營領域, 以期獲得更多的利益[14] 。 其中, 新產業的吸引力、原產業的競爭壓力、企業自身成長的動力是企業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此外, Qian Gu等[15] 基于家族企業主的社會情感需求, 認為家族企業進入新產業的戰略選擇是家族企業主響應對社會情感財富不同方面的追求。 孫秀峰等[16] 指出, 受國民經濟產業升級的影響, 家族企業接班者不愿僅固守父輩的原有產業, 會更加主動地開展創新活動, 驅動企業進行多元化調整。
企業產業轉型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照轉型關聯性, 王德魯[17] 將企業產業轉型分為強相關型產業轉型和弱相關型產業轉型, 前者指企業進入相關行業領域內經營, 后者指企業徹底放棄原行業、開拓全新的主營業務體系。 按照轉型程度, 段利[18] 指出企業產業轉型的兩種轉型模式, 一是徹底放棄原產業進入全新的產業開展經營, 二是在不放棄原產業的情況下開展多元化經營, 包括非相關多元化和相關多元化。
(三)企業家精神對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
“企業是企業家的人格化裝置”, 企業家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決策者, 是影響企業活動的主導因素, 也是推動產業轉型的內在動力。 企業家精神作為企業家特殊技能的集合, 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產業轉型存在必然聯系。
首先, 企業家精神直接影響企業對新產業的認知和前景的判斷, 風險厭惡型企業家傾向于提高對產業轉型的風險預期, 從而做出進入新產業不可行的判斷。 企業家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越強烈, 越會主動抓住市場機會, 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推進企業多元化轉型[19] 。 其次, 戰略選擇學派認為, 企業家的個體特質對企業戰略決策具有顯著影響。 個人層面企業家精神及組織層面企業家精神會對企業戰略選擇產生影響, 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堅持不懈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對企業轉型路徑的選擇具有不同的影響[20] 。 具有冒險精神、進取精神的企業家傾向于多元化擴張, 具有保守、穩定特性的企業家傾向于維持企業經營現狀, 當市場競爭激烈時甚至實施歸核化經營。 最后, 企業家作為企業產業轉型的領導者, 身負制定轉型戰略并加以有效實施的重任。 企業家不僅需要具有對市場機會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更重要的是具備促使企業獲取潛在利潤、競爭優勢的戰略落實能力, 即敬業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過往研究簡要評述
綜觀現有關于企業家精神的研究,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企業家精神展開了大量研究, 但是對于中國情境下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考慮到家族企業的特殊性, 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必定與非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有所差異, 因此有待深入家族企業進行調研, 提煉出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系統。 此外, 企業家是影響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關鍵因素。 現有研究表明, 企業家社會資本、企業家認知等個人特征因素會影響家族企業產業轉型, 因此, 作為企業家內在特征的企業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與家族企業產業轉型存在聯系。 然而, 目前尚未有學者針對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機理展開深入研究。
通過文獻回顧可知, 企業產業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具體來說, 企業產業轉型涉及該不該轉、朝哪里轉、怎么轉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 通過識別企業內外部環境、企業發展需求明確企業產業轉型的動因, 判斷企業產業轉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 通過對企業內外部相關因素的綜合分析, 明確產業轉型的方向和目標, 并擬定轉型的行動計劃。 最后, 產業轉型戰略的實施是整個轉型的核心, 重要的是由企業家指導并推動產業轉型決策的實施。 綜上分析, 本文構建了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概念性框架, 如圖1所示。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問題: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構成是什么?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對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機理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 該理論強調從訪談資料入手, 運用系統化程序進行歸納、演繹、對比、分析, 從復雜現象中發現概念、歸納范疇, 研究范疇間的關聯, 從而構建理論模型。 其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本文旨在探索企業家精神和家族企業產業轉型之間的內在關系, 這是學術界尚未充分研究的問題, 適宜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 相較于單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強調多重證據來源, 通過復制邏輯能夠獲得更為穩健的結論。 因此,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進行多案例分析, 選取河北省、天津市多家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或接班人進行深度訪談, 通過扎根理論的數據處理程序提煉出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構成, 最終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
(二)案例選擇
本文在案例企業的選擇上遵循“理論抽樣”原則, 具體選擇標準如下:①將“所有權和經營權統一”作為選取家族企業的標準。 ②遵循典型性原則。 本文選取河北省、天津市多家持續經營且已完成或正在經歷產業轉型的家族企業。 ③遵循多案例復制邏輯。 這樣在數據分析時能夠從不同的企業中得出結論并相互印證, 有助于提高結論的穩健性和普適性。 ④遵循數據可獲得性原則, 通過反復篩選, 最終選定六家企業為案例研究對象, 其基本信息見表1。
(三)資料收集
本研究通過多種來源收集數據, 具體包括深度訪談、現場考察、文獻資料、企業內部資料、公共媒體資料等, 多維度數據相互補充、交叉驗證, 以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首先, 通過CNKI數據庫、重要報紙數據庫、相關行業統計年鑒等收集與訪談企業相關的資料, 并通過企業網站、新聞報道了解企業簡介、產品、技術等信息, 在訪談前充分熟悉企業的基本信息。 其次, 深入企業調研, 對企業創始人和接班人進行半結構化訪談, 請其協助提供和核實相關信息, 并就本研究發表看法和觀點, 訪談結束后將訪談資料進行轉錄并整理。 最后, 收集企業內部刊物等宣傳資料和高層領導重要講話材料等了解企業相關信息。 六家樣本企業具體數據收集歸納如表2所示。
四、扎根分析
本文采用Glaser和Strauss[21] 的程序化扎根理論的數據編碼方式, 運用Nvivo 11.0質性分析軟件, 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進行數據分析, 嚴格按照扎根理論的編碼方法和原則, 將原始訪談資料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指研究者持開放態度, 根據原始資料所自然呈現的狀態, 將其逐字逐句用簡單的代碼表示出來, 形成概念和范疇。 本文的數據編碼由兩名經過方法培訓的訪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 針對編碼不一致的地方, 團隊成員進行充分討論, 通過不斷比較和檢驗直到達成一致意見, 最終計算得出兩者的編碼一致性為86%, 符合要求。 通過對案例企業逐個編碼, 本研究從資料中抽象出239個概念、72個范疇。 因篇幅有限, 本文僅截取部分原始資料、概念和范疇進行展示, 具體見表3。
(二)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是基于開放式編碼得到的范疇, 尋找不同范疇之間的關系并對其進行聚類分析, 刪除難以歸類的代碼, 使開放式編碼的初始范疇進一步范疇化, 形成更客觀、更有價值的副范疇和主范疇。 通過不斷地增加案例, 本文對開放式編碼進一步凝練總結, 最終提煉出33個副范疇、11個主范疇, 主軸式編碼結果如表4所示。
(三)選擇式編碼
選擇式編碼是從主范疇和其他范疇中提煉核心范疇, 將其系統地與其他范疇予以聯系并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線”。 “故事線”可將絕大多數的范疇聯系起來, 有利于發展新的理論框架。 通過對副范疇和主范疇的深入分析, 本研究的核心范疇是“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對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 圍繞該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概括為:企業家精神顯著影響家族企業識別產業轉型的動因、產業轉型戰略的制定、產業轉型戰略的推進, 不同維度的企業家精神通過企業家的行為表現出來, 體現在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 在一定程度上也由這些行為推動著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順利實施。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檢驗是決定停止采樣的標準, 即通過收集、比較和分析數據后, 若收集的新資料不會產生新的范疇, 則在此刻達到了理論性飽和。 本研究同時收集、編碼和分析數據, 逐步發展緊密的理論, 當完成對第六家案例企業“YYQC海洋工程”的數據編碼之后, 沒有再得到新的范疇、副范疇和主范疇, 與當前所完成的編碼結果完全重合, 此時可以判斷理論已達飽和。
五、案例分析
(一)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構成
通過對六家案例企業的編碼分析, 本文了解了家族企業主在企業經營和管理活動中的實際行為, 可以準確理解受訪企業主所體現的企業家精神。 通過歸納這些反映企業家精神的行為和活動, 本文對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表現有了更為準確的理解, 認為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個體特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綜合反映, 與非家族企業管理者相比, 家族企業主更加關注家族企業的持續經營, 更加注重承擔家族責任和家族企業責任, 以果斷的決斷力、不安于現狀、勇于承擔風險為核心, 體現在資源配置、學以致用等多個方面, 具體包括八種企業家精神, 分別為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擔當精神、進取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務實精神、冒險精神。 具體如表5所示。
(二)企業家精神對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
1. 企業家精神促進產業轉型動因的識別。 轉型動因是企業產業轉型的起點, 家族企業產業轉型可能是機會誘導或者愿景驅動, 也可能是危機所迫, 其動因主要是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發展的需要, 在這一過程中, 企業家精神對識別轉型動因、確定轉型目標具有關鍵性作用(見圖3)。
(1)機會誘導的產業轉型。 企業產業轉型的機會主要來自于國家政策、關鍵事件以及社會網絡。 國家政策在產業轉型中起到政策引導和調控的作用, 具有探索精神的企業主通常保持著較高的政策敏感度, 積極關注政策變化, 及時有效地獲取、解讀并把握國家政策, 從中尋找可能存在的發展機遇。 受訪的六家企業均表現出對國家政策的關注。 GY集團在得知政府部門有意著力打造河北紅木家具產業園時, 迅速做出了建設博物館的決定。 關鍵事件的發生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而具有較強探索精神的家族企業主則能夠很好地抓住和利用關鍵事件機會。 例如, 隨著我國放開民營企業出口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海外市場需求量大增, JD橡膠通過向商務局申請自營出口權, 成立貿易公司開始進行自主出口貿易。 此外, 具有合作精神的家族企業主則善于建立各種社會關系, 主動尋求并聽取專業性建議, 挖掘潛在的發展機遇。 XZ電纜和JD橡膠受訪者均表示, “銀行、信用社都是自己找過來的, 可能因為原來在那里貸過款, 看到企業效益不錯, 融資擴股的時候問我們有沒有興趣, 所以才決定投資銀行、信用社”。
(2)愿景推動的產業轉型。 企業家個人具有強烈的、追求超越自我的進取心, 體現著家族企業主的進取精神。 YYQC海洋工程高總表示:“勞務輸出屬于產業鏈低端, 就感覺人往高處走嘛, 我也不想永遠在最低端待著, 我想要進步一些就要往產業鏈上游走走?!?當企業家實現了財富積累后, 往往會追求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 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GY集團高總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產生了進軍文化產業的意愿, 這也體現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 此外, 具有擔當精神的企業家會主動擔負起家族責任, 希望通過進入新行業實現多元化經營來保障家族企業的持續經營, 同時為家族成員提供就業機會, 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 LS房地產王總提到:“之所以進入房地產行業, 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3)危機驅動的產業轉型。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特別是市場飽和或者產業衰退使得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時, 企業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生存發展空間。 要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 就要求家族企業主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 危機意識是進取精神的重要體現, 富有進取精神的家族企業主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往往具備較強的危機感, 在危機發生初期甚至還未發生時就有所察覺, 并主動化解企業經營危機。 HM商貿孟總提到:“商貿公司的市場份額可能會越來越小, 因為現在的廠家很多, 并且商貿公司僅局限于本地, 通常一個實力比較大的商貿公司, 做到兩三千萬已經算做得很大的了, 很難再有提升的空間?!?XZ電纜柴總表示, 早期軋鋼廠需要大量燒煤, 對環境的污染較大, 考慮到環保問題認為這個行業不能長久做下去。
2. 企業家精神決定著產業轉型戰略的順利形成。 轉型戰略的制定是產業轉型的難點和關鍵, 應當通過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內部資源和能力, 識別轉型的機會與威脅, 形成產業轉型戰略(見圖4)。
(1)明確轉型方向。 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對企業產業轉型方向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 家族企業主的創業精神使企業更注重發揮協同效應, 結合企業優勢開展與現有產業相關的其他業務, 并與主導產業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增大產業結構相關多元化程度。 如LS房地產王總表示, 物業管理是房地產開發業務的一種延伸, 有助于企業保持良好的聲譽。 對于那些不會給企業帶來明顯競爭優勢的業務, 富有創業精神的家族企業主會主動采取大膽的拋棄政策, 集中力量發展有助于企業競爭優勢提升的產業領域。 由于經驗短缺、專業性不強, JD橡膠投資的快餐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企業通過綜合評估決定關閉快餐店。 富有創新精神的家族企業主在企業經營中勇于革新, 敢于打破原有的業務框架, 嘗試進入新產業, 探索產業非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渠道。 他們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要遠遠高于一般人, 往往對產業轉型風險的預期較低, 做出進入新產業可行的判斷。 具體而言, 創新精神促使企業形成一種容忍失敗、允許試錯的文化氛圍, 鼓勵企業勇于開拓新領域并敢于承擔風險。 如HM商貿的孟總表示:“我認為嘗試新的事情, 前期不要怕賠錢, 很多行業前兩年做真的會賠錢, 但是堅持做肯定會盈利。 ”
(2)轉型規劃設計。 資源基礎觀認為, 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是企業戰略制定所考慮的核心問題。 市場導向將企業外部環境作為企業戰略制定必須考慮的要素。 因此, 產業轉型規劃設計需要對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狀況以及外部環境機會、威脅進行綜合考慮。 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使其能夠保持較高的市場敏感度, 促使企業深入市場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 對于擬進入產業的發展潛力、市場前景、競爭狀況等進行系統分析, 評估進入新行業的風險, 基于企業資源和能力現狀判斷進入新行業的可行性, 最終形成轉型規劃設計。 JD橡膠趙總談道:“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 企業積累了較雄厚的資金, 為收購紡織廠打下堅實基礎, 在收購前通過市場調研、風險評估等了解紡織行業情況, 制定收購方案。 ”具有探索精神的企業家積極參加行業交流會議、展銷會、博覽會等相關行業會議, 這有助于企業家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發現機遇并指導產業轉型規劃設計。 六家受訪企業均表示每年都會參加行業相關會議, 其中, XZ電纜柴總提到:“無論從事何種行業, 這個行業肯定有很多的交流會、培訓會, 通過參加這些交流會, 我們能夠對行業發展趨勢、市場的發展情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這對于我們來說更有意義。 ”
(3)轉型能力塑造。 資源獲取能力是企業產業轉型成功的關鍵, 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有助于資源獲取誘導力的發揮。 關系網絡是企業獲取資源的有效途徑, 對企業資源獲取具有顯著影響, 尤其是具有合作精神的企業家, 更擅長通過正式關系或非正式關系獲取企業產業轉型所需資源。 富有務實精神的企業家將誠信價值嵌入企業經營理念、行為規范和處事準則, 對待客戶、供應商誠實守信, 這同時也提升了資源所有者對于企業的信任程度, 更愿意為其提供資源支持。 LS房地產王總提到:“在房地產開發初期企業面臨資金不足的狀況, 上游供應商愿意把原材料賒銷給我, 之所以賒銷是基于對我們的信任, 這就是誠信的價值?!绷硗猓?企業員工擁有其特定的個人和社會資源, 但員工未必會將其擁有的資源全部貢獻給企業, 而家族企業主的擔當精神使企業注重培養員工、尊重員工、幫助困難員工, 使員工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因而愿意更大限度地貢獻個人資源, 這是企業從組織內部獲取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
3. 企業家精神促進產業轉型戰略的實施。 產業轉型的實施是整個產業轉型的核心, 是對產業轉型戰略的有效執行, 本質是改變企業原有資源投向, 對組織要素進行重新整合, 以支撐產業轉型戰略的實現(見圖5)。
(1)資源和能力配置。 無論家族企業選擇何種產業轉型方向, 為了推進轉型戰略的有效實施, 必須對企業資源和能力進行合理配置以適應新產業的生產經營, 而資源配置則是家族企業主創業精神的重要體現。 在探索轉型的進程中, 具有創業精神的家族企業主會根據市場環境和企業產業轉型規劃, 合理規劃和有效配置企業資源和能力, 在轉型時機成熟后, 主動采取措施推進產業轉型的有序實施。 HM商貿廠址位于107國道和飛機場附近, 地理位置優越, 每日客流量較大, 為了有效利用這一優勢資源, 企業接班人充分調動企業各類資源投資設立HN快捷酒店。 富有冒險精神的家族企業主能夠果斷做出決策, 積極主動改變, 善于將計劃轉化為實際行動, 提高企業應對問題的效率。 特別是在企業面臨發展危機和選擇時, 能夠保持頭腦清醒、思路清晰, 果斷推動產業轉型, 克服企業經營困境。 XZ電纜在意識到軋鋼廠污染較大、不適合長期發展后便果斷成立電纜廠, 將企業資源和能力的配置重心轉向電纜的生產、銷售。
(2)轉型支撐與保障。 企業產業轉型戰略的有效落實需要一定的條件。 在推進轉型的進程中, 企業管理制度、理念與文化以及組織與人力等各方面都要跟隨產業轉型進行變革, 否則產業轉型戰略就難以成功實施。 理念與文化轉變是產業轉型的基礎, 只有全體員工認可并接納產業轉型的理念與文化, 產業轉型戰略才能順利實施。 XZ電纜通過內部培訓、輿論宣傳、思想動員等方式在企業內部傳達產業轉型的理念, 使企業上下對產業轉型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 從而使得產業轉型戰略的實施得到員工的理解和支持。 產業轉型戰略的順利實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企業制度, 制度創新對于產業轉型起到支撐和保障的作用, 而制度創新是企業家創新精神的重要體現。 如JD橡膠趙總提及:“轉型不單單是產業轉型, 企業配套的經營管理也應轉型, 比如與國外客戶打交道, 企業金融管理制度、質量檢驗制度、售后索賠制度、員工薪酬制度等都需要調整, 來服務于國際貿易業務?!痹谄髽I進入新的業務領域后, 對于那些不熟悉的業務領域或者知識范圍, 富有務實精神的家族企業主會謙虛接受、主動學習并掌握相關領域的關鍵知識, 保證產業轉型戰略的順利實施。 六家受訪企業均表示, 在進入新產業后, 通過參加培訓班、實地考察學習等途徑掌握領域內專業知識。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 通過對六家家族企業的多案例分析, 探究了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對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機理, 構建了一個完整清晰的理論模型, 如圖6所示。
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個體特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綜合反映, 包括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擔當精神、進取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務實精神、冒險精神。 相較于非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 主要表現為不安于現狀、勇于革新、承擔風險等, 但是作為家族系統和企業系統的復合體, 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更加注重維系家族情感、承擔家族使命和家族企業責任。
企業產業轉型包含識別轉型動因、制定轉型戰略、實施轉型戰略三個階段。 首先, 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需要是家族企業產業轉型的重要誘因。 其次, 產業轉型戰略的制定應綜合考慮企業外部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內部資源能力狀況。 最后, 產業轉型不單單是企業經營范圍的轉型, 企業的理念和文化、管理制度、組織和人力等各方面也應隨著產業轉型而變革, 它們在產業轉型的進程中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
在企業產業轉型過程中, 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影響了企業產業轉型的整個過程。 具體而言:探索精神、進取精神、合作精神、擔當精神促進了產業轉型動因的識別。 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合作精神、擔當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務實精神影響了產業轉型戰略的順利形成。 創業精神、務實精神、冒險精神、創新精神推動了產業轉型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一, 本文主要選取已完成或正在經歷產業轉型的家族企業進行研究, 主要涉及制造行業和房地產行業, 雖然選取的樣本具有代表性, 但是在行業類型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未來可以選擇服務行業、金融行業等行業的家族企業, 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 其二, 本研究選取家族企業創始人和接班人為主要訪談對象, 系統地挖掘家族企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構成, 以及其對企業產業轉型的影響, 但是卻忽略了創始人與接班人之間企業家精神的差異性。 未來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討家族企業接班人與創始人的企業家精神的差異性, 以及這些差異性對家族企業進行產業轉型的影響。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吳炯,李保杰.家族企業接班者的政治關聯、人力資本與跨代創業行為[ J].管理學報,2015(11):1638 ~ 1645.
[2]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 ~ 306.
[3] 宋玉祿,陳欣.新時代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價值——基于戰略決策和創新效率提升視角[ J].華東經濟管理,2020(4):108 ~ 119.
[4] 劉文楷,潘愛玲,邱金龍.企業生命周期、企業家社會資本與多元化并購[ J].經濟經緯,2017(6):111 ~ 116.
[5] 蔡慶豐,陳熠輝,吳杰.家族企業二代的成長經歷影響并購行為嗎——基于我國上市家族企業的發現[ J].南開管理評論,2019(1):139 ~ 150.
[6] 李新春,韓劍,李煒文.傳承還是另創領地?——家族企業二代繼承的權威合法性建構[ J].管理世界,2015(6):110 ~ 124+187 ~ 188.
[7] McClelland D. C., Burnham D. H.. Power Is the Great Motivato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1):117 ~ 126.
[8] 白少君,崔萌筱,耿紫珍.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研究文獻綜述[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3):178 ~ 182.
[9] Pitt L. F., Rushieda K.. The Role of Adaptation in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A Marketing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l,2000(6):803 ~ 820.
[10] Patrick J., Murphy S., Coombes M.. A Model of Social 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3):325 ~ 336.
[11] 李政.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內涵、作用與激發保護策略[ J].社會科學輯刊,2019(1):79 ~ 85.
[12] Bettinelli C., Sciascia S., Randerson K., et 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in Family Firms[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7(4):506 ~ 529.
[13] 涂玉龍.家族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發展[ J].企業經濟,2012(5):38 ~ 42.
[14] 吳利華.企業發展中產業轉型戰略初探[ 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40 ~ 44.
[15] Qian Gu, Jane Wenzhen Lu, Chi-Nien Chung. Incentive or Disincentive? A Social-emotional Wealth Explanation of New Industry Entry in Family Business Group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2):645 ~ 672.
[16] 孫秀峰,王雪梅,宋泉昆.家族企業代際傳承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路徑——基于跨代轉型創業與繼承人社會資本的視角[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9(4):98 ~ 112.
[17] 王德魯.企業產業轉型與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1 ~ 337.
[18] 段利.我國民營企業的產業轉型問題及研究[ J].特區經濟,2009(6):117 ~ 118.
[19] Tihanyi L., Ellstrand A. E., Daily C. M., et al..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6):11 ~ 57.
[20] 毛蘊詩,鄭奇志.基于微笑曲線的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模型——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案例研究[ 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62 ~ 174.
[21]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181 ~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