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扎西 高定國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多,涉及面越來越廣,不僅涉及到在校的本專科、研究生,還涉及到在職人員、農牧民等。結合區域特點,針對不同人員培訓信息技術的需要構建多層次的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雖然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較多,但其核心問題基本一致。文章從人才培養模式核心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評價四個方面,結合近十年的實踐,論述了西藏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
關鍵詞:西藏;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6-0152-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more and more, involv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It'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undergraduate and junior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in-service personnel, farmers and herdsmen.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multi-le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rsonnel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efini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ts core issu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is paper with the practice of nearly ten years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ibetan multi-leve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cess,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eval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Tibe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level talent training mode
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年來教育實踐領域頻繁使用的詞匯。很多學者研究指出了什么是人才培養模式。有人指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和一定的培養制度保障下設計的,由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系統性、目的性、中介性、開發性、多樣性與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關人才培養過程的理論模型與操作樣式”[1]。教育行政部門首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其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2]。也有人簡單扼要地闡述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3],從人才培養目的性出發狹義地界定為“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目標)和“怎么培養人”(培養過程和方法)[3],其過程與方法就包括了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也就有了“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4]的定義。
學者們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界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達成相對一致的意見,但是總結后,發現學者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相互并不沖突,只是各自定義視角的不同。概括起來,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或缺的是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評價[5]四個核心問題。
西藏大學地處西藏拉薩市,承擔著面向西藏為主地區的人才培養使命,培養了較多的信息技術人才。西藏大學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是“計算機及藏文信息處理”國家級教學團隊依托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和自治區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所形成的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學科,發揮文理結合、學科交叉(藏語言學、藏語計算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的特色,經過多年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和教學方向。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為基礎,通過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研究生教育為發展方向,以專科生和成人教育為補充和擴展的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體系,其成果2018年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一、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核心,對人才培養活動具有調控、規范、導向作用”[6]。培養什么人和為誰培養人,從國家、高校和專業三個層面來看,目標一致,但高度和側重點有所區別。
(一)國家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全局,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8]。這從國家層面指明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二)高校層面
每個高校都有一個人才培養目標。西藏大學地處西藏拉薩,在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基礎上,立足地方,面向西藏,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中貫徹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必須放到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上來,把實現社會局勢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作為硬任務,各方面工作統籌謀劃,綜合發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主動權”服務,培養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也要掌握信息的主導權,維護國家信息安全。
(三)專業層面
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面向西藏的信息技術的人才對我國西藏為主地區的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具有重大作用,但由于西藏的信息技術起步晚、人才缺乏等因素導致了西藏與我國其他地方信息化發展不平衡,產生了數字鴻溝,制約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本文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按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分為應用型、專業型、研究型三個層次。
1. 應用型
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中,主要培養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專科生、成人教育、農牧民等人員應用計算機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熟悉信息化社會中的各項基本應用,并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該類人員主要把計算機作為工具,全面、系統地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并能在各自的領域自覺地應用計算機進行學習與工作。
2. 專業型
該層次主要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培養目標依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廣泛的專業知識、一定的科學研究、創新和開發設計能力,能夠較熟練地運用與本專業相關的分析、設計、開發、應用與維護等工作解決實際問題”[9]。該部分人員主要從事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工作,或者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就是學生謀生的知識與技術。
3. 研究型
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碩士生和計算語言學的博士生,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結合團隊優勢本層次培養跨接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復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其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研發工作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的培養過程
培養過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貫徹的中間環節,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它是為實現一定的人才培養而實施的一系列人才培養活動的過程[5]。
(一)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西藏大學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團隊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藏文信息處理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先后在藏文編碼字符集國際國家標準、藏文計算機鍵盤標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研發的藏文輸入法、藏文Windows系統、藏文辦公套件、藏漢英智能語音教具系統等成果,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外空白,取得了多項國內外領先成果。特別是近幾年來,承擔多項各級項目、出版學術專著教材,發表論文、制定相關標準,提升了團隊的研究水平,縮小了與祖國其他地方的數字鴻溝,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著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二)建立“德才兼備”的團隊
團隊建設非常注重“示范作用”,建立師德師風考核機制,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形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經過幾年的努力,團隊中有“萬人計劃”第一批領軍人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等人才。團隊人員獲得了寶鋼優秀教師獎、學校教學能手、學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教學獎。近5年來,團隊絕大部分教師在評教中分數都在90分以上,學生整體評價良好。
(三)“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
團隊不斷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完善教育工作運行機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中,形成了“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積極開展“四育人”和“三聯三進一交友”(聯系班級、聯系學生、聯系家長;進入宿舍、進入教室、進入食堂;與學生交朋友)等活動,把德育始終放在首位。
(四)狠抓教學研究
團隊非常重視教學研究,在學院統一規劃、組織、安排下,共同研究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共同承擔教改項目、撰寫教改論文,在教研、教改的全方位取得了很好的教研成績,探索了信息處理多層次人才培養的理論。分析學生結構差異,提出了“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課程組+導師組人才培養模式”“分級教學”等適合地方特色的信息類課程教學方法。
(五)豐富教學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以全國通用的高等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離散數學、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編譯原理、軟件工程、計算機網絡等課程為主,同時發揮團隊特長增設了藏文信息處理應用、藏文信息處理原理、藏語計算語言學等特色課程,使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共性”,還更具有適應地方需求的“個性”。還用漢、藏、漢藏結合的方式,采用“圖文版”“案例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不同的形式編寫了15本教材,滿足了博士、碩士、本專科、農牧民信息培訓等不同層次、不同要求人才培養的需求。
(六)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中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本能力要求確定為:計算思維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程序設計與實現能力和系統能力。學會程序設計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程序設計又要通過“多上機”“多實踐”進行訓練。學院積極開展和實施“教師敬業、教材規范、教法科學、教管高效、教研跟進”的“五教創新”工作,形成實驗室的設備開放和全覆蓋的導師制,建立導師制+實驗室開放制度,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及編程能力,推動學生自主創新。近幾年學生成功申報完成多項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在各種競賽中多次獲得較高水平的獎項。
(七)校企合作
為了達到人才培養到社會上可以直接應用的目標,學院分析市場,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開展校企合作。開設了中小型網絡架構解決方案、Python編程基礎、Java程序設計實訓、網絡安全攻防技術、移動互聯開發、云計算概論、計算機認證考試、Java Web開發、Java Web開發實訓等課程,利用企業師資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三、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的培養制度
培養制度是人才培養行為得以穩定存在并受到尊重和持續不斷的行為模式,它是人才培養活動得以延續和不斷再次發生的根本[5]。按照培養的信息技術多層次各人才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培養制度。
(一)在校學生的培養制度
1. 本科生
在校本科生的培養制度主要按照學院制定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規定,修夠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三類課程相應的學分,如表1所示。
2. 研究生
研究生的培養以科學研究為主,重點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研究生在完成一定學分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要參與科研項目、學術會議、國內外高校短期訪學等科研實踐,還需要參與考察、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等實習環節和撰寫、發表論文等。
(二)成人及農牧民的培養制度
成人教育也具有相應的培養制度,嚴格按照培養制度進行。在職人員和農牧民的信息技術培訓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相應軟件的應用,主要依托“軟件推廣應用”或“農牧民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等項目,搭建“農牧民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立信息技術示范應用培訓中心、編寫相應的農牧信息技術培訓教材、制作信息技術培訓節目等形式免費培訓,用項目資金發放培訓津貼,鼓勵人員積極參與。
四、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的培養評價
培養評價是“依據一定的原則建立的與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培養策略相適應的評價方法與標準,以保障培養目標得以落實、完成”[6]。按照信息技術不同層次的人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的不同,制定和采取不同的培養評價。
(一)應用型人才的評價
為了適應計算機迅速發展需要,落實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等應用類課程主要從計算機技術應用的角度去評價。采用無紙化考試系統進行考核,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升級更新,迎合軟件的升級。
(二)專業型人才的評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的學生,按照每個課程培養目標、過程等的不同,結合課程的特點制定了課程評價方案。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終成績兩部分構成,比例一般為3:7或4:6。平時成績范圍包括作業、課程設計、答辯等,主要考核學習的應用、開發等能力。期終成績主要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等,主要考核對本課程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人才總體的評價采用就業率、競賽、獲獎、用人單位的反饋等綜合進行評價。
(三)研究型人才的評價
研究生的評價主要從課程學習和科研能力來評價。課程也實行學分制,按照不同的層次,分別詳細規定了學位基礎課、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學位公共課及教學實踐課的學分。對科研能力從參與科研項目、學術會議、國內外高校短期訪學等科研實踐,參與的考察、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等實習環節和發表論文等進行綜合評價。
五、結束語
學者們給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雖不一致,但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關注的核心問題卻是一致的。本文從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評價四個核心問題出發,結合西藏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多年開展的西藏信息技術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論述了利用跨學科跨專業,文理結合、學科交叉的特色,立足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為主體,以研究生教育為發展方向,以專科生和成人教育為補充和擴展的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法和和實踐過程,為構建具有一定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2(3):30-37.
[2]教育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Z].1998.
[3]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述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0-117.
[4]百度百科.人才培養模式[EB/OL].[2012-11-30].(2020-06-28).https://baike.baidu.com/item/
[5]姜士偉.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66-70.
[6]張相樂.關于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1):31-34.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8]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西藏大學教務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法[EB/OL].2018-11.http://www.utibe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