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娟
引言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也正在不斷變化,地球村已然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西方跨越山川和海洋進行交流,折射出文化的多樣性,這就需要我們做出一定的文化適應來面對文化差異。
一、文化適應
(一)定義
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是在1880年由美國的民族事務局的鮑威爾首次提出的。1901年,西蒙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文化適應是一個雙向的不同文化“相互調節”的過程。1936年,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拉爾夫·林頓和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提出了“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發生改變的現象”。而這也是對文化適應較為正式的定義。
文化適應模式理論,是在1978年由舒曼提出的,該理論是在對阿爾貝托(一個33歲的哥斯達黎加人)的個案研究基礎之上提出來的。舒曼發現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阿爾貝托的語言幾乎無任何進步。舒曼便將阿爾貝托的英語與幾種洋涇浜進行深入的比較,總結出它們之間在句法和形態學上有較為相似的地方,例如,疑問句中的詞的順序還有某些語素的曲折形式、否定詞的位置等都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因此他認為阿爾貝托的英語反映了洋涇浜化的特點。洋涇浜化被認為是由學習者與目標語的說話者間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造成的。舒曼 (1976b,1978b,1986)認為,文化適應的程度與第二語言習得水平有著理想的對應關系。
(二)主要內容(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三種結合策略)
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包含兩組變量—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舒曼總結出“社會因素包括社會顯性,三種結合策略同化保留和改變,封閉性,凝聚性,學習者社團規模的大小,文化和諧性,社團的態度和打算居留時限。心理因素包括語言震驚,文化震驚,動機和自我透性。”
二、《初來乍到》中的文化適應模式
該劇中埃迪一家從美國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唐人街搬到了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對于他們來說,較為困難的不是在于走出去,而是難在走出去后還能夠融入進去。即便困難重重,這一家人似乎從沒有放棄過,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劇中存在多種文化適應模式,例如,語言文字的文化適應、教育方式的文化適應、飲食習慣的文化適應等,而這些文化適應模式往往會受到社會環境、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語言文字中的文化適應
第二語言習得是文化適應模式的核心內容,而文化適應模式又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學習者將一直處于由不適應過渡到適應的連續狀態中,同時,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文化的適應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社會距離的八項因素即社會的主導模式、封閉程度、凝聚力的程度、文化之間的相似程度、群體之間的大小、融入策略、情感態度以及計劃居住的時間影響著語言文字的文化適應。語言文字能夠體現一種文化的實質以及價值觀,最能反映出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
祖母保留了較多中國傳統,基本是使用中文交流,偶爾會在話語中插入幾個英文單詞,而這恰恰也表現了“保留策略”。“保留策略”是指學習第二語言的群體保留了本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同時也拒絕了目的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時,如果拒絕目的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就難以理解目的語中所含有的文化,也就難以把目的語學好。
埃迪的父母于青年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大學時在美國接受教育,主要是用英語交談,但他們也能夠講一口流利的中文;這體現了“適應策略”,即第二語言習得群體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他們會接受了來自目的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學習者保留了本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至于完全被目的語同化,使自己的語言文化消失,同時又能接受目的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為自己的語言學習提供應有的文化背景,來促進自己的語言學習。在第一集片尾,埃迪的父母努力融入社區,埃迪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餐廳,為了突顯自己餐廳的牛排口味正宗,特地找了個“不一樣”白人服務員—有著南方口音的人來為餐廳做宣傳廣告,廣告中還著重強調了“白皮膚”“自己人”等字詞。
另外,埃迪與他的兩個弟弟埃文和埃默里于20世紀80年代出生在美國,從小接受美式教育,雖然父母也要求他們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但他們都習慣了使用英語,并且非常流利,而對于中文的運用卻比較薄弱。這則表現出“同化策略”—指第二語言學習者面對目的語群體時,放棄了原來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接受了目的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二)教育方式的文化適應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一國的根基。它聯系著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共同促進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西方之間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的教育也大相徑庭。
某天,埃迪得意地帶著美式午餐來到餐廳,正準備向其他孩子秀一下自己的午餐,卻在排隊等微波爐熱飯時,被一個同學推到后面,埃迪還被他辱罵,他感到尖銳的刺痛。他父親對他說過,如果有人罵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拳打過去。于是,他沖過去抓住黑人小孩兒的手塞到微波爐里,關上門死死地卡住那只手。埃迪放學后被叫到校長辦公室,他的父母被叫來談話。這時候,劇情發生了轉折。傳統的中國教育注重服從和命令,而西方則專注于平等和自由。很多華人家長在這時候大多會選擇責罵自己的孩子,并讓孩子道歉。但埃迪的父母卻完全是另一種反應,這也正體現了埃迪父母的“適應策略”,媽媽兇巴巴地指著校長罵:“是那個孩子先鬧事的,他罵我們孩子,你為什么不管一管?”埃迪在自傳中寫道,這件事是他人生一個難忘的轉折點,從那以后,他絕不會示弱,如果別人欺負他,他一定加倍還擊。
第一季第二集埃迪獲得了成績A,但埃迪媽媽卻認為學校的課業過輕而希望埃迪加入輔導班,結果學校卻沒有開設CLC(Chinese Learning Center,意謂補習班)。在中國,很多父母甚至愿意傾其所有,就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從小就會給孩子報許多補習班。該劇中的媽媽杰西卡認為埃迪的課程過于簡單,擔心他落后,于是自行組織CLC。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國式教育方式。為了迎合國家的發展,面對不同文化,求同存異,我們可以效仿他國教育的精髓,不斷發展和完善本國教育。
(三)飲食習慣的文化適應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這顯然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飲食文化與飲食習慣。而飲食習慣自然而然也會受到社會環境、宗教信仰、心理等因素的影響。
祖母思想保守,重視禮節文化,因此她習慣吃中餐,表現出“保留策略”;埃迪父母雖經營一家西餐廳,但他們在家里習慣吃中餐,這則是“適應策略”的體現;在埃迪看來,他在奧蘭多經歷了很多挫折,但讓他最難接受的事情便是自己習以為常的中式餐竟然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他在吃中餐時,會看到同學們都斜著眼睛看他,對他指指點點,還講些蔑視華裔的笑話。這讓埃迪非常尷尬,對于當時還只是個孩子的他來說,他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同學們竟會因為他帶的午餐而討厭他,那時的他真希望自己能夠是一個白人,或許那樣事情就不會那么復雜了。這顯然表現了“同化策略”。埃迪開始變得不那么喜歡甚至不認同中餐了,他認為自己的中餐“不好吃”,以至于讓他媽媽買所謂“白人午餐”給他。
三、總結
文化適應是多變而具有彈性的,在當今全球化人口、技術等快速流動的情況下,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而感到抱歉。美劇《初來乍到》中埃迪一家所反映的文化適應,只是文化適應的一個縮影,這種適應并不是在一時之間形成的,仍將長久地繼續存在。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和認知,而這些思維和認知是歷經千年形成的,因此,文化適應重要的不是在于改變,不是一味地“求同”,以至于最后失去了自我,重要的是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而逐漸習慣和相互適應。正如劇中的埃迪最終也找到了答案:他不需要證明自己是美國人,法律上他是美國籍,同時他也是華人,他的眼光是開闊的,價值觀是國際的,面對歧視或質疑,他要做的就是自己。而我們也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與正能量,以相當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以開放而自信的心態來面對各種挑戰,善于獨立思考,不跟風,做自己,不忘本。
基金項目:2020年度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英語專業本科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視頻案例庫建設”(湘外經院教字〔2020〕14號43)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指導老師: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