釗守華
【摘要】學校教育中存在形式主義,其表現形式主要有:特色文化缺乏傳承;經驗復制水土不服;工作創新虛頭巴腦;理論研究大話唬人;應付檢查瞞天過海;宣傳報道天花亂墜;業務材料寧濫勿缺。形式主義害死人,學校中的形式主義“害死”的將是一群人,危害的是祖國的未來,其程度之深、之烈,不可不察。
【關鍵詞】學校;形式主義;改正
勇氣就是一種堅韌。正因為它是一種堅韌,才使我們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戰勝的能力——叔本華
形式是指事物的外形或辦事的方法,也叫作“表象”。任何事物、事件都有其特有的“形式”,這無可厚非。然而,如果不去關注事物的本質而過于注重外在的花哨或“架勢”,是要出問題的。馬克思說:“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1]“不是內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義,譬如一座美女雕塑,不管打扮得如何花枝招展,終究缺少生機與活力,除了心理變態與扭曲,是沒人與“她”談戀愛的。然而,在某些時候、某些領域、某些單位,形式主義或多或少地存在,學校也難以免俗。現把學校中常見的形式主義做一個總結,以期有勇氣直面缺點,并加以改正。
一、特色文化缺乏傳承
學校特色文化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傳承與記憶,是學生“認祖歸宗”的根,一旦制定,不宜更改[2]。有誰見過清華大學、哈佛大學頻繁更改校風、校訓?然而,當前部分中小學在特色文化建設中缺乏定性,缺乏理念,缺乏思想,基本是一屆校長一個樣,今天是“綠色教育”,明天就會換成“傳統文化教育”,今天以“學生快樂學習”為圭臬,明天又會以“頭懸梁,錐刺股”為標準。特色文化無法入腦、入心,卻喜歡“上墻、爬屋”,漂亮的樓堂瓦舍、筆直的立柱、平整的墻面全部被花花綠綠的圖片、口號占據,匆匆而過的學生從不會為此而稍駐片刻。
筆者認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要做到“兩結合”:一是與課程相結合;二是與活動相結合。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設立了以“幸福”為核心理念的特色文化建設項目,開發了“七彩幸福課程”,以課程為載體,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心靈。學校活動一般包括德育教育活動、一般性教育活動。活動一般包括有兩個核心,一個是顯性核心,一個是隱性核心,顯性核心是活動主題,隱性核心是“幸福教育”,把所有活動都涵蓋到特色文化建設當中,“幸福”將會伴隨學生一生。
二、經驗復制水土不服
外出學習,學什么?學的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學的是勇于創新的理念,學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受到啟迪,受到感召,受到激發,而不是復制、粘貼別人已經走過的路、水面行過的船。外出學習先進經驗,有助于教師感受外面的世界,幫助他們快速成長,從而帶動學校快速發展。但外面的世界再美,也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眼,外面的經驗再先進,也要有消化吸收的過程,否則,只能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讓教師反感、抵觸,最終水土不服,無疾而終。
筆者認為,學校應當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外出學習制度,比如要求教師外出學習后,在一周內上交一篇學習心得,心得中主要體現所學內容與本校當前相關工作的不同之處,并試做優良分析,通過分析,讓教師客觀地認識學校的規章制度,深入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的相關要求,更好地把個人與學校相融合。在這期間,一定不能強制性地要求教師把所學習到的方法應用在當前工作中去,允許教師有一個反芻期、消化期。
三、工作創新虛頭巴腦
教育工作創新是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念基礎上的,是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來指導或驗證的。反觀個別學校的教育創新,隨手拈來,隨風而去,嗚嗚泱泱一陣子,渾渾噩噩一輩子。此中緣由,不外乎兩個:一是懶,懶得思考,懶得調查研究,遇到問題拍腦袋決定,有時候屁股決定腦袋,用腳投票;二是空,手空,眼空,腦子空,手中無卷,眼里無人,腦中無思想之充實,不讀書,不看報,創新時無理論支持,引進先進理念不去消化吸收,眼里只有狂熱的創新沖動,沒有看到基層教師抵觸的情緒。
筆者認為,教育創新需要一個“學”字,無學則不能致遠,無“學”的創新是沒有源頭的死水。筆者所在學校為每位教師訂了一份教學類雜志,全天開放閱覽室供廣大教師借閱書刊,這些都是鼓勵教師認真“學”,通過“學”來觸動他們內心那種“創新”的念頭,即使達不到“創新”水平,也豐富了教師的知識,滋潤了教師的內心。教育創新需要一個“定”字,心要“定”,不為外界的虛暄熱鬧所迷惑,像一竿翠竹,慢慢扎根,厚積薄發,不期然間收獲一片富有生機的綠意。教育創新需要一個“真” 字:認真,天下事最怕“認真”二字;“較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與精神,才能突破現有境界,達到全新的層次。
四、理論研究大話唬人
教育理論博大精深,紛繁駁雜,特別是網絡發達的今天,各種所謂的新理念、新方法層出不窮,魚目混珠者有之,以次充好者有之。在臺上說著似是而非的教育名詞,“生成”“養成”一大堆;大而無當的教育理論,“赫爾巴特”“杜威”“斯賓塞”一大群,聽者愣神,說者糊涂,究其原因:腹中空空,大話唬人。實踐隨心而欲,理論不接地氣,想要別人服我,生僻字眼走起。
筆者認為,教育理論研究適合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需要師者的講解,需要同事間的爭論,是教育者工作個性的體現,是教師理論學習與實踐驗證后的思想漫出。教育工作者應充當“定海神針”,堅決同“偽教育理論”做斗爭。青島張偉教授來學校為教師們釋疑解惑時,每個問題都用大白話來對答,教師們聽得很舒服,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從我做起,從我們做起,正本清源,蕩清教育上空以大話唬人為主的“偽教育”邪氣。
五、應付檢查瞞天過海
學校每年都要面對上級一系列的檢查評比,由于各種檢查一般都會提前通知,于是不論何種檢查,學校總能做出相應的反應:你檢查新課標的執行情況,我就換課程表;你檢查減負工作開展情況,我就臨時改變作息時間;你下周檢查研究性學習,我本周就制造出一堆研究成果……檢查多,應付就多。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就像一對雙胞胎,上級檢查走馬觀花,下級應付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上級安排工作不著邊際,下級只能湊合應付。
筆者認為,學校要緊跟上級政策,不在原則問題上打馬虎眼,否則害人害己。但一個學校有一個學校的特點,學校也有個性,如果完全按照上級要求來辦,將失去個性,成為盲目的執行者、跟隨者,失去個性將失之思考,失之思考將陷于盲目,陷于盲目將失去目標,一所失去目標的學校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學校要勇于創新,敢于突破,變被動為主動,變跟隨為引領,永遠體驗勇立潮頭的快樂。
六、宣傳報道天花亂墜
工作好不好,全看宣傳與報道;工作都一樣,就看如何寫。許多學校練就了一身吹牛的功夫,在宣傳報道時,給自己戴上一頂頂空洞的高帽子,總不忘對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來一陣浮夸風:計劃沒有不周密的,措施沒有不得力的,難關沒有不攻克的,成績沒有不突出的,效果沒有不顯著的,經驗沒有不寶貴的。滿口“以人為本”“和諧校園”,至于是否理解和如何實施則不以為然。
筆者認為,在宣傳方面要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熱心服務”這八字方針。
以筆者學校為例,我們的初心是“內推名師,外顯成績;做學校工作的吹鼓手,做家校聯系的溫心橋”。半年來,學校公眾號共有10篇文章專門贊美了先進教師工作者的事跡。學校成績斐然,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宣傳科室熱心為教師服務。學校永遠是教師的“家”,無論是為青年教師個人生活、發展奠基,還是為離退休教師提供交流平臺,學校公眾號一律以開放熱情的心去做這些事情。退休教師石法青“退而不休”,熱心寫作,自編成集,內容健康陽光,他希望與更多的人交流。我校公眾號先后為他提供兩期機會,發布二十多首詩作,引起五蓮電視臺的注意,并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電視節目。
七、業務材料寧濫勿缺
《人民日報》撰文批評“事事留痕”,說這也是一種形式主義。讀了書要寫讀書筆記,外出學習要寫學習筆記,課上輔導了個學生要寫輔導記錄,開展了社團活動也必須來個輔導記錄。教師們的業務材料,中用的不中用的一學期一大堆,浪費了紙張,浪費了時間。有記錄的空閑,還不如多看看書,多讀讀報。
筆者認為,所有的業務材料,其實只有教師的備課、學生的作業才是最應當被重視的。比如備課,有些學校只看備課頁數,只看書寫(當然也很必要),但就是不看備課實效。一篇優秀的教案,實際是對所教課程的二次寫作,是對內容的解構和重新建構的過程,有著教學者獨特的氣場及個性的解讀。正因為具有個性化,所以檢查時只以頁數的多少、字寫得是否認真來評判,這讓個別人鉆了空子,他們并不去認真解讀所授知識,而是一味地抄寫教案。有心者把字寫板正,便得到好的考評成績。
筆者所在學校一個學期只檢查教師十六篇教案,這十六篇教案要教師本人撰寫,要到網上查重,每篇查重率如果超過10%,當作沒完成任務處理。正常的教案,一學期認真設計十幾篇,幾年下來,教師拿起一篇教學內容就能抓住重難點,就能短時間內設計出教學思路。《百家講壇》講師紀連海說:“我教了二十年的歷史了,還要每篇教材都要備課,累不累呀。”
學校中的形式主義“害死”的將是一群人,尤其是祖國的未來,其危害程度之深、之烈,不可不察。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重要任務。”所以說,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筑牢克服形式主義的思想政治根基,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盧勇.案例解析學校特色文化建設[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09(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