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威
近幾年高考中,生物試題對實驗設計的考察愈加重視。考試大綱要求考生在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實驗設計的方法和技能解決真實問題;高考評價體系也引導我們,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類學科,實驗設計能力是實踐操作能力群的考察重點。筆者在研究近幾年高考實驗設計題的基礎上,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整理和改編,總結了這類題型的一般解題步驟和策略。
一、明確實驗目的
實驗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判斷實驗的類型:這是一個探究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這兩類實驗的根本區別是有無先給出明確的實驗結論,而不能機械地尋找“探究”“驗證”等詞來確定實驗類型。
對于探究性實驗,它要根據現有的科學事實、理論,判斷、探究未知生物學新問題,可能存在多種假設與結論。如2017年全國Ⅰ卷第29題,要求用給定的材料和方法確定一種新病毒的類型。結合題干中對病毒分類方法的說明,可知其本質是“探究”該病毒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因此這是一個探究性實驗。
對于驗證性實驗,它要驗證、證明已知的生物學事實,因其結論是已知的,故不存在假設。如2019年全國Ⅰ卷第29題,題目首先就給出了“干旱條件下氣孔開度減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這個科研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驗證性實驗。它的創新之處在于結論采用“不是……,而是……”的形式,兩個分結論均需要驗證。
二、理清實驗變量
理清實驗的三種變量及其相互關系,是做好實驗設計題的關鍵。實驗變量可以根據題目內容分析確定,多數直接來自實驗目的,有些隱含在實驗原理中。“拆開”實驗情境的包裝后,應以實驗目的為方向,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搭建自變量通向因變量的橋梁。有多組對照的實驗中,根據研究因素的不同,自變量和無關變量還可以相互轉換。
例1 (2010年天津卷第8題改編)某生物興趣小組取小鼠若干只,手術切除它們的垂體和胰腺,一段時間后將其隨機均分為四組,分別注射相關激素及生理鹽水,結果如下圖。
(1)請為他們的實驗探究擬定課題名稱:_____________。
(2)每次注射不同激素時應按小鼠當時體重乘以單位體重注射量計算,同種激素注射量應保證比例_____________。本實驗的無關變量還有:_____________(答兩點)。
分析:該實驗結果用坐標曲線圖的形式呈現,找準各組對應的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后,實驗目的可概括為“探究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改編后設置的幾個小問題,著重考察對實驗目的的理解,以及對實驗變量的控制。課題的名稱擬定,就是根據實驗目的簡潔、準確地表述研究的具體問題。控制實驗變量,一要注意取材的隨機性與科學性,二要遵循實驗設計的對照原則與單一變量原則。
答案:(1)探究胰島素和生長激素對小鼠生長(體重)的影響; ?(2)相同且適宜 ?小鼠品種、健康狀況、日齡(飼養天數)、藥物注射天數等(任寫兩點,合理即可)。
三、明晰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是設計實驗的理論依據,它來自題干的提煉總結或者學科基本知識,往往也是對課本的遷移運用。我們需要明晰兩個方面的原理:一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具體影響,這就需要結合實驗情境與相關生物學知識分析其影響的過程及結果;二是因變量的觀察與檢測,也就是在實驗材料、方法等的選取時就要明晰實驗結果檢測的方法與原理。
例2(2019年全國Ⅲ卷第29題改編)植物主要以銨態氮(NH4+)和硝態氮(NO3-)的形式吸收氮元素。已知當營養液中同時存在NH4+和NO3-時,作物甲對其中一種離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種。請設計實驗驗證植物甲的這種偏好性,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
分析:首先,實驗目的與其說是“驗證”作物甲對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不如說是“探究”該作物對這兩種離子的吸收有無差別,這樣在實驗設計與結果預測上更方便、直觀;然后,要對同一營養液中NH4+和NO3-的吸收進行實驗,營養液的配制(以NH4NO3為唯一氮源)和對照組的設置(組內相互對照與自身對照)是關鍵;最后,要判斷作物對一種離子的吸收量比另一種多,直接檢測植物體內相關離子或其合成產物的含量均不科學,實驗結果檢測的方法及其原理也是動筆之前需要考慮清楚的。
答案:實驗思路:將作物甲培養在以硝酸銨(NH4NO3)為唯一氮源的營養液中,一段時間后檢測并比較營養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四、條理書寫實驗過程
完整的實驗過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驟:取材—分組編號—設置對照—條件處理—觀察記錄。實驗設計題一般重在方法和思路,書寫時可以將其中一些步驟精簡合并,使答案簡潔而層次分明。
1.取材
題目中如果給定了部分材料和用具,這對解題往往是思路的提示,也是方法的限制;如果需要自主選擇,關鍵材料往往是重要采分點;遺傳實驗設計中甚至要結合實驗目的,通過雜交等方法創造、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
2.分組編號
根據實驗中的變量,將實驗材料和用具隨機均分為若干組,并編號標記。如將長勢相同的植物材料,年齡、體重相同的實驗動物,或者多支相同且干凈的試管等分組編號。
3.設置對照
根據實驗變量設置對照,施加自變量為實驗組,不施加自變量為對照組;根據實驗目的和材料,除了常見的空白對照外,有時候可以采用相互對照或者自身對照。
4.條件處理
將設置對照后的各組材料,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進行處理。除自變量不同外,要控制好無關變量的條件。
5.觀察記錄
選擇科學而明顯的觀測指標,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
五、準確匹配結果與結論
1.預期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是實驗中所觀察和記錄的現象、數據等,考場上學生是根據現有知識和經驗預期實驗結果。實驗設計中應選用簡潔直觀、現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實驗結果更加明顯、準確。
2.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結論是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后推導得出的普遍事實或規律。驗證性實驗可對應實驗目的和唯一結果,概括提升后作出唯一肯定性結論;探究性實驗可根據不同條件和對應結果,采用“若……則……”的形式分類來寫。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新高考背景下利用生物原創試題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2016YQJK067)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