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云
在新課改下,教師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這門課程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對教育教學活動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師必須對其加強重視,著力高效的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奮力實現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分析課程教材文本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初中教師首先需要研透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確保學生價值觀的正確性。例如,在開展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有關內容教學時,教師需要不失時機對學生加強引導,使他們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產生和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對中華文化產生更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進而實現學生歸屬感的有效增強,進而促進學生養成對民族文化具有更高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師在有序實施教學活動時,應當對書本上有用的信息進行梳理,精準把握教材資源和課外資源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中華文化具有更為深刻的感知,進而確保學生對中華文化具有更高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具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選取《國家寶藏》中相關視頻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教育引導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一定的敬畏心理,從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更高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課本中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具體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進行生活案例的合理融入,有助于學生深刻感悟、理解相關知識點。通常情況下,初中階段學生所具有的法律觀念相對較薄弱,對自身社會責任缺乏明確的認知,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科學構建道德法律體系。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合理引入實際案例,并對學生實踐進行科學指導,能夠借助真實的案例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更為有效的落實道德與法治觀念,實現道德法治意識的進一步深化。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三課《參與民主生活》的內容授課時,教師不妨鼓勵學生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管理班級事務,由學生民主決策各項班級決定。以此為基礎,能夠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實現更高程度生活化,確保學生能夠更為輕松地參與課堂學習,進而實現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授課時,如果教師想要取得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強化核心素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教師同樣需要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結合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構建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高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均為青春期,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對老師的教育通常會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而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也相對較強,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路徑選擇時,教師需要先不斷提升自身教學素養,確保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和熏陶。與此同時,教師在具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不僅需要注意自身言行舉止,同時還需要合理優化教學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存在大量的抽象概念,例如和諧、民主等,學生很難理解其具體含義,因此,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之前,需要用心準備相關教學內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其相關內容進行有效延伸。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改下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一線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必須主動作為,善于采取分析課程教材文本、強化學生社會意識,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等對策,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都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