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摘 要: 家國情懷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歷史學科在學生家國情懷教育和培養方面具有綜合性、廣泛性和獨特性的優勢。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忘記“修身養性”的教育初衷。要完成歷史教師“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新任務,肩負起培養學生民族感情的重任。文章以初中歷史教學為背景,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教學法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故事教學;家國情懷;意義;方法
一、 引言
家國情懷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是青少年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與精神。將關于家國情懷的教育以故事教學的方法引進初中歷史教學中,從而培養初中生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意識。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課本素材,帶領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領會家國情懷的感情,以便為學生愛國思想的增強及民族責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開辟新途徑。
二、 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
家國情懷教育主要是依靠教育來增強學生對國家的尊重和對家庭的熱愛。這是一種很好的情感寄托,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也是個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實施家國情懷教育,可以有效地發揮歷史教育的啟蒙作用,從而幫助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使學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提高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培養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
(二)培養愛國主義的有效扎根
家國情懷教學是以家庭觀念和民族觀念為基礎的一個學術領域。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初中生熱愛祖國、熱愛家庭的人文理念,樹立“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對中學生進行祖國情感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加深印象,加深理解。通過家國情懷的教育,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其中,西周宗法制度是家國情懷制度的源頭,也是家國情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過程,而且要認識到它對后代生存的重要影響。它把“家”與“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一直影響到今天。同時,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價值觀。
(三)有利于促進新時期“育德育人”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
家國情懷作為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反映了初中歷史課程對培養正確歷史價值觀的高度重視和深切期待,是歷史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不僅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也是歷史課程目標的最高層次。是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五大核心素質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園意識和國家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圍繞初中家庭情感這一主題,開展手抄報、文物展、演講、歷史劇展演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有利于加強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實現“修身養性”的目標,“育人”更是促進新時期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教育策略
歷史教學必須充分滲透德育,因為德育是提高學生個人素質的根本途徑,而個人素質的提高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德育工作能否有效開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家國情懷教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學生愛國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國家的奉獻程度。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講好歷史故事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建故事情境,開展家國情懷教育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高尚品質及積極情感的重要職責,充當著學生成長路上導航燈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營造形象逼真的教學環境,從而更好地培養
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素養。例如,在歷史教科書中教學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歷史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詳細的故事講解,有機整合視頻、圖片、音樂和歷史資料等教材,營造逼真的教學環境,將抗日戰爭的全貌和中華民族的奮勇抗戰呈現給學生。在課堂安排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講述故事:二十九軍大刀隊創作的《大刀進行曲》,還可為學生播放抗日影視代表作《風云兒女》,還可以講述15歲女孩楊惠敏為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送去中國國旗等史實,以此激發初中生的愛國情感,使得他們都能受到思想與心靈上的洗禮,從而提高自己的家國情懷。運用歷史故事的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學生可以從日軍侵華的罪行中了解整個戰爭,其中就可引入“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引導學生把握整個戰爭的歷史過程,通過故事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日軍侵華的深重罪孽,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將歷史故事運用到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借助圖文并茂、聲情兼具的故事形式給學生展示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情感因素,可使學生在生動的音樂與畫面中體會其中的情感,并且可加深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從而推動學生提高愛國精神與情感,進而將個人榮辱與國家榮辱聯系在一起。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呈現故事情節,培養對家園和國家的感情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新媒體資源越來越豐富,新媒體技術手段也越來越成熟。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家和國,在歷史故事講解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將枯燥的歷史素材形象化,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情感,實現感觀聯動。這樣,學生在特定的情境和氛圍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家國情懷的具體內容,才能充滿激情,有家國情懷。例如,筆者在講“抗日戰爭”的時候,把抗日戰爭的錄像資料和有關錄像內容播放給學生看,通過結合多媒體設備,將抗日戰爭的故事情節形象地講給學生。讓學生看到什么是918事件,什么是華北事變,什么是盧溝橋事變,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日軍的殘酷和全民族頑強斗爭的意志,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頑強抵抗的家國情懷。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斗精神,達到培養學生民族情感的教學目標。再例如,在談論日軍侵華時,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圖片和相關視頻,讓學生充分看到日軍的殘暴和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愛國精神,激發他們心中的熱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談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通過辯論賽的方式,課堂可以分為正反兩組。積極的一方認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相反一方的觀點則認為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通過備課、課后討論、課堂辯論、教師補充講解等方式積極準備。這種辯論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獨立思考,進一步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與現實結合宣講民族故事,培養學生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的建立還需要對歷史事件的學習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政策,發現國家政策的優勢所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收集國家發展的信息,讓學生在自己做事的過程中認識到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和黨的正確領導,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
比如,教師在結合國家發展變化講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部分時,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政策的優勢,認識國家的快速發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國家的發展變化。作為教師可以把1978年的中國作為故事的開始,用圖片、視頻和視聽圖像的形式展示中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總結這些變化。例如,學生可能會提出:“過去,中國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生活設備又貴又少,街道很窄。但現在我們人民的生活質量迅速提高,街道變得寬敞整潔,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生活設施智能化?!边@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使他們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四、 結語
在時間的不斷流動中,歷史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人類活動過程的簡單記錄,也是對時代的一種回應。家國情懷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精神和中國夢的必要保證。而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實施家國情懷教育,不僅可以豐富歷史教科書,而且可以滿足德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彭和平.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新課程,2017(12):333.
〖2〗查澤雷.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當代教研論叢,2017(4):81.
〖3〗葉少勇.“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途徑初探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5):88-89.
〖4〗周建華.聽故事,學歷史:淺析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4):136.
〖5〗王建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分析 .才智,2018(32):94.
〖6〗周建華.聽故事,學歷史:淺析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136.
〖7〗王建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分析 .才智,2015(32):94.
作者簡介: ?楊霞,重慶人,重慶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