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紅
[摘 要]工程應用型人才作為國家經濟轉軌進程中技術創新的第一執行主體,是未來知識競爭中確立人才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升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厘清未來工程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與必然趨勢,已成為當前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文獻數據進行計量分析,梳理挖掘近10年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與未來趨勢,旨在為后續研究提供一定參考。研究發現,近10年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研究數量呈現平穩增長,中間略有波動;發文機構主力因人才特性主要集中于工程院系、高等教育研究所和理工科類高校;工程實踐訓練、工程教育改革政策、工程教育教學模式,以及工程人才培養評估等關鍵詞是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工程應用型人才;理工科類高校;工程實踐訓練;工程學科交叉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3-014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26
一、關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熱點的緣起
工程教育應產業的發展與需求而生,從來都是培育工程人才的搖籃。當前,我國國力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正急速變化。從國際看,主要發達國家都在推動發展新經濟,搶占產業和科技革命的制高點,人工智能技術與云計算的發展風起云涌[1]。反觀國內,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資驅動的粗放式經濟增長作用正逐漸衰減[2],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因此,近年來我國愈發重視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在相關政策領域內不斷推陳出新,致力于建設出一支卓越工程技術人才隊伍,從而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域經濟水平進步和社會生產方式變革提供人才支撐。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文簡稱為“卓越計劃”)到“工程教育認證”以及“新工科”,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確有明顯提高,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但同時應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與困難: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總體質量與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工程教育大而不強、工程教育改革政策中的矛盾沖突不斷、人才培養模式不靈活、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不僅制約著我國工程教育的發展,也阻礙了工程應用型人才自身的進一步提高。
因此,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借助Citespace軟件從時空分布、關鍵詞聚類、熱點詞突現與連接點強度等方面,繪制近10年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的知識圖譜,形象地反映出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研究全貌與發展趨勢[3]。本研究數據均源自中國知網(CNKI)的全文數據庫,為保證原始數據的全面性與可靠性,在中國知網中選擇高級檢索,并限定檢索條件為:“學術期刊”檢索,“主題”=“工程應用型人才或含工程技術人才”,檢索條件為“精確”。期刊來源類別限定為“北大核心和CSSCI”,時間為“2009—2019”,共檢索出文獻585篇。在剔除重復文獻、會議通知、新聞報道等非研究型及無相關性文獻后,最終獲得496篇有效文獻作為統計對象,檢索時間是2020年11月2日。
通過運行Citespace軟件獲取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的年度發文量、核心作者、重要研究機構等方面的知識圖譜,識別并展現該研究領域的熱點關鍵詞、研究進展與前沿趨勢,直面矛盾,抓住關鍵,準確把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力求為我國工程人才培養的深化改革提供參考。然而,Citespace軟件只能勾勒出整個研究領域的概況,無法提供更加深入的文獻細節分析,因此本研究在Citespace的分析結果之上,進一步系統梳理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研究文獻,以發掘更加科學嚴謹的研究熱點、前沿趨勢以及研究主題。
二、工程應用型人才文獻時空分布情況
(一)時間分布圖譜
文獻年度分布。年度發文數量是衡量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熱度與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基于樣本數據中的文獻年發表量繪制折線圖(見圖1)。核心期刊論文數量年度分布折線圖顯示,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2009年至2013年,年度發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這一階段可稱之為發展期。根據CNKI的載文情況,2009年1月15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蔡曉君等人發表《加強實踐教育 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與能力》一文,就應用型人才的社會定位要求、實踐教學與課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詳細介紹,該文成為近
10年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之始。此后,隨著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2013年數據為近10年發文量的峰值(74篇),發展階段發文量數值大致平穩在60篇。穩定的發文數量折射出國內研究者對工程應用型
人才的持續關注,尤其是對工程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深切關注。2014年至今,在此期間年度發文數量大幅降低而又伴有間歇性的上下波動,文獻總量較發展期有明顯減少,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平穩期。由圖1呈現出的數據走勢顯示,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整體仍處于發展階段,有望再度成為工程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大熱點。
(二)空間分布圖譜
1.文獻作者分布。隨著“卓越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工程應用型人才”這一21世紀國別競爭中所需人才儲備的中堅力量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研究群體不斷擴大,研究范圍不斷拓寬。本研究樣本有效被引文獻數據為496條,將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Node types設定為作者Author,時間跨度為2009~2019年,時間切片為1年。統計結果顯示,總樣本的496篇文獻涉及291位作者。近10年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內共有36位學者的發文量不少于2篇。其中,張煒、方健、夏建國、劉峰等人對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給予持續關注,是該領域的高產作者,核心期刊發文量均達到了3篇。張煒就職于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對工程教育創新與工程人才培養擁有更為深刻的體認。為滿足“多元化高層次工程人才”的培養需求,張煒對國際工程聯盟(IEA)的六大國際互認協議進行了詳細的概念特征闡述,關注工程人才國際質量標準的共同點與核心差異,并結合我國工程人才分類培養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性建議。此外,周旭章、程濤等32位研究者也有較高的發文量,他們主要研究工程人才培養中實驗教學平臺的搭建。
2.發文機構分布。發文機構是指發文作者的隸屬單位,對文獻發文機構進行的統計分析能映射出不同機構在特定研究領域的貢獻。與上述文獻作者分布操作相似,在數據導入Citespace后,只需將Node types設定改為機構Institution,其余設置同上。結果顯示,前40位機構近10年在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的發文量均不低于2篇。其中,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以7篇核心期刊發文量穩居首位,湖南工程學院次之,發文量為5篇;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鹽城工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務處緊隨其后,發文4篇;上海電機學院高等技術教育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發文3篇;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高教研究所、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等32個機構的核心期刊發文量均達到了2篇。以上表明,工程院系、高等教育研究所、理工科類高校是現階段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的發文主力,并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在跨機構研究方面繼續運行Citespace,獲得了節點數N為286,連線數E為99,密度Density為0-0024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機構共現知識圖譜。整張圖譜網絡零散,各節點之間的連線只有幾條,“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機構地域相對分散,連接強度較強的兩個科研主體往往處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機構之中,表明不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比較少。
三、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熱點
在學術論文中,關鍵詞是作者對文章核心內容的高度提煉與概括,彰顯文章的研究價值與方向,出現頻次高的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4]。因此,將Citespace的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詞(Keyword),年份跨度設為2009—2019年,時間切片為1年。設定閾值為4、5、10,表示圖譜中的關鍵詞滿足出現次數大于4次,關鍵詞共現次數大于5次,關鍵詞間相似系數大于0-10這3個條件。圖譜(見圖2)中各個圓圈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多少,圓圈越大說明相應關鍵詞的出現頻次越高。此外,圖譜可以清晰地呈現關鍵詞共詞程度的高低,即關鍵詞的中心性。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的中心性越強,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的幾率越高,其在共現網絡中的影響力自然就越大。從知識理論的角度來看,頻次和中心性高的關鍵詞一般都是一段時間內眾多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就是研究的熱點與前沿[5]。在Citespace中可以利用相關算法對文獻的研究內容進行聚類,形成主題。對圖2關鍵詞圖譜進行普通聚類,利用“Indexing Terms”聚類模式獲得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3)。由圖3可以獲知共生成聚類主題7個,分別是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高等工程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本科課程體系。綜合分析當前可視化圖譜可知,2009~2019年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文獻非常豐富,但研究主題比較零散。鑒于Citespace可視化結果僅能勾勒研究概況,故本文進一步系統化閱讀與梳理現有文獻,對7個聚類主題進行簡單分類,發現近10年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熱點主題主要涵蓋以下4個方面。
(一)工程實踐訓練
實踐訓練是工程教育的特色。隨著以“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為原則的“卓越計劃”的開展,校企合作指導下的實踐訓練成為培養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徑,“工程實踐訓練”近10年研究熱點主題奠定基礎。近年來,高校攜手企業參與工程人才培養、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已形成共識并歸于實處。高校和企業通過合作得以進行,符合既得利益的優質資源置換、優化工程實踐教學,切實提升了工程人才的實踐素養。然而現實情況顯示,系統培養的工程應用型人才進入產業后,仍受“實踐能力脫節”詬病,眾多研究者對此展開剖析并提出相應轉變舉措。有學者認為,工程依托產業而生,工程教育通過人才輸送反哺產業進步。工程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偏離使雙方均面臨大量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短缺的嚴峻挑戰。也有學者認為,需將工程教育校正到“回歸工程”的軌道。提升實踐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是建設系統完備的工程實踐訓練體系。從“工程”出發,運營真實的工程項目、進行工程實踐訓練必不可少。當然,也有學者反對將工程實踐訓練列為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指出過分強調實踐所帶來的實習中心化與形式化會嚴重破壞應有的工程人才培養生態。
(二)工程教育改革政策
近年來,中國產業鏈趨向高精尖發展,大國博弈凸顯出人才是發展壯大新經濟的首要資源[6]。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政策在壓力與動力的雙重推動下不斷推陳出新:從“卓越計劃”到“工程教育認證”,再到“新工科”,它們均為基于現實國情,主動應變且富有彈性的引領性政策,旨在加快培養一大批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與人才高地,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7]。李志峰、陳莉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分析總結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三次重大轉型;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層次化和制度化的工程教育轉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化和工具化的工程教育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以中國特色工程教育建設為主體﹐“適應”和“滿足”“創新”和“引領”為兩翼的工程教育轉型[8]。我國于2016年提出“新工科”并迅速展開深入研討。鐘登華認為,新工科政策并不是局部考量,而是在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今后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方式[9]。
可視化結果顯示,“工程教育改革政策”并非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中的高頻關鍵詞,但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者將“校企合作”“應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師”“CDIO”“產學研融合”與“產教融合”等具體工程教育改革政策設為獨立領域并展開研究。其間研究者們多將這些工程教育改革政策與“工程應用型人才”相關聯,意在闡明通過國家政策明確而有力地引導,才能讓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獲得深入改革的真正動力。故該主題研究表象分散,實則處處切題。
(三)工程教育教學模式
隨著“卓越計劃”與“華盛頓協議”的相繼開展,我國工程教育加速了校企間的優質教學資源互換,并積極引入國際工程教育互認的先進教學模式,切實增強了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在綜合素質與工程能力方面的競爭性。然而,現有部分高校的工程教育教學模式仍然無意識的沉浸于以知識導向為主的教育理念、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環境和以理論為導向的課程教學之中。針對上述情形,渴求教學模式的創新便成為了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熱點之一,研究者們的觀點因時而異、因地而制。邢亞閣、許青蓮、車振明、馬力、SimonX-Yang結合我國地方工科教育和產業發展現狀,創新設計了“雙導向——翻轉——多層次”工程人才實踐教學聯動培養模式。以產業發展與人才需要為導向,依據翻轉課堂理論對傳統教學進行翻轉設計,在所搭建的跨領域、多層次的平臺上開展更加深入的教育教學,以豐富我國實踐教育理論[10]。施曉秋、劉軍立足于微觀層次的課程教學模式,為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同培養,提出“三位一體”課程教學改革方案,并為首批試點課程的順利開展確立工作重點[11]。湖南工程學院的曾永衛、劉國繁、黃俊偉通過校本研究總結辦學經驗,從內涵、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教學評價等不同方面探析“兩體系三并遞進”教學模式,核心在于理論與實踐的并舉、并重與并行,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雙體系[12]。
(四)工程人才培養評估
當前,制造業全球化與工程教育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精尖技術與工程人才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高等工程教育學位(學歷)互認的協議認可度日漸攀升。為與國際先進工程教育接軌,加強工程人才質量評估成為我國工程教育界的重要議題。為解決政府主導評估與公眾質疑評估信度之間的矛盾,我國早在2005年就開啟了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之路:2012年12月,英國、澳大利亞相繼提名中國科協加入國際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2013年6月,中國科協被接納為預備會員。成員國考察期間,我國修正并完善了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并于2016年6月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這使我國在工程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界的接軌征程中前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學界對國外先進評估體系展開比較研究,推動國內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的“落地”實踐。張洪田、葉樹江、郭秀穎、孔超、張顯悅等人在工程應用型本科綜合教育模式的構建設想中,提出構建閉環式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實行信息化管理并健全相應申訴機制[13]。張琳琳、楊建林從師資建設角度分析,指出需系統化構建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評估體系,有計劃、有組織、分層次地展開分類評估。通過人才強校評價推動高職院校不斷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產業結構轉型輸送“產銷對路”的技術人才[14]。
四、研究前沿與趨勢思考
研究前沿是指“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強調新趨勢和突現(burst)的特征,其中可通過文獻被引頻次或關鍵詞出現次數的變化率來衡量“突現”[15]。此外,節點的中心度可以揭示關鍵詞之間的聯系,中心度值越高,表明與該節點相連接的關鍵詞越多,其在整個關鍵詞網絡中的“媒介”作用能力越強[16]。以上表明:研究前沿可通過某一時段內以突現詞(burst terms)為知識基礎的科學問題或專題呈現,并通過中心度值校驗突現詞的聯系性。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呈現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時區視圖,可初步識別出某些研究突現詞。筆者結合中心度在0-10以上的8個關鍵詞(見表1),對以上主題詞所涉及的文獻進行系統性閱讀與挖掘,并著重剖析了近3年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核心期刊發文,對近10年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前沿與未來趨勢做出以下綜合判斷與思考。
(一)一流課程建設與立德樹人
近年來,隨著以校企合作為中心的“卓越計劃”的全面開展,眾多研究者致力于如何加強工科培養課程的實踐性與時代適應性研究,以滿足“卓越計劃”對工程人才的培養要求。研究指出:須通過豐富課程體系,切實增強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以卓越工程師的公認國際標準展開培養。經過近10年的實踐探索,在以“卓越計劃”為首的多項工程教育政策的引領下,我國工程人才在實踐性與前瞻性方面均有躍升,在敏銳捕捉高新技術新趨勢、根據發展現狀界定清楚矛盾與問題領域表現出色,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中的重要人才支撐。2018年11月,教育部教指委工作會議報告明確提出要圍繞一流課程建設,打造國家水準、國際領先的“金課”。自此“一流課程建設”迅速成為眾多高校的工作重心,研究者們紛紛因地制宜開展校本研究,為一流課程建設提供了有效指導。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司馬朝坦、魯平、孫琪真、孫軍強、劉德明等學者以一流學科光纖工程的本科課程為例,提出構建基于“目標分析——資源開發——活動設計”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并圍繞三段式教學模式中的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開發,對實際建設成果進行了分析和說明,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可參考案例[17]。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8]。在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特征的新經濟時代里,人才需求日新月異,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題。工程應用型人才通過一流課程培訓得以擺脫“技術上的狹窄”,為創新蓄力;但價值觀傾斜、缺乏人文修養的工程師將缺乏生命力,發展潛力不足,創新難以延續。因此,需在建設一流課程中將增強思政教育設為重要基礎性工作,培養“不狹窄于技術”、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兼備的新型工程師。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并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內容重點以及推進方式[19]。因此,未來如何在工科課程體系中“潤物細無聲”地推進思政建設,將是培養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創新型與高素質交叉復合型工程人才的研究側重點之一。
(二)工程學科交叉與融合研究
2018年,教育部啟動新工科建設,明確將“破除專業分割壁壘、進行跨界交叉融合”定為一個重點研究方向[20]。此后,“工程交叉學科”即成為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內備受關注的一個新興研究主題。這一主題突現于2018年,從重要性討論到探求模式創新,從追本溯源到展望未來,學界內對此研究熱度持續提升。一些學者以探索實踐新型交叉學科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陸續刊文,呈現出可喜的特定式研究,即多以具體院校內的特色工科專業為對象進行培養模式的創新性研究。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楊印生等人在分析工程交叉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上,以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為例,分別從理念、課程體系等多方面對以農機專業為代表的工程交叉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剖析,以跟蹤性特定研究對轉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均提供了有效指導,所撰成果獲得了學界的積極評價。201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發布《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其間大量運用數據與事實指出并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同時得出我國適應新興產業和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人才培養存在提升空間,工科畢業生的學科交叉融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趨向交叉創新,這使工程教育特別是高等工程教育正面迎來了學科交叉綜合這一巨大機遇與挑戰。交叉學科即打破了原來的單一學科領域,在學科的交叉結合部產生出一批具有未來前景的新興學科[21]。在科技發展綜合化與工程實踐復雜化的趨勢下,傳統意義上的單一學科或工程領域已無法全力支撐高新技術的持續產生,囿于某一學科或工程領域內知識與技能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反觀當前,世界各國正搶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高地,國家正全面布局新工科戰略,傳統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必將解構。因此,在多學科交叉理念下積極探索工程交叉學科建設,主動實踐學科交叉融合的路徑實施方案,對于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的高層次復合型工程人才不無裨益[22]。因此,如何促進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會在未來成為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領域的熱點趨勢之一。
(三)前沿性教學與教學微觀層次研究
我國實施了“卓越計劃”、深化產教融合、“新工科”建設等舉措,致力于建設理論與實踐并重、前沿性與綜合性并存的工程教學體系。然而,實踐表明:從上而下推進的工程教育改革,仍難以深刻改變僵硬滯后的工程教育教學,特別是工程學習的微觀層面[23]。世界各國工程教育界仍然面臨工科畢業生實踐能力偏弱、工程素養有待提高的普遍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下工程教育教學的部分環節十分滯后:現有的教科書,尤其是工科教學材料基本都是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技術未能及時在教材中呈現;此外,教學方式單一落后,啟發式教學方法運用頻次低,創新氛圍并不濃厚。反觀近10年來,我國依托政策而加固的校企合作機制已為工程教學實踐性改革添磚加瓦。譬如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及雙語教學等模式均有豐富的實踐研究成果,但針對教學方式與教材創新的討論仍然稀有。此外,在“后疫情時代”如何保障綜合性與實踐性并存的工科專業的正常教學秩序,教學資源的更新與教學方式的轉換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研究主題。黃廷林、王俊萍、梁恒、時文歆、李偉光、陸建紅等學者以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線教學工作為例,分析了各高校在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平臺運營、教學模式及教學特色,指出實踐過程中教學資源不充足、教學方式不適配是影響在線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24]。
后疫情時代下,全國各高校如何靈活開展教學已然成為社會焦點。工科專業因其學科特性和深植于其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性,在開展在線教學時無法回避優質教學資源短缺、實踐項目難以推進等問題,部分在線平臺甚至難以保障教學過程中的啟發研討項目的正常開展。而對于工程人才的培養,需從“工程”出發,“虛”于實踐,“實”于資源,前沿性的教學材料、豐富的教學方式以及先進的教學工具必不可少。與此同時,根據今年上半年在線教學平臺的全國聯動實踐經驗,結果顯示: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方能有效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故一方面需向工程教育的虛擬學習環境中導入更多的實踐元素,使項目運營訓練常規化;另一方面,全力破除教學過程中的“唯理論課程、唯陳舊大綱”藩籬勢在必行。教材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載體,應傳遞出更高水平的綜合性、前沿性與實踐性。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達成更高程度的資源整合,以提升教學質量。今年,工程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已有重大突破與創新,學者們更加聚焦于對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微觀層次展開研究。我們可以預見,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拓寬教學方式與教學資源建設會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之一,未來如何在教學方面以微觀層次研究推動教學質變將是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研究側重點。
五、結束語
工程應用型人才是我國實現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目標的重要力量支撐。本文通過對近10年工程應用型人才領域的核心期刊收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呈現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與熱點,同時對未來的研究趨勢做出綜合思考與判斷,以期為后續工程應用型人才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郝杰.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王曉珍,蔣子浩,曹群,施佳蓉.基于Citespace的高校創新研究熱點及趨勢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17-128.
[3]夏恩君,宋劍鋒.開放式創新研究的演化路徑和熱點領域分析——基于科學知識圖譜視角[J].科研管理,2015(7):28-37.
[4]Bailon-Moreno R,Jurado-Alameda E,Rtuiz-Banos R,et al.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tants with the unified scienctometric model. fit of relational and activity indicators [J].Scientometrics,2005(2):259-276.
[5]潘黎,王素.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基于八種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
[6]薛蕊,曾實現,宋娟,馬秋環.新工科應用型雙創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探究[J].亞太教育,2019(2):27.
[7]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 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8]李志峰,陳莉.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轉型:歷史變遷與當代實踐邏輯[J].高校教育管理,2019(4):91-98.
[9]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0]邢亞閣,許青蓮,車振明,馬力,SimonX.Yang.“雙導向——翻轉——多層次”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設計[J].中國高校科技,2017(8):57-59.
[11]施曉秋,劉軍.“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34-39.
[12]曾永衛,劉國繁,黃俊偉.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兩體系三并遞進”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7):77-79.
[13]張洪田,葉樹江,郭秀穎,孔超,張顯悅.構建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 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0(1):59-60.
[14]張琳琳,楊建林.高職院校人才強校評估體系的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8(6):142-147.
[15]俞顯,張文蘭.混合學習的研究現狀和趨勢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7):14-18.
[16]趙俊芳,崔瑩.翻轉課堂的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基于CNKI期刊2503篇文獻統計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6(5):43-51.
[17]司馬朝坦,魯平,孫琪真,孫軍強,劉德明.一流工程學科“金課”課程改革模式構建——以華中科技大學“光纖光學”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83-188.
[18]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content_5517606.htm.
[20]楊印生,王瑞,張強.“卓越計劃”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學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優化[J].中國大學教學,2019(4):50-53.
[21]柴干,郭建華.新型交叉學科工程人才培養的協同模式探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137-141.
[22]王干,薛懷國,刁國旺.“大工程領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揚州大學化學工程領域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71-74.
[23]陶永建,田國華,許邁進,馮軍.共同體理論視野下的工程教育教學新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57-63.
[24]黃廷林,王俊萍,梁恒,時文歆,李偉光,陸建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線教學的探索實踐與改革思考——以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為例[J].給水排水,2020(9):149-155.
(責任編輯:勞麗麗)
Abstrac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as the first executo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transi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stablishing talent advantage in the future knowledge competiti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and clarify the basic needs and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in China's curr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software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e research hotspots, research frontiers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are sorted out and mined, aim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teadily and fluctuated slightly in the past 10 year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the main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mainly focus 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key word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and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a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