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莉娟
摘 要:從2019年到2020年,婚戀型情感綜藝節目經歷了從“烈火烹油”到“水落歸槽”,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三點,即趨同、扁平與錯位。針對這種情況,要尋求突破與創新,必須促進多維度內核升級,如將單一視角轉為多維視角,將傳統相親模式轉向多元社交模式,等等。
關鍵詞:婚戀型綜藝節目;趨同;扁平;錯位;多維視角;多元社交
從2019到2020年,短短一年時間里,婚戀型情感綜藝經歷了“烈火烹油”到“水落歸槽”。這種形式輕巧、立足現實的節目類型的出現迅速被觀眾認可,成為市場研發重點;但短時間海量同品類節目密集播出,觀眾迅速出現審美疲倦,開始略顯疲態、后續乏力,各平臺嘗試從不同角度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卻鮮有出圈作品,究竟原因是什么?
一、短期“井噴”后又“遇冷”:趨同、扁平、錯位
2019年“婚戀”類綜藝呈井噴狀態,僅上半年電視平臺和視頻網站加起來就共有12檔婚戀情感類綜藝節目。但2020年以來,該類節目在聲量和數量上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電視平臺除江蘇衛視老牌節目《非誠勿擾》《新相親大會》坐鎮外,其他頻道均無該類節目上新,而視頻網站也僅有8檔戀愛類綜藝,其中全新節目僅3檔,其余均為綜N代。主要原因或在于三個方面。
1.趨同——場景、人設、話題套路化,消耗了觀眾的注意力、降低了觀眾的追看動力。
一是格式化的場景。相同的場景、相似的流程使得場景失去了營造浪漫氣氛的功能,觀眾也在相似的場景和雷同的約會流程中失去了期待感。例如,咖啡廳成為各類戀綜中男女嘉賓見面或約會的首選,《戀夢空間》和《女兒們的戀愛》都將首次約會地點選定在符合當下年輕觀眾喜好、具有較強文藝氣息的咖啡廳;而游樂場則成為男女嘉賓出游的“萬精油”場地,《喜歡你我也是》《我們戀愛吧》《心動的信號》中均有多個游樂場場景出現。
二是套路化的人設。這類節目在人物設定上具有明顯的標簽化思維:一方面,不考慮兩者是否有“化學反應”,而是標簽化地根據嘉賓的社會身份屬性進行匹配,如傅園慧成為國內婚戀類綜藝節目的“熟客”,走馬燈般更換約會對象等,產生較強的突兀感,劇本成分也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對嘉賓的消耗較大,同樣的嘉賓重復出現在多檔節目中,傅園慧父女便出現在《我家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兩檔節目中,而郎朗、吉娜在參加完《幸福三重奏》后,又正式加入《妻子的浪漫旅行4》,林允也是各類戀綜的常客,《我家那閨女》《看我的生活》均有其身影。
三是單一化的話題。這類節目基本都是圍繞“催婚”“父母代溝”“女性對家庭和事業的選擇”等話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多樣性及與新興價值觀念的契合度。在此情況下,若沒有強觀點的輸出,節目很容易陷入“泯然眾人矣”的狀態,也很難做到出圈,使得觀眾對節目缺失記憶點。
2.扁平——升級的女性自我認同VS扁平的人設和內容。
婚戀類節目市場向來有一句公認的“真理”——“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女性觀眾無論是占比還是消費都是絕對主力軍,因此女性觀眾及其思維觀念、觀賞訴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該類節目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而隨著現實生活中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情感不再是女性觀眾追劇看綜的唯一落腳點。近年來,除了情感,懸疑、職場、青春成長等元素在各類劇綜中的引入也迅速獲得了女性觀眾的認可,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女性觀眾的自我認同從單一的情感層面開始向多維升級。
反觀當前國內的婚戀綜藝,一方面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固化的,在節目中每個階段的女性都僅面對情感焦慮,20+女性要戀愛、30+女性要結婚生子、40+女性要面臨更多的家庭生活和事業之間的抉擇等等,而我們的認知是每個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具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另一方面以“生活觀察”體驗的現實主義為旗,但現實主義題材極易淪為瑪麗蘇情感劇的又一個“外衣”,缺乏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例如在大多數該類節目中撒糖、偶像劇式愛情體驗成為主要趨勢和表現形式;又例如其對戀愛和情感的展示過于理想化,將男女嘉賓的生活環境設定在節目的“真空化”包裝中。而在現實生活中,觀眾的真實戀愛體驗會涉及三觀差異、原生家庭、社交網絡、工作與生活等各方面的交織體驗。
3.錯位——節目所傳達的價值觀與觀眾真實需求不匹配,從最初立意的“情感關照”到日益強化的“焦慮販賣”。
當對婚戀類綜藝“嗑CP”、看熱鬧的新鮮感散去,越來越多的質疑聲開始響起,“又在催婚”“越看越焦慮”“全世界都在催我脫單”等言論層出不窮。當節目所傳達的價值觀與觀眾真實需求開始不匹配,要知道,“情感關照”與“販賣焦慮”只隔了一條細線。
過分強調焦慮情緒,把來自父母、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焦慮盡情展露在大眾面前反而適得其反,刺痛了觀眾的心,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鳴、情緒治愈及引發理性思考。例如,《遇見你真好》中第五次落單的鄭曉雯在節目播出后迅速登上熱搜,節目中鄭曉雯的孤單透過熒幕幻化成無數和她有相同境遇的女孩對自己的“心疼”;《心動的信號》素人戀愛的觀察秀中,選擇與被選擇的感情焦慮也無處遁形;《我家那閨女》中吳昕自述就曾因為工作不見起色、戀愛更毫無進展而崩潰痛哭;《女兒們的戀愛》中Selina和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張軒睿約會時“你年紀太小,我們的相處會讓我覺得不太真實,會讓我覺得你是腦子壞了才會喜歡我”的感嘆,是當下許多觀眾的心聲。
誠然,婚戀類綜藝的最初立意都是從“情感關照”出發,但當其傳達的內容與觀眾的真實需求出現錯位,就需要審視自身,跳出“焦慮”制造模式,應從探討當下年輕人與長輩對婚戀情感的不同態度、認知差異和代際溝通出發,傳遞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婚戀觀,從而指導更多年輕人正確、理性地看待愛情和婚姻。
二、破圈的重點:多維度內核升級。
有了放量優勢的情感類綜藝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如果一直陷在同質化的競爭中,那么或許會加速衰落,但如果能找準方向,挖掘新“爆款”內在的驅動力,或許可找到新的突破口,創造新的“現象級”。
1.從單一的主角視角向多維視角擴寬。
海外的婚戀類節目在視角的拓展上比國內要更大膽、更多層次和多維度,他們更善于通過挖掘微妙關系并剖析其真實的社會痛點,從而引發更多角度的討論——一方面,通過不同視角嘉賓的肢體語言、話題焦點使節目真實性和可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及時捕捉到更多具有社會性的議題,如可以通過婚戀引申到文化差異、種族、人際關系、LGBT等現實向話題。
例如,歐美《與前任的一餐》《離婚旅行》用到“逆向思維”的犀利視角,當所有相親節目僅僅考慮如何讓陌生男女在一起戀愛的時候,他們開始用“前任”“離婚旅行”等元素讓情侶思考彼此是該分開還是該繼續;韓國《愛情也可以翻譯嗎?》通過嘉賓談一場跨越國界的戀愛引申到更多有關文化背景、愛情表達方式和價值觀念差異的討論等。
2.模式的轉變——從傳統的相親模式向多元社交模式拓展。
一是用新穎的“外殼”傳輸愛情的真諦,如引入手機和社交軟件概念。以頻道的原創節目《一鍵傾心》為例,以手機為載體展現新時代年輕人的交友模式;同類的如《約會之夜》《只能愛情》《與她說》等都是通過科技賦予了節目更多可能,都是利用社交軟件作為媒介自帶現實生活中的代入感,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又打破了網戀之中最美好的東西——神秘感。
二是采用“興趣娛樂+婚戀”的方式,使情感走向不再是唯一看點,娛樂性和體驗感也成為節目的看點和主線。例如,整蠱類婚戀節目《愛的阿凡達》最大的看點是男嘉賓并不親自與女嘉賓相親,而是量身定制了一個“阿凡達”,女嘉賓或許會愛上替身“阿凡達”而不是真正的男嘉賓;《VR相親》讓嘉賓通過VR技術在虛擬空間變換場景進行約會。
3.從“婚戀”話題到多元社會議題和情感關照的升級。
海外許多社會實驗觀察類節目已跳出婚戀節目單純追求婚姻或感情成功的桎梏,開始洞察真實感情生活中的盲點和痛點,通過熒屏投射現實生活,不僅能引發更廣范圍和更多層次的社會討論,而且調動多元情緒與觀眾共鳴的方式可以讓觀眾自我發散,也可以延長節目的話題發酵期。例如,《Love on the Spectrum》(又名《光譜上發現愛》)是一檔有關自閉癥年輕人的約會節目,具有交流障礙的族群用最簡單的溝通、最外露的情緒詮釋普通人說不出口的愛情真諦,使自閉癥群體加強自我認同的同時,也使普通人明白了溝通的珍貴和重要性。
(作者單位: 湖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