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梅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建設好鄉村,如何發展好鄉村與縮小城鄉差距,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針對此,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旨在調整城鄉關系,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效解決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需要選擇合適切入點,推動農村地區經濟高速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必須遵守新思路、新發展,落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提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果。文中分析鄉村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給出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一、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人居環境整治較為落后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人居環境整治質量不理想,村民對這點也不滿意。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直接影響到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無法落實長效管理經費。
如,很多農村地區“三清理”、“三拆除”工作不到位,依然存在很多危房、旱廁,村莊主干道周邊亂堆垃圾現象。沒有完全壓實鄉村振興的責任,很多村干部不知曉人居環境整治內容,因此實際中不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此外,很多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的情況,很多設施建成后缺位維護經費,年久失效造成無法正常使用。
(二)基層自治體系作用有限
部分地區鄉村自主體系作用發揮有限,存在自治性不強、法治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如,部分地區存在基層黨建工作引力不足的情況,村黨組織與村委會職能交叉,村委會群眾活動數量明顯高于村黨組織活動,黨組織的吸引力不足,群眾缺少入黨的積極性,造成村級黨員老齡化問題嚴重,黨員文化水平較低,綜合素質能力偏弱等。
此外,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濃厚的宗族文化氛圍,直接影響到基層民主管理的推進。甚至很多村落的宗族組織依然起著作用,部分宗族群體直接干預基層民主建設。
(三)新農村建設速度緩慢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部分地區新農村建設進度緩慢。表現為缺少主動創新意識,新農村建設用地難度較大,省定貧困村建設的進度緩慢,缺少美麗鄉村建設精品項目,無法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新農村建設時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推動因地制宜分類政策的推進。但實際中部分地區新農村建設時直接套用其他地區的優秀做法,沒有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落實時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造成項目落地難度較大,浪費現象嚴重,相關資金不足,無法調動農村居民的參與的積極性,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結果。
二、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優化措施分析
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要從各方面著手,改善鄉村農民生活條件,讓他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針對上文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具體的解決優化措施。
(一)做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創建美麗、宜居的農村環境,因此要以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改造治理為重點,同時幫助農村人民改進冬季取暖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綜合環境治理,穩扎穩打,確保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升村容村貌。針對農村垃圾治理問題,在推行集中規劃、定期處理、合理轉化的基礎上,實現二次利用。比如針對農村廁所、糞坑等廁改污物進行集體改造處理,包括其規模、形式、處理方式等,同時定期安排專人上門對廁所污物進行集中回收轉移處理。再如,針對農村土炕、土灶以及小火爐等“三無”改造,可以直接使改用天熱氣,建設沼氣池,不僅環保,同時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其發酵物也可用于植物肥料。另外,在村容村貌建設過程中,加強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而且要嚴格規劃宅基地建設,加強住宅改造工程的整改措施,多種樹,通過綠化進行鄉村美化,提升鄉村整體性。同時針對當前村民生活習慣,建立長效保潔機制,每天都有專人負責馬路、街道等公共區域的清潔問題以及垃圾回收工作,而對于私人地區,則由住戶自行打掃,通過一系列補助措施及相關有償服務,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保證村民居住環境的全面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最后,在優化村莊管理過程中,為保證農村環境的整潔衛生,同時滿足農民生存需要,對于那些依靠養殖而生的村民,可以將其組織起來,專門劃定一片區域用于開展日常養殖活動,同時,與之對應的地方則為“禁養區”,通過布局規劃,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生態宜居村莊的格局建設。為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效果,通過目標責任制的推行,組織專門工作人員負責農村日常環境管理和監督工作,層層監督,級級管理,進而形成長效監管機制,幫助村民強化自身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推動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朝著長期化、大眾化以及常態化發展。成立農村環境治理專項基金,對于新農村建設,政府極度關注,因此提供大力金支持,為保證資金使用的合理性以及專項性,需要成立專門資金協會用于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保證農村環境治理和改造的資金投入力度。
(二)提高農村內生驅動力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關鍵對象是農民,因此一定要從農民著手,提升其主體性。在調查走訪中發現,隨著城鎮化發展,很多村民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外出打工,因此鄉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留守”問題突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是主體,如果主體空缺,無論政府投入多少資金和努力,也無法開展鄉村振興戰略。所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定要激發農民內生動力。首先,要喚醒其主人翁意識,通過一系列惠民措施的開展以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激發農民對農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吸引農村年輕生力軍主動回鄉建設。
其次,對于那些回鄉建設以及留鄉創業的有志青年,政府部門在給予其政策支持的同時,還要為其搭建渠道,創建機會,幫助他們鄉村夢的實現,只有讓農民真正看到鄉村發展的前景,才能鼓足干勁,繼續奮斗。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維護好農民群眾根本利益,將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著手點,實現增產增收。最后,在農村振興戰略中,一定不能少了農民的參與。所以要全面提升村民對于農村事務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政府部門需要組織一批專業人士定期下鄉為農村人民進行知識普及、文化傳播以及宣傳表演等工作,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幫助廣大村民提升文化生活的同時,幫助他們朝著有理性、有素養、有目標的新型農民前進。另外,在農村振興過程中,只有農民自身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站穩腳跟,獲得長遠發展,并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光發熱。因此政府部門可以組織村民開展技能學習、養殖培訓等工作,引進各種專業人才為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使廣大村民能夠憑借自身專業知識獲取勞動成果,脫貧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三)做好整體發展規劃,奠定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
不同于其他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主要依托于當地的原始生態以及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產業。所以,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管理部門,一定要有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意識,提高自身管理,同時根據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特點,制定科學性、合理性、符合長遠發展規劃的綜合發展綱要。同時,通過對相關保護及管理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落實,從細節入手,全面掌控,確保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其次,相關管理部門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深入鄉村旅游產業內部,對旅游產業發展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通病,進而展開針對性研討,從問題入手,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發展理念,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推行,使旅游產業成為當地具有鄉村特色的悠悠文化景象。
另外,作為旅游產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服從政府部門制定的統籌和規劃,建立并開設市和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服務區域,配合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保證旅游產業健康運營。最后,作為旅游管理人員,必須組織員工在旅游各經營點顯眼位置懸掛當地旅游投訴熱線,設立旅游企業白名單,對于那些不符合管理要求的旅游企業,一定要嚴格監督,并禁止其進入當地旅游管理部門推薦的白名單中,而對于那些優秀的旅游經營者,相關部門應該通過一系列手段,幫助其提高自身推廣意識,通過一些列努力,打響自身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到來,為當地旅游業做出更大貢獻。
(四)做好鄉村金融宣傳工作
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的基礎就是用戶良好的金融素養,這也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根本途徑。受到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影響,造成普惠金融發展受到影響。這就需要鄉村地區提高金融教育供給,提高農村居民對普惠金融的認知。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地區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如改造廁所、改造管道及道路修改等,這些改善民生的工作會拉動農村經濟鏈發展,使得大量資金涌入到農村地區,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夯實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會推動農村各類產業的發展,激活經濟市場,融資與貸款需求增加,在農村地區形成廣泛的金融需求,拓寬普惠金融發展的的道路。
首先,合理規劃農村地區金融教育,開展有序的金融教育;鄉村地區發展存在差異,居民金融知識掌握也存在差異,需要各地區主動摸查料及金融知識掌握情況,這樣才能有序高效的開展金融教育;其次,做好普及性金融知識教育。鄉村地區要構建完整的金融教育體系,邀請專家學生開展金融知識宣講,豐富居民獲取金融知識的渠道,逐步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同時,適當增加基礎教育中中關于金融知識的比例,提高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金融素養,繼而提高家庭金融素養;最后,全面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教育價值。信用合作社及鄉鎮銀行要開展宣傳及金融教育工作,利用各種宣傳渠道與方式提高用戶風險意識,夯實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
三、結語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鄉村振興戰略方案。鼓勵鄉村金融行業、旅游行業等發展,共同進入新農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鄉村戰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與質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要及時調整實施方案,確保切實發揮其作用,縮小城鄉差距,繼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