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力木拉提·泰來提

一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唱響神州大地,不僅使吐魯番的葡萄美名揚天下,也吸引無數游客走進吐魯番。作為全世界地勢最低的盆地,吐魯番屬于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帶,素有“火洲”之稱。
兒時的我,家在哈密,卻總能聽到吐魯番這個地名。家中常有來自那里的客人,他們總會帶來我最愛吃的鮮葡萄和葡萄干,于是,吐魯番這個“甘甜”的名字便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2005年,我終于踏上了神往已久的這片土地,走進葡萄溝、艾丁湖、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走進坎兒井。
那次旅行所到之處,給我留下許多永遠無法忘懷的記憶,成為了我文學創作的珍貴素材。其中,《古船上的佛都》一詩,就是根據那次吐魯番之行而創作的。
遙望交河
推開兩岸的合圍
一艘遠古的圖紙航母
停泊在溪水的浪尖
艦載的遠古文明起起落落
……
那一道曠世溪流
流出安魂的曲目
我們在溝谷里的綠蔭下躲避盛夏
任憑亙古的風從云頂吹過
……
這是我對吐魯番的最初體驗。面對那片土地,我曾留戀它自然流露的美和諸多美妙傳說。如今,我迷戀上了被譽為“人間奇跡”的坎兒井。
吐魯番的葡萄和瓜果之所以甘甜無比,除了充足的日照和溫差外,水是它的奧秘所在。
新疆很多地方都干旱缺水,吐魯番是極度缺水、干旱的地區,通常情況下,夏季無雨,冬季無雪。自古以來,引天山冰雪融水澆灌耕地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唯一的選擇,于是坎兒井應運而生。作為新疆地區的一項水利灌溉工程,坎兒井與我國內地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等重要水利工程齊名,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這種古老的引水灌溉方式能夠完好地保留下來,并使用至今,不能不說是奇跡中的奇跡。
坎兒井,維吾爾語的意思是“井渠”,指人工開挖的豎井,乃特殊地理及自然環境下的產物,即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殊灌溉系統。目前,新疆地區的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哈密一帶。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新疆坎兒井遺存總數達1540余條,仍在使用、發揮灌溉作用的約300條,地下長度約5000多公里。坎兒井構想之精妙、工程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
炎炎夏日,吐魯番高溫難耐,人們經常坐在坎兒井出水口消暑納涼。我曾多次去過那里,對坎兒井的獨特設計和匠心頗感興趣,總想溯源而上,探究它古老的秘密。
相傳很久以前,吐魯番鄯善縣最南端有個叫迪坎兒的自然村落,周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草原,村民以放牧為生。一天,有個牧羊娃沿著庫木塔格沙山走進戈壁荒灘,用木棍在潮濕的地上一戳,竟然涌出了水流,他很是好奇,就將這一發現告訴了家人。此后,牧民們便開挖出由一口口豎井連通的原始坎兒井,再后來,隨著井渠的延伸,出水量越來越大。為了不讓水白白流掉,他們在暗渠的出水處挖了蓄水池,沿出水口和蓄水池栽種各種樹木,建起了果園,逐漸形成定居的家園。
在吐魯番,凡有經驗的老人都知道選擇什么樣的地方開挖第一口井。他們會觀察一些地表植物的生長情況、土層結構等,多年積累的挖井經驗使他們熟知地下水脈的走向和出水量。一條條源自天山山脈的地下水脈隱藏在廣袤的大漠戈壁之下,選準第一口井和水脈對開挖坎兒井至關重要,這決定著坎兒井的壽命。吐魯番保存至今的坎兒井,雖已經歷經歲月風沙,水量依舊豐沛,亦如當年。
從空中俯瞰,哈密至吐魯番數百公里的天山南麓大地,一條條坎兒井就像掛在少女胸前的珍珠項鏈,在東天山及片片散落于戈壁荒漠的綠洲之間形成一道神秘而壯觀的風景線。那地面上無數個看似寂靜的神奇排列,地下卻涌動著生命的激流,滋養著這片土地。
天山山脈東西方向橫貫新疆大地,將新疆分成南北兩大塊氣候迥然的區域。相對而言,天山以北雨水較多,適宜農牧業。新疆美麗的喀納斯、那拉提、喀拉峻、天池、江布拉克等風景名勝,都集中于北疆。天山以南地區幾乎處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昆侖山脈、西南的帕米爾高原及天山向南延伸部分的包圍之中,形成了極度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并孕育了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而在塔里木盆地邊沿的綠洲只是零星散落于這些山脈的腳下,形成世間絕美的自然畫卷。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天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出山谷,潛入戈壁荒漠之下。人們利用山勢的坡度,巧妙地開鑿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水不受酷暑、狂風等天氣因素的影響而減少蒸發,流量始終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水量所能覆蓋的土地面積因其流量的大小而不同,小的一般可澆灌五至十畝,大的則可澆灌百畝以上。
從總體結構上看,坎兒井可分為豎井、暗渠、明渠、出水口和蓄水池。豎井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定期清理暗渠里的淤泥,暗渠用于引水,明渠部分通常作為人們生活用水汲取之處,出水口和蓄水池可供牲畜鳥禽飲水。坎兒井還是一個生態工程。當一條坎兒井挖成之后,在它的出水口附近便會逐漸形成一些自然村落。從最初的一家或幾家變成一個小村落,維系一群人的生存發展,進而衍生出文化,世代相傳。
由于充分利用了地下淺層的水脈進行輸水,坎兒井對生態系統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源自天山雪原的弱堿性水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可謂天然礦泉水,對農作物的滋養遠勝于地下機井之水。用坎兒井之水澆灌葡萄地,水分一般可以保持7—10天,用深井之水澆灌只能保持5天左右。
吐魯番地處戈壁荒灘,那里的人們對水資源的珍惜和對自然的敬畏更為明顯。因為珍貴無比,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命名方式多種多樣,有以其所在地命名的,有以出資人命名的,有以開挖者職業命名的,還有依據井渠長短來命名的……很有創意,因而也流傳著許多美妙的故事。
鄯善縣有一條名叫“哈家坎”的古代坎兒井,是200多年前當地一戶哈姓回族人家開鑿的。附近還有兩條歷史更久遠的坎兒井,分別叫“札里甫坎”和“卡薩克坎”,據說是400多年前由兩戶維吾爾族人家開鑿而成。吐魯番市勝金鄉發現過兩條被廢棄的坎兒井,分別叫“錢生貴坎”和“光頭坎”,有300多年歷史。

千百年來,坎兒井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新疆大地演繹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感人故事。
歲月漫漫,當地居民與坎兒井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人們習慣于把坎兒井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在吐魯番鄯善等地,流傳著許多關于坎兒井的民間歌謠。如:
遠山腳下是起點
坎兒井水流的歡
心中戀情如此深
此生與她共溫暖
……
又如:
只見我的心上人
沿坎兒井走來
只見她眉目傳情
沿水渠邊走來
坎兒井渠深又深
坎兒井邊是米蘭
當我走近戀人家
愛的淚水掛眼簾
……
這些民間歌謠,展現了人們為開挖坎兒井所付出的艱辛和寄予的希望、柔情。
伴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坎兒井也在不斷開挖、修繕、改進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完善。可以說,新疆各民族同胞都對坎兒井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貢獻。
近代,林則徐、左宗棠等人推動了新疆坎兒井等水利工程建設。林則徐在新疆期間,曾在南北疆多地興修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途經吐魯番時,他發現坎兒井是一種適宜當地干旱條件的水利工程,于是鼓勵當地民眾積極打井修渠,對坎兒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清史稿》記載,1845年吐魯番有坎兒井30余處,此后20年間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新挖坎兒井達300多條。《林文忠公傳》記載,在林則徐的帶領和各族民眾的努力下,新疆出現了“大漠廣野,悉成沃衍,煙戶相望,耕作皆滿”的景象,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為感念林則徐的功德,吐魯番民眾稱坎兒井為“林公井”,伊犁民眾則把湟渠稱為“林公渠”。
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后,官兵和民眾大興水利,僅在吐魯番就開挖、修繕坎兒井200處。《左文襄全集奏稿》記載,“督勸民戶,淘浚坎兒井”,“吐魯番所屬渠工之外,更開鑿坎井185處”。此外,還在鄯善、庫車、哈密等處新建多條坎兒井,并擴展到天山以北的奇臺、阜康、巴里坤和南疆和田的皮山等地。
可以說,坎兒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魯番、哈密等地的維吾爾、漢、回等各族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他們共飲坎兒井水,共度人生滄桑,譜寫了休戚與共、命運相連、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小水滴,一顆顆,匯成坎兒井,千年不干涸;新疆人,一個個,相親是一家,和諧好生活。”這首歌謠傳送的民族團結之深情厚誼,就像坎兒井水一樣長流不息。
早在200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出臺了坎兒井保護條例。同年,新疆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啟動并實施坎兒井維修加固工程,各級政府投入數千萬元用于修繕坎兒井。到2016年底,已實施5期維護修復工程,共維護修復130條坎兒井。201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坎兒井,國家啟動了第6期維護修復工程,主要是加大普查力度,把維護修復的范圍擴大到已經干涸的坎兒井。
坎兒井既是當前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設施,也是具有很大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存;既是長期以來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實證,也是新疆的一張靚麗名片,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4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召開坎兒井保護工作專題會議,旨在破解新時期吐魯番等地坎兒井“保護與發展”矛盾,實現“利用與惠民”目標,統籌各單位、各部門從文化傳承、地方品牌形象的高度將坎兒井保護納入發展全局。會議提出,要通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開發坎兒井旅游資源、研發坎兒井旅游文創產品等多種方式,實現從多方“輸血”到自身“造血”的轉變,充分利用其灌溉功能,并努力發揮它在旅游業方面的巨大潛力和作用,讓坎兒井繼續造福當地各族百姓。
吐魯番、哈密的美麗與富饒是坎兒井之水流淌出來的,也是生活在當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吐魯番以東的吐峪溝是個古老的村落,我們在那里依舊可以看到先人們留下的歷史遺存。文章最后,請讓我用《失落的吐峪溝》詩句作為結束,希望能給讀者們帶來一份悠長的回味:
干柴與土墻支撐的架構里
延續昆蟲的生命
這個縱向延伸的山谷
或許在某個史前世紀裂變
流經山谷的水
給堅守滄桑的樹木輸液
……
古老的桑葚樹下
一位老者頭枕樹蔭
一汪歲月的山泉
一條纏綿于地下的水
流經他正午的夢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