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芳,蔡景云,李 樂
(1.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六〇五隊,吉林 延吉 133000;2.延邊綠盛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吉林 延吉 133000)
區域上位于柴達木-華北板塊(Ⅲ)華北陸塊(Ⅲ-5)龍崗(吉南)復合地塊(Ⅲ-51)和龍地塊(Ⅲ-513)北緣;位于遼吉Ⅲ級成礦帶夾皮溝-和龍成礦亞帶,夾皮溝和龍金銅鎳成礦遠景區與汪清-延吉金及多金屬成礦帶的交匯部位,區域成礦條件良好[1]。
龍井市小回屯區地層出露面積較小,由老至新依次為新元古界青龍村群新東村巖組、古生界中二疊統廟嶺組、中生界白堊系下統大拉子組、上統龍井組和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地層。
1.1.1 青龍村群新東村巖組(Pt3xd)
分布于勘查區中東部,呈小殘留體產出,巖性為角閃斜長片麻巖。
1.1.2 古生界中二疊統廟嶺組(P2m)
分布于勘查區的南部,呈規模不等的殘留體分布在早侏羅世花崗巖中。巖性主要為大理巖、角巖、泥質板巖、絹云母片巖、變質粉砂巖等;受構造應力作用,使局部巖石中的礦物有定向排列現象。地層總體走向為北東向,該套地層為尋找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關系最為密切。
1.1.3 中生界白堊系
(1)大拉子組(K1dl):分布在勘查區東部邊緣,呈南北向條帶狀分布,為一礫巖帶,與早侏羅世花崗巖呈沉積接觸,南部與白堊系上統龍井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巖性為礫巖及砂礫巖,為一套磨拉石式建造。分選較差,韻律頻繁,厚度77.3m~363.50m。下部為黃褐色厚層狀礫巖,夾黃褐色粗砂巖;中部為黃褐色礫巖夾黃色薄層砂巖;上部為黃褐色礫巖。
(2)龍井組(K2l):分布在勘查區東部,呈北東向展布,為一套河流-河漫灘和湖相的沉積巖系,巖性主要為砂巖、粉砂巖互層出現。西部與早侏羅世花崗巖呈沉積接觸,在細鱗河南東一帶與下伏早白堊世大拉子組呈不整合接觸,之上被較大面積的第四系覆蓋。
1.1.4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Qh)
主要分布在細鱗河及其支流,根據出露位置可分為河流相堆積和殘積坡積層。河流相堆積以河漫灘沖積層和洪積層為主,由卵石、粗砂和砂質粘土組成。
區內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分為北東向和北北西向,北東向斷裂構造早于北西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構造:出露于勘查區北西部,出露長度約4.3km,切割早侏羅世花崗巖,呈現線性溝谷特征,斷層性質為正斷層。
北北西向斷裂構造:本期構造錯動了區內地層及巖漿巖,主要分布在小灰洞、大灰洞一帶,平行展布,出露較好的主要是小灰洞斷裂(F104),出露規模8km,切割廟嶺組地層和早侏羅世花崗巖,破碎帶寬1.0m 左右,沿斷裂面有2cm~3cm 斷層泥,斷層帶內有不規則石英脈,并見晶形較好的黃鐵礦和褐鐵礦呈粉末狀分布。呈線性溝谷,產狀195°∠75°,斷層性質為正斷層。在主斷裂兩側次一級的北東向裂隙構造較發育,沿裂隙石英脈較發育,這些石英脈貫入后部分又經破碎,呈角礫狀[2]。
區內巖漿巖主要為早侏羅世花崗巖,呈巖基狀出露。巖性主要有斜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鉀長花崗巖。
2016 年度我單位在該區開展了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工作,網度100m×20m,分析元素Au、Ag、Cu、Pb、Zn、As、Sb、Bi、W、Sn、Mo 等11 種元素,共圈定11 處綜合異常,其中Ht-7、Ht-9、Ht-11 號綜合異常為本區重點異常,見圖1,現將重點綜合異常特征分述如下[3]。

圖1 小回屯區土壤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
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As-Sb-W-Sn,不規則狀,總體呈北東向展布,由2 個Au 異常、2 個Ag 異常、1 個Cu 異常、2 個Pb 異常、3 個Zn 異常、2 個As 異常、1 個Sb 異常、2 個W 異常、4 個Sn 異常組成,異常面積約2.05km2。
其中Au、Cu、As 異常規模較大,具有內中外帶分帶特征,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套合關系較好;Au 極大值為11.46ppb、Cu極大值為130.25ppm、As 極大值為107.29ppm;元素Pb、Zn、Sb、W 具中外帶分帶特征,但中帶特征不明顯,多呈單點形式出現,Pb 極大值為45.28ppm、Zn 極大值為246.14ppm;Ag、Sn 只具外帶分帶特征,異常規模較小。在該綜合異常中以往工作中發現銅金礦(化)體,銅品位在0.07%~0.80%之間,銅品位最高0.80%,金品位在0.07g/t~2.5g/t 之間,金品位最高2.50g/t。且在與花崗巖接觸處的地層中撿塊分析金品位為6g/t。該異常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地球化學條件較好,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4]。
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Bi,異常呈不規則狀,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由1 個Au異常、1個Ag異常、1個Cu異常、1個Pb異常、3個Zn異常和1個Bi異常組成,異常面積約0.31km2。元素Cu、Bi 具有內中外帶分帶特征,濃集中心明顯,二者套合關系較好,Cu 極大值為213.82ppm、Bi 極大值為45.32ppm;元素Au 雖有內中外分帶特征,但為單點高異常所致,Au 極大值為10.85ppb,其與其他元素套合關系一般;元素Ag、Pb、Zn 具有中外帶分帶特征,套合關系較好,Ag 極大值為0.55ppm、Pb 極大值為95.97ppm、Zn 極大值為187.77ppm。在該異常中發現有多條銅金礦(化)體以及石英脈,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地球化學條件較好,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As-Sb-Bi-W-Sn-Mo,異常呈不規則狀,總體呈北東向展布,由2 個Au 異常,3 個Ag 異常、2 個Cu 異常、1 個Pb 異常、2 個Zn 異常、1 個As 異常、2 個Sb 異常、3 個Bi 異常、2 個W 異常、1 個Sn 異常和1 個Mo 異常組成,異常面積約0.69km2。元素Au、Ag、Cu、Pb、Bi、W 具有內中帶分布特征,各單元素異常多呈分散狀分布,異常不大,濃集中心多為單點異常高值所致,但元素相互間套合關系較好,濃集中心基本吻合,其中Au 極大值為7.12ppb;Ag 極大值為0.75ppm;Cu 極大值為137.28ppm;Pb 極大值為185.68ppm;Zn 極大值275.39ppm;元素Zn、As、Sb、Sn、Mo 具中外帶分布特征,雖異常強度較低,但元素間有一定套合關系。從元素強度及分布位置來看,異常主要分布在接觸帶部位,蝕變礦化較強,且小灰洞斷裂橫穿該異常,構造活動強烈,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針對于所圈定出的Ht-7 號、Ht-9 號、Ht-11 號綜合異常,運用少量槽探工程對其進行了異常查證,發現一條鉬礦體和兩條破碎蝕變帶。
(1)Ht-7 號綜合異常:主要針對Au、Cu、Pb、Zn、Mo 等元素進行揭露查證,在TC48 探槽中,見一條鉬礦體,水平寬1.0m,鉬品位0.12%,位于大理巖中,該礦體南東端樣品未封閉,礦體延長未控制。舊槽中見10.50m 寬的破碎蝕變帶(編號1 號),控制延長80m,主要由板巖碎塊及破碎泥組成,蝕變礦化主要有硅化和褐鐵礦化,產狀170°∠55°。
(2)Ht-9 號綜合異常:主要針對Au、Ag、Cu、Pb、Zn 元素進行揭露查證,此綜合異常中部有F104 小灰洞正斷層穿過,異常位于廟嶺組地層與侏羅系斜長花崗巖接觸部。在TC22-2 槽中見寬約1m 的鐵帽,褐鐵礦化強,巖石比重較輕,呈蜂窩狀,僅在槽壁一側團塊狀出露,底部仍為蝕變花崗巖;與此鐵帽接觸部見寬約12.60m 的矽卡巖化蝕變巖,蝕變主要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硅化,金屬礦化較弱。
(3)Ht-11 號綜合異常:主要針對Au、Ag、Cu、Pb、Zn 元素進行揭露查證,此綜合異常位于勘查區南端侏羅系斜長花崗巖體內,大灰洞斷裂的北側。槽探工程發現一條破碎蝕變帶(編號2 號),控制長度120m,寬約4.10m,由斜長花崗巖和破碎泥組成,見石英脈穿插,蝕變還見有褐鐵礦化和高嶺土化。
(1)本區位于天寶山鉛鋅多金屬礦區外圍,成礦地質背景相似,構造活動發育,巖漿活動頻繁;礦區亦處于遼吉Ⅲ級成礦帶夾皮溝-和龍成礦亞帶,夾皮溝和龍金銅鎳成礦遠景區與汪清-延吉金及多金屬成礦帶的交叉部位,區域成礦條件良好。
(2)在已查證的3 個化探綜合異常中發現一條金礦體(品位6g/t)、一條鉬礦體(品位0.12%)和兩條破碎蝕變帶(1、2 號)以及多條石英脈和礦化蝕變線索,說明該區具有較大找礦潛力,如能對礦(化)體進行更進一步勘查,有望獲得更大找礦成果。
(3)本區發現有矽卡巖化蝕變特征,下一步通過物探磁法、重力測量結合化探成果,有望在廟嶺組巖體與巖漿巖接觸部位找到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