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正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遠景區位于武威市南部,總體山勢陡峻,溝谷發育,山脊巖石大部分裸露,背陰山坡多林木覆蓋,溝谷及緩坡區為天然良好牧場。工作區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區內河流較為發育,主要有駝駱河、龍潭河、響水河、大水河、細水河、冰溝河、雜渠河等,受冰川消融與降水的制約,河水流量夏季遠大于冬季。交通較便利。
遠景區位于我國西部重要的造山帶—北祁連褶皺帶東段,北接走廊過渡帶,南為中祁連地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而復雜的造山過程和演化歷史,是地學界關注的焦點地區之一。區域上主要出露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繁多,礦產資源豐富,是重要的銅、金、鐵、鎢、鉬、鉛、鋅等多金屬礦產富集區之一[1]。
遠景區出露地層主要有:
奧陶系中堡群(O2Z),巖石組合為變石英(雜)砂巖夾千枚巖和板巖及硅質巖。原巖屬含泥質較高的細碎屑巖。巖石在變質變形過程中,組份發生分解遷移,部分石英析離出來形成了分泌石英脈。該地層變形程度較強,S0 面理已完全被S1面理所置換,局部已被S2將S1置換,總體有序而局部無序。
第四系沖洪積物主要分布在山間低洼地帶,局部覆蓋在于奧陶系中堡群。
異常區內次級斷裂、褶皺構造均較發育,斷裂構造以北西西—南東東向為主,另外見北西—南東向、近東西向及北東—南西向斷裂,這些次級構造對地層具有較強的破壞作用,造成巖石破碎和蝕變,測區巖漿巖不發育,僅見有數條花崗巖脈侵入,呈北西—北西西向帶狀展布,與構造斷裂帶相伴生。
主要為中酸性侵入巖,為區內面積最大的侵入體,呈較大的巖基產出,面積達150.95 km2,呈近橢圓形,分布方向大致與區域構造一致,呈北西西—南東東向展布,向西延伸出圖幅外。在毛藏寺、響水頂一帶侵入于奧陶紀中堡群淺變質碎屑巖系中,南部則被石炭紀臭牛溝組碎屑巖角度不整合所覆蓋,西部被二疊紀大黃溝組碎屑巖角度不整合所覆蓋。沿接觸帶見石英巖、黑云母、瑾青石角巖等接觸變質巖,接觸界線呈不規則彎曲狀,接觸面向兩側傾斜,傾角大致對稱為55°~65°,在毛藏寺一帶巖體邊緣巖石呈片麻狀,風化后呈紅褐色,與主體巖石呈漸變過渡關系,顯示強力就位的特征。巖基內部多有小面積中性巖侵入體出露,一般面積在0.5km~5km,分布在卡洞溝、老虎溝、大藏民溝和青陽溝,巖石類型有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閃長巖等,與周邊酸性侵入巖呈超動侵入關系,巖基大部分為花崗閃長巖、英云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局部相變為含斑狀花崗閃長巖,似斑狀二長花崗巖。
遠景區內次級斷裂、褶皺構造均較發育,斷裂構造以北西西—南東東向為主,另外見北西—南東向、近東西向及北東—南西向斷裂,這些次級構造對地層具有較強的破壞作用,造成巖石破碎和蝕變,測區巖漿巖不發育,僅見有數條花崗巖脈侵入,呈北西—北西西向帶狀展布,與構造斷裂帶相伴生[2]。
1:5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該遠景區圈出了HS-7、HS-8 兩個綜合異常,Hs-8 異常區位于Au、Ag、Cu、Mn、Hg、Bi、Pb、Zn、La、Ce、W、F 等元素高值區,各元素異常特征見表1、2,可以看出Au、Ag、Cu、Hg、Bi、Pb、Zn、Ce、W 等元素異常強度高,其中Au 最大值78×10-9,均值11.23×10-9,襯值高達4.14,異常面積24.98 km2;Ag 最大值4400×10-9,均值473.35×10-9,襯值高達5.15,異常面積7.03 km2;Pb 最大值528×10-6,襯值達4.31,異常面積4.15 km2;Cu 最大值94.2×10-6,異常面積14.37 km2;La 最大值84.1×10-6,異常面積27.26 km2;Ce 最大值236×10-6,異常面積26.49km2;F 最大值1341×10-6,異常面積15.44 km2;Bi 最大值7×10-6,異常面積15.71 km2。Ag、Au 異常具內、中、外三個濃度分帶,Cu、Pb 異常具中、外兩個濃度分帶。各元素異常套合好(見表1、圖1),Au、Ag、Pb、Cu 為主成礦元素。

表1 Hs-8 綜合異常特征表
Hs-7 異常區位于Au、La、W、F、Mn、Hg、Bi、As 等元素高值區,Au 最大值189×10-9,襯值高達2.48,異常面積43.54 km2;La 最大值56.8×10-6,襯值達1.04,異常面積0.78km2;F 最大值7782×10-6,襯值達1.4,異常面積3.62 km2;W 最大值55×10-6,襯值達1.6,異常面積11.26km2;Mn最大值1792×10-6,襯值達1.25,異常面積10.27 km2;Hg 最大值56×10-9,襯值達1.22,異常面積3.48 km2;Bi最大值1.4×10-6,襯值達3.03,異常面積1.99 km2;As最大值53.2×10-6,襯值達1.45,異常面積14.92 km2;Au異常具內、中、外三個濃度分帶,各元素異常套合好。

表2 Hs-7 異常特征表
遠景區南部為正磁高異常區,北部為正磁低異常區,南部為巖體與奧陶紀中堡群接觸帶,北部重要為中堡群變砂巖,區內有1:5萬高精度磁測圈定異常7處,分別為甘C-2016-14、甘C-2016-15、甘C-2016-16、甘C-2016-17、甘C-2016-18、甘C-2016-19、甘C-2016-20,磁異常多位于梯級帶上,說明該區有進一步成礦的潛力[3]。
遠景區內分布Y05 和Y07 遙感異常。Y05 遙感異常中Fe3+、OH-異常呈斑塊狀分布,三級均有出現,且以一級異常為主,異常間套合良好且與寬溝鐵礦位置重合。Y07 遙感異常以OH-異常為主,三級均有分布,強弱異常套合好,呈斑塊狀分布,Fe3+異常以點狀零星分布,主要為三級弱異常,局部地段與OH-異常有套合,該異常區靠近上方寺金礦點。
遠景區有青羊溝銅礦點、寬溝磁鐵礦、上方寺銅金礦、上方寺金礦化點、臭牛溝莊赤鐵礦。礦點可歸納為三類:其一為熱液石英脈型銅金礦,其二為構造熱液型鐵礦,其三為風化林慮型鐵礦。
從礦化賦存的地質背景分析,寬溝磁鐵礦的主要控礦因素為構造地層控礦,礦體長度一般為40m~320m,厚度一般為1.08m~1.97m,平均厚度1.44m。礦體多呈脈狀,少數呈似層狀,產狀分別為5°~25°∠65°~82°;220°~340°∠72°~78°,金品位一般為1.18~4.89×10-6,平均品位4×10-6,礦體TFe 品位一般為19.44%~35.45%,平均品位32.02%,銅品位一般為0.31%~0.87%,平均品位0.65%。含礦巖性主要為構造蝕變巖,次之為石英脈。圍巖為絹云母千枚巖和變石英砂巖。上方寺銅金礦、上方寺金礦化點及青羊溝銅礦點的主要控礦因素為巖性,均產于石英脈發育的中堡群變砂巖中。臭牛溝莊赤鐵礦點呈透鏡狀賦存在破碎帶中,該帶長50 米左右,寬25 米左右,傾向125°~150°,傾角55°~65°,賦存巖性為絹云母片巖,片理結構發育,絹云母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赤鐵礦化、褪色蝕變、高嶺土化強烈,巖石風化非常強烈,局部呈土狀。礦石礦物有赤鐵礦、褐鐵礦,含量20%~40%,脈石礦物為高嶺土、石英等。經取樣分析結果顯示,TFe 品位最高為28.35%,大多集中在12%上下[4]。
該遠景區內的礦床(化)點,類型較多,總體與后期熱液活動相關;該區區域化探異常也呈帶狀沿北西-南東向構造帶分布,且以Au、Ag、Cu、Pb、As、W、Mn、Hg、Bi等元素為主的綜合異常具多元素組合特征;異常面積大,Au含量高,各元素異常吻合較好,分布集中,具明顯的濃度分帶特征,呈現多元素共生特點。因此該遠景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明朗,通過進一步的礦產勘查,實現金銅多金屬礦床找礦突破是完全有希望的。是進一步尋找淺層中低溫熱液Au、Cu礦床的良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