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峰
(霍州煤電集團辛置煤礦,山西 霍州 031412)
山西焦煤霍州煤電集團辛置煤礦2-559工作面位于450水平南五采區,工作面主采煤層為2號煤層,煤層厚3.35~4.10 m,平均厚3.75 m,煤層平均傾角為5°,工作面頂板巖層為泥巖、砂泥巖和K8細砂巖,工作面底板巖層為泥巖和中砂巖。工作面走向長度為760 m,傾斜長度為131m,2號煤層瓦斯相對涌出量為7.3 m3/t,煤塵具有爆炸性,工作面瓦斯抽采采用本煤層+高位鉆孔+上隅角埋管抽采相結合的瓦斯抽采方式,由于2號煤層屬于煤與瓦斯突出工作面,為防止工作面出現瓦斯自燃現象,特進行采空區自燃“三帶”的分布規律進行分析,并具體設計采空區的防滅火技術方案。
為充分掌握2-559工作面采空區的分布規律,采用Comsol數值模擬軟件建立模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針對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規律分析選用滲流場與擴散的分析選用風流場、滲流場及氧濃度場模型[1-2],結合工作面特征對數值模擬模型參數進行確定,建立數值模型長×寬×高=170 m×600 m×40 m,設置模型中采用上行通風,即工作面進風巷進風,回風巷回風,設置進風巷和回風巷的寬度分別為5.4 m和5.6 m,進風巷風速為1.38 m/s,持續進行工作面的回采作業,持續進行采空區滲流場的分析,截止測試結束時,采空區長度為500 m,寬度為289 m。
根據數值模擬結果,得出2-559工作面采空區氧濃度分布情況和采空區漏風情況如圖1所示。
分析圖1可知,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之間的靜壓差值為98 Pa,在通風作用下,采空區由進風到回風側其內部壓力分布狀態為弧形,采空區內的壓力由進風側向回風側逐漸減小,在采空區中部其漏風風速均比進風和回風側小,且在從圖1(a)中能夠看出在采空區進風側的氧氣濃度明顯低于回風側的氧氣濃度,其中采空區進風側的氧氣濃度為18%,采空區回風側的氧氣濃度為8%;另外從圖中能夠看出采空區漏風風速大于0.004 m/s時,此時為采空區散熱帶,當采空區漏風風速在0.004~0.001 7 m/s范圍內時,此時為采空區的氧化升溫帶,當采空區的漏風風速小于0.001 7 m/s時,此時采空區處于窒息帶。

圖1 采空區氧濃度分布曲線及漏風等值線圖
綜合分析圖1(a)和圖1(b)可知,在采空區進風巷側散熱帶的范圍為0~180 m,氧化升溫帶為60~190 m,窒息帶為采空區大于190 m的深度,得出氧化升溫帶的寬度為130 m;在采空區的中部,散熱帶為0~100 m,氧化升溫帶為100~300 m,窒息帶為大于300 m的區域,據此可知在采空區中部氧化升溫帶的寬度為200 m,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工作面采空區“三帶”的分布規律見表1。

表1 2-559工作面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規律
根據2-559工作面采空區的特征,現為采空區出現自燃現象,決定采用注漿防滅火技術,注漿防滅火技術中的主要技術流程及要求如下:
本次注漿材料選用黃土,選用黃土時確保黃土內的含水率小于8%,黃土的相對密度在2.4~2.8,黃土的塑性指數為9~14,根據眾多工程實踐可知[3-4],采用黃土漿液時,取漿液的水土比值在3∶1~5∶1時較為合理,具體注漿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為注漿量;Ks為沖洗管路涌水量的備用系數,取值在1.10~1.25;Ls為注漿區的傾斜長度,Lt為注漿區的走向長度;δ為水土比;p為代表泥漿制成率系數,取0.88;n為煤巖體的孔隙率;H為工作面遺留頂煤的厚度;現結合工作面的特征,確定在工作面回采推進300 m后進行注漿作業,當通過聯巷密閉墻進行注漿作業時,應確保注漿點與工作面之間至少保持100 m的距離。
在井下回采過程中,通過同位素測定的方式監測得出2-559工作面在采空區67-87聯巷之間出現高溫異常區域,該段區域的長度為1 027 m,基于監測結果可知,該區域高溫點分布較多,且分布較為分散,其中最高溫度能夠達到56.7℃,結合注漿防滅火技術,基于漿液擴散半徑原理[5-6],為在最大程度上通過注漿將高溫區域進行覆蓋,現設計在高溫區域布置4組注漿鉆孔,注漿鉆孔呈V字形布置,其中第一組鉆孔設置5個,布置在68聯巷附近,設置鉆孔間距為30.8 m,將第二組鉆孔布置在80-81聯巷附近,第二組共計布置鉆孔10個,設置相鄰鉆孔間的距離為32 m,第三組鉆孔布置在74-75聯巷附近,設置鉆孔間距為50 m,具體V形鉆孔布置形式如圖2所示。

圖2 V型鉆孔布置方式示意圖
注漿鉆孔均通過空氣潛孔錘鉆進工藝,鉆孔從采空區對應的地面區域打設,開口階段采用Φ650 mm的鉆頭進行鉆進,直至鉆孔鉆進值松散層區域,該區域鉆孔需下530 mm的護管進行固定,隨后在采用Φ350 mm的鉆頭進行鉆進作業,該鉆孔鉆進至正常基巖以下2 m的位置,同時放置Φ273 mm的護管進行防護,防護完成后在采用Φ215 mm的鉆頭進行鉆進作業,鉆進至直至貫通采空區,在鉆孔該階段放置Φ159 mm的套管至采空區煤層頂板2 m的位置,在注漿鉆孔孔口密封性良好的閘閥、護管和套管的安裝完成后,需采用水泥砂漿進行護管與孔壁間空隙的封堵密實,具體注漿鉆孔設計方式如圖3所示。

圖3 注漿鉆孔設計圖
注漿作業時漿液的水土比為3∶1,在高溫區域注滿漿液后進行7~15 d的沉淀,沉淀完成后,通過2-559工作面回風順槽進行疏放水作業,隨后繼續進行注漿,如此重復循環,直至高溫區域注滿黃土,并在注漿時進行注漿壓力、注漿量等數據的記錄。
根據記錄數據可知,本次注漿作業共計持續1個月,實現向采空區高溫區域注入水203 000 m3,注入黃土86 000 m3。
為有效驗證工作面采空區高溫異常區域注漿防滅火技術的實施效果,現在注漿后對井上和井下區域分別進行氣體取樣化驗對比分析,在68號和76號聯巷的位置處監測采空區內的溫度和CO氣體的濃度,根據監測數據能夠得出如圖4所示的曲線圖。

圖4 高溫區域注漿后采空區溫度和CO濃度曲線圖
2-559工作面采空區高溫區域注漿后,井下觀測孔和地面鉆孔的溫度均出現明顯的降低,采空區內的乙烷、乙烯、乙炔等氣體逐漸消失,且采空區內的O2濃度下降至8%以下,分析圖4(a)可知,高溫區域注漿后地面鉆孔的溫度基本穩定在16℃左右,采空區內的高溫現象被有效的控制,且隨后2-559工作面回采過程中,采空區內無高溫異常區域出現,工作面順利回采完畢。
根據2-559工作面地質條件及煤層賦存情況,采用數值模擬軟件進行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形態的分析,分別給出了采空區上部、中部和下部的三帶分布情況,基于采空區“自燃”三帶分析結果,結合工作面采空區高溫異常區域情況,具體進行采空區注漿方案的設計,根據注漿完畢后采空區氣體監測結果可知,注漿防滅火后采空區內溫度和CO濃度大幅降低,防滅火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