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李東明,賀太紅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4 地質大隊,貴州 遵義 563000)
研究區位于貴州省納雍縣北部一帶,呈近東西走向不規則狀,研究區面積48km2,涵蓋了以沙包鎮為主的6 個鄉鎮,見表1,分別為沙包鎮25.91km2、勺窩鎮9.55km2、雍熙鎮8.42km2、龍場鎮3.32km2、樂治鎮0.44km2、居仁街道辦事處0.43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5° 10′ 60″~105° 27′ 07″,北緯26°44′00″~26°54′12″。
研究區位于云貴高原向黔中山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復雜,地質環境較為脆弱,充沛集中的降雨,加之極端氣候頻現和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導致地質災害發育較強烈,依據《地質災害分類分級標準(試行)(T/CAGHP001-2018)》對地質災害類型和級別進行劃分,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35 處,地質災害類型主要以滑坡和崩塌為主。共發育滑坡20 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57.14%;崩塌11 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31.43%;泥石流1 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2.86%;地裂縫2 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5.71%。巖溶塌陷1 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2.86%。見研究區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表1)。

表1 研究區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
地形地貌是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條件之一,只有處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地形要素特征的斜坡,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研究區內地貌有中山和低中山組成,溝谷深切,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中山、河谷、斜坡、峰林地貌五類。地形地貌要素主要包括:坡度、坡向、斜坡形態。
地形坡度對斜坡應力分布、地表水徑流與沖刷、地下水、松散物質堆積,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控制,從而影響斜坡穩定性。它與土層厚薄、水文條件和巖性特征等諸多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從幾何特征上決定了滑坡及崩塌的空間分布。它不僅影響滑坡及崩塌體內的應力分布,且對地表水徑流、坡體內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為滑坡及崩塌的發育提供了臨空面,是滑坡及崩塌發生的重要控制因素。
3.1.1 斜坡坡度與滑坡
斜坡坡度角與滑坡分布的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斜坡坡度與滑坡關系表
從圖1 可以看出:滑坡主要集中在20°~40°之間,其中20°~30°有10 處,占50%,30°~40°有4 處,占20%,40°~50°有5 處,占25%,在20°以上的滑坡,有1 處,坡度為19°,占總數的5%。

圖1 斜坡坡度與滑坡關系圖
3.1.2 斜坡坡度與崩塌
研究區查明的11 個崩塌,均位于陡崖上,坡度在70°~90°之間。
坡向也是斜坡地形的重要指標。利用GIS 軟件表面分析功能中,提取研究區坡向信息,將研究區的坡向分為8 個級 別:1 北(337.5 °~22.5 °)、2 東 北(22.5 °~67.5 °)、3 東(67.5 °~112.5 °)、4 東 南(112.5 °~157.5 °)、5南(157.5 °~202.5 °)、6 西 南(202.5 °~247.5 °)、7 西(247.5°~292.5°)、8 西北(292.5°~337.5°),得到的分級結果如圖4 所示。
統計地質災害的坡向分布特征得到北、東、南及南東坡向上地質災害最為發育,其中北坡6 處,占18.75%;東北坡4 處,占12.5%;東坡6 處,占18.75%;東南坡5 處,占15.63%;南坡5 處,占15.63%;西南坡1 處,占3.13%;西坡2 處,占6.25%;西北坡3 處,占9.38%。

表3 斜坡坡向與地質災害關系表

表4 斜坡形態與地質災害關系表
利用ArcGIS 表面分析模塊中的Curvature 功能,提取研究區斜坡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和地形曲率信息,然后將平面曲率與剖面曲率進行組合即可生成九類斜坡形態。統計研究區滑坡與斜坡形態之間的相關性,得到滑坡主要分布于內向凹形坡(V/V)內,而在其它斜坡形態類型中發育少。
研究區地質災害所在斜坡結構類型主要有順向斜坡、斜向斜坡、橫向斜坡、逆向斜坡、逆向斜向坡等五類。35 處地質災害發育的斜坡其中順向斜坡分布5 處,占災害總數的14.29%;斜向斜坡分布3 處,占災害總數的8.57%;橫向斜坡分布8 處,占災害總數的22.86%;逆向斜坡分布12 處,占災害總數的34.29%;逆向斜向坡分布7 處,占災害總數的20.0%(表5、圖2)。由此可以看出,該區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逆向斜坡中,次之為橫向斜坡。

圖2 各斜坡結構發育地質災害占比餅圖

表5 研究區斜坡結構發育地質災害統計表
區內地貌主要有構造侵蝕類、侵蝕溶蝕類和溶蝕類3 種類型,以侵蝕地貌為主。其中侵蝕地貌主要為侵蝕低中山溝谷、侵蝕中山;侵蝕溶蝕地貌有中山峽谷;溶蝕地貌有巖溶峰叢谷地、峰叢洼地。構造侵蝕類地貌分布24 處,占災害總數的68.6%;侵蝕溶蝕類分布4 處,占災害總數的11.4%;溶蝕類分布7 處,占災害總數的20.0%。由此可以看出,該區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構造侵蝕類地貌中(見圖3)。

圖3 地貌類型與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