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來
(河北鋼鐵集團司家營研山鐵礦有限公司,河北 灤州 063700)
現階段,地面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得到廣泛重視,而地質災害作為一種突發性災害,實際分布范圍廣,嚴重破壞了地面工程穩定性,對邊坡結構造成巨大沖擊,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邊坡穩定性對地質災害治理作用很大,若邊坡穩定性差,地面施工難度會有所增加,地質災害發生幾率隨之提高,影響了施工項目質量和災害治理效果,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將滑坡治理問題放在首位,從地面工程的施工角度出發,結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際地質情況,分析邊坡穩定問題,提出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案,提升滑坡治理水平,減少滑坡事故,保證邊坡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1]。
選取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作為研究對象,該區域地質環境脆弱,坡腳位置開挖明顯,地貌為低山丘陵區,阻滑力很低,谷坡應力狀態發生改變,植物覆蓋率低,受降雨、地面工程活動等因素影響,地形坡度較陡,在山體坡面位置經常發生滑坡災害,坡體最大高差可達180m,滑坡區域海拔高度在2130m~257m 之間,寬度在14m~19m 之間,平面面積平均在35000m2左右,如圖1 所示。

圖1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中的滑坡形態特征
由上圖可以看出,滑坡屬于巖質滑坡,平面形狀呈現矩形,剖面形態呈現階梯形,內部存在一定地表水。
邊坡穩定決定斜坡是否牢固,當邊坡為順坡時,坡腳角度略大,泥巖風化現象嚴重,滑動面平整,滑體物質和石層出露地層,巖體破碎,沉積層面的巖芯產生破碎,巖坡受重力影響較大,泥巖節理呈裂隙狀態,滑坡被引發概率較高,出現大面積滑坡事故,當滑坡為逆坡時,巖體結構完整,滑動坡面不易出現,出現的滑動面普遍為圓弧形,出現在逆坡傾斜結構中,滑動面巖石化不嚴重,對滑坡起到抑制作用,滑坡概率較低[2,3]。
根據工程項目施工情況和地質特征,確定以下影響邊坡穩定的主要因素:①地理因素,地形坡度范圍較大,不同地層之間的巖性不同,土質不均勻呈碎塊狀,部分區域的坡腳趨于直立,邊緣區域地形相對平坦,都存在一定的變形破壞形式,為坡體滑動提供充足空間,坡度陡且高差大,當地層力學、化學、物理等性質發生改變時,應力波動和礦層地質變化頻率急劇增加,巖體結構和地應力也隨之發生改變,誘發局部崩塌,坑壁臨空、巖體結構錯位,邊坡產生變形,增加整體滑動機率;②地層降雨因素,借助不同力的作用,山體在自然條件下形成斜坡,對礦體和土壤的物理性質產生約束,邊坡在長期日照侵蝕下,礦層出現松動和軟化,滑床抗剪強度下降,滑坡失穩可能性增加,土壤之間的作用力發生變化,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現滑坡流等地質災害;④人為因素,山體坡腳處被大規模開挖,形成軟弱滑動面,坡體應力狀態改變,隨著板塊運動引發的地質變化,形成坡體前緣無力可擋的陡坎,抗滑力和支撐強度下降,打破了礦體內部活動平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過程中,沒有全面勘察地質情況,勘察資料與實際條件偏差較大,對含水量的變化敏感程度提高,造成施工方案不合理,開挖了穩定性差的巖體,礦層結構產生大規模改變,同時缺乏邊坡穩定性維護,加大了滑坡風險。
根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具體情況,采取以下針對性的滑坡治理措施。
擋土墻在滑坡治理中應用廣泛,不僅操作簡單,且治理成效突出。根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尺寸高程、實際條件,規劃擋土墻的尺寸規格,在圖1 所示的滑坡沖溝處開挖地基,采用分層砌筑的方式,處理地基,將擋土墻設置在滑坡前緣坡腳位置,即滑坡段下方,阻攔滑坡滑動時帶來的沖擊[1]。按照施工要求,調制砂漿水灰比,均勻砌筑擋土墻混凝土,采用種植減荷方法,令擋土墻表面與砂漿緊密粘合,控制每層橫縫厚度相同,達到填筑飽滿的規定,美化生態環境的同時,防止沒有凝固的砌層震動,篩選石頭和石塊,使其厚度都保持在190mm 以內,針對石頭的外露面,使用砂漿對其進行勾縫處理。擋土墻具體結構如圖2 所示。

圖2 擋土墻施工結構
在墻體處合理設置排水孔,令排水孔和過濾層之間留出30mm 左右的伸縮縫,每隔一段固定距離,處理基底填方,防止填方出露地表,配置排水孔過濾層,選擇橫坡的填充位置,在降雨的影響下產生滑動,降低原有地面的滑坡概率。
采用組合梁結構,增強坡體抗滑能力。在組合梁施工之前,全面勘察坡體地質情況,獲取影響邊坡穩定性的所有信息,然后將坡體基巖視為一種梁式結構,承接擋土墻帶來的壓力,將冠梁插入短鋼筋構造,安裝木樁、管鋼樁等堆疊體,由于擋土墻會在基巖頂部、底部邊緣施加壓力,此時坡體層間剪切強度減小,發生彎曲變形現象,用錨固壓靠巖體,借助風動沖擊,合理設置梁寬和厚度,相互連接擋土墻和組合梁的頂面。實際施工過程中,由于巖層之間存在較大摩擦阻力,為此,確定錨桿特定的傾斜坡度,把錨固固定在巖體之間,改變坡體應力狀態,選擇平整石頭,創建緩沖林帶,形成巖層和巖體之間的組合梁結構[2]。噴筑混凝土,避免出現人工剃平等現象,檢驗模板的平整光滑度,檢驗完畢后,澆筑混凝土,定期養護,保證復合支撐抗彎強度,為組合梁強度提供保障。
通過削坡壓腳,減輕滑體重量和下滑力。該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滑坡下部,已被大規模開挖取土,為此借助錨索,反壓邊坡,防止邊坡圓弧形滑動,錨桿施工過程中,先對坡面進行修整,安裝固定距離的錨孔,將錨孔偏斜度控制在0%~4%,初噴錨桿,明確錨孔位置,清理錨孔,保證孔內沒有泥漿和污染物,在錨孔上安裝錨桿,檢驗鉆孔長度不超過錨桿長度,噴涂錨桿,控制錨桿孔徑在110mm 以內。采用旋轉切削方式,削下開挖形成的陡坎,根據邊坡工程技術規定,在滑坡沖溝內設置排水溝,在冠梁格構中間種植植被,增強坡體抗滑能力和支撐強度,在坡體的滑動表面下部,向排水溝內部排放坡面雨水,防止滑動表面的大面積滑動,找準鉆孔底部位置,再圈定反壓坡腳的施工空間,用削下的坡面土,反壓坡腳,對安裝的鋼筋進行質量驗收,確保巖土承載能力,減緩滑坡坡腳陡坎[3]。削坡壓腳施工剖面圖如圖3 所示。

圖3 削坡壓腳施工剖面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削坡壓腳后的地形線坡度較緩,傾斜角度有所降低,降低了滑坡風險。
本文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為實例,分析了邊坡穩定因素,以及滑坡治理策略。在地面工程實際施工中,應根據地質災害類型特點,結合施工情況和地質地形,對滑坡進行防護設置,加固邊坡結構,保護施工現場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