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杰
(河南省資源環境調查四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由于該項目是本地區的預查項目又是本區塊的第一口井,在機械設備選擇,確定鉆具組合,井徑結構方面沒有確切的地質資料做依據,本著優化鉆孔結構,節省材料施工成本為原則,從多渠道收集該地區的地層資料,精心編寫施工組織設計,根據地層資料和設計要求,確定鉆具組合和鉆孔結構。地質設計要求,第四系無芯段為200m,見基巖后至終孔全取芯,巖芯直徑不得小于91mm。
在三門峽陜州區丁管營村施工的“礦山預查區鉆探工程”項目,該項目是河南省財政項目,設計孔深1700m,終孔孔深1751.18m。第四系設計總厚度為200m 無芯段,自見基巖至終孔全取芯。
本孔所采用的設備有GZ-2600 鉆機,鉆塔MA110/27 型,QZ-500 型泥漿泵,Y315-4-280kw 電動機作為泥漿泵的動力,Y315-4-160kw 電動機作為鉆機的動力,Y315-4-90kw 電動機作為注漿泵的動力,2PNL30-80 振動篩1 臺,1000 千伏安箱變一套,離心機等。

表1 鉆井設備要求
3.2.1 一開鉆進方法
一開采用φ311 牙輪鉆頭進行無芯鉆進,鉆進200m 下入φ245表層套管,二開采用φ215 牙輪鉆頭進行無芯鉆進,從200m 鉆進至終孔。
一開鉆進:開孔~見基巖前孔深井段,采用Φ311mm 牙輪鉆頭無芯鉆進,根據地質設計要求,在設計見基巖時提前取芯驗證,以確定見基巖深度,防止無芯鉆進將其穿過。
開孔時要輕壓慢轉,立軸全部進入井眼后方可加壓鉆進,保證鉆孔開孔孔直度,防止孔斜。
上部地層疏松,黏土及砂層較厚易縮徑,鉆進中注意控制水泵泵量和泵壓,并觀察鉆井液的各項指標,及時調整以保證井壁的穩定,起到保護鉆孔孔壁,避免出現縮徑包鉆影響孔內安全。
3.2.2 二開鉆進方法
二開鉆進:見基巖后換成Φ215mm 取芯鉆進。
二開換徑時,下入Φ215mm 鉆頭+取芯器,上部要加Φ215mm 螺旋扶正器,輕壓慢轉將小眼開直。
進入基巖后,取芯時巖芯要卡牢,防止起鉆時巖芯脫落。
3.3.1 一開鉆具組合
0m~200m:Φ311mm牙輪鉆頭+Φ159mm鉆鋌1根+Φ311mm螺旋扶正器+Φ159mm鉆鋌(6-8根)+Φ127mm鉆桿+108×108 mm方鉆桿。
3.3.2 二開鉆具組合
200m~1757.18m:Φ215mmPDC 取芯復合片鉆頭+川7-4取芯器+Φ159mm 鉆鋌(6~8 根)+Φ127mm 鉆桿+φ89mm 鉆桿+108mm×108 mm 方鉆桿。
3.4.1 鉆進參數
根據地層的情況,地層巖石的可鉆性均屬中等類型,正常情況下鉆進參數可選取下表參數,在開孔、換層、換徑、情況異常時,鉆壓、轉速減半。

表2 鉆進參數參考表
3.4.2 鉆井液性能指標
(1)一開井段(0m~200m),選用普通泥漿:配方:80~120kg/m3鈉膨潤土+0.1%~0.2%純堿(Na2CO3)+0.2%~0.3%腐殖酸鉀+0.3%羧甲基纖維素(HV-CMC)。
泥漿性能要求:密度:1.25g/cm3~1.30g/cm3,漏斗粘度:30~40.S,失水量:15ml/30min,泥皮厚:2mm含砂量:0.2%~0.3%,PH值:8~9。
(2)二開井段(200~1757.18m)選用普通泥漿:配方:40kg/m3~45kg/m3鈉膨潤土+0.1%~0.2%純堿+0.3%~0.5%腐殖酸鉀+0.6%低粘鈉羧甲基纖維素+0.2%高粘鈉羧甲基纖維素+0.2%廣譜護壁劑Ⅲ型。
性能要求:密度:1.10g/cm3~1.25g/cm3,漏斗粘度:28~35s,失水量:8ml/30min~15ml/30min,泥皮厚度:0.5mm~1.5mm,含沙量:0.2%,PH值:8~9。
3.4.3 鉆井液分段技術措施
(1)0~m200m 井段:配制基漿:先在配漿水中加入:0.1~0.2 純堿(Na2CO3)調整PH 值為9.5~10,再加入定量鈉膨潤土,充分預水化,用攪拌機攪拌均勻。
在基漿中加入:0.2%~0.3%磺化褐煤樹脂(或腐殖酸鉀)和0.3%低粘鈉羧甲基纖維素,調整泥漿性能達到設計要求,并視鉆進地層情況,調整粘度、切力以增加懸浮和攜砂能力,如鉆遇流砂,卵礫石層時可適當增加泥漿的粘度和比重。
(2)200m~1757.18m 井段:配制基漿:先在配漿水中加入:0.1~0.2 純堿(Na2CO3)調整PH 值為9.5~10,再加入定量鈉膨潤土,充分預水化,用攪拌機攪拌均勻。
在基漿中加入:0.3%~0.5%腐殖酸鉀,鈉羧甲基纖維素以膠液方式加入,以調節失水量和粘度、切力,使泥漿性能達到所鉆地層要求,在施工過程當中根據所鉆地層不同要適時調整泥漿性能指標。
(3)維護必須加足降失水劑,控制失水量,保持PH 值在9~10,同時注意降摩阻,防止粘、卡鉆。
在取芯段為了滿足地質設計要求,我們采用川7-4 取芯器進行取芯,與取芯器配套的現成鉆頭大都是針對硬巖而設計的,在鉆進湖相沉積的老第三系地層時進尺較慢,不適用。通過施工過程中對地層的了解與掌握,對鉆頭進行了設計與改造,鉆頭由原來的六翼、八翼平底改成現在的四翼、五翼蘑菇頭階梯狀,并對鉆頭復合片的鑲嵌角度,鉆頭水眼大小,鉆頭內部扶正臺階的長度等進行了整體結構優化。鉆進效率由原來的每小時3 寸,提高到了現在每小時平均3 米-4 米,較之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圖1 改進后的鉆頭示意圖
為了保證施工進度,減少輔助時間,提高純鉆時間,把取芯器內外筒由單筒接成雙筒,單回次進尺由原來的8m 提高到了現在的15m。針對該區軟硬互層較頻繁的特性,對內筒軸向間隙,鉆進時鉆壓、轉速、泵量,和卡取巖芯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都進行了調整。綜合以上的改進在鉆進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降低了成本費用。
鉆孔施工到孔深960m 時,所帶上來的巖芯含有大量地質礦物,這是找礦的一個重要標志,為了保證礦井的直徑、采取率、準確判斷層厚,此時需將原始普通泥漿進行更換。因為現在鉆孔較深,如果泥漿達不到水飽和的狀態,當進行鉆井施工時礦井會發生水化,礦層會打丟;如果泥漿過飽和,礦井會結晶成塊出現卡鉆事故。經在施工現場把已采購的泥漿材料進行室內試驗,取定量的水,充分水解后再加入相應的泥漿材料對控制泥漿的失水量、粘度做了反復的試驗,最終確定了泥漿材料的種類和投放比例。下一步換漿需對鉆孔整孔的泥漿進行更換,算出孔內容積(約需45 方),在地面配成大于孔內數量的飽和泥漿,需加化學材料約3 噸,調配飽和泥漿如何去投放這些材料和原漿融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問題,現場有一臺攪拌機不容易實現一次性大容量的攪拌任務,結合鉆機現場現有的東西制作混合器,即節省了勞動力又減少了輔助時間,無形中孔內就多了一份安全。

圖2 鉆孔施工圖
文章通過研究改進取芯鉆進工藝、調整鉆井液及改進鉆頭等方案,為鉆井施工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工勞動強度有所降低,縮短工期節約成本,施工安全性高等優勢,可以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