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時,只是一個有著50多名黨員的小黨,面對的是一個陷入苦難與屈辱深淵的舊中國。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微小的新政黨28年后會建立起一個新國家。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由于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1840年,世界頭號帝國主義強國英國對中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使中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也就是從這時起,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難中華民族進行了長達100多年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不屈不撓的斗爭。
面對劫難,為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也曾前赴后繼,不懈探索。中國人民的反抗和革命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此起彼伏,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一批先進中國人率先“睜眼看世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發起“變法維新”……無論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此后,北洋軍閥統治的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的局面,國外列強虎視眈眈,國內依然民不聊生。
黨史專家邵維正指出,當時,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想了許許多多的救國方案,實際上這些救國方案都不可能挽救中國危亡的命運。特別是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社會變革,促進了中國人民思想上的大解放,但由于缺少明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沒有廣泛發動人民大眾,最終宣告失敗,也意味著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破產。
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也讓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靠簡單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難以救中國,必須先有文化的覺醒和思想的啟蒙,必須改造“國民性”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1915年9月,青年知識分子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一年后雜志更名為《新青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第六卷中,第一次擎起了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向傳統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就此開啟,猶如無聲處的一聲驚雷,一下子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1917年1月,陳獨秀應北京大學新任校長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搬到了京城,北京大學和《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端午小長假里,上海各大紅色地標、紅色場館紛紛開放,迎來了大批的市民參觀者。中共一大紀念館成為市民觀眾打卡紅色場館的首選地,圖為觀眾排隊有序等候入館參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照亮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此時的青年李大釗胸懷救國之志,在中國率先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從1918年7月開始,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
就在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之際,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發了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在這場席卷全國的愛國救亡運動中,除了青年學生,中國工人階級也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運動期間,全國20多個省份100多座城市的工人紛紛響應罷工。五四運動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初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并在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思想,楊匏安、李達等海外留學歸來的先進青年也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中,越來越多的青年逐漸覺醒并走上了馬克思主義之路,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等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以及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如董必武等都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加入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中來。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當時中國先進分子的共同選擇。
1919年7月,湖南學生聯合會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創辦《湘江評論》雜志,青年毛澤東全力投入《湘江評論》的編輯工作,并在長篇政論《民眾的大聯合》中第一次公開贊揚了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影響,毛澤東已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并號召民眾以主人翁的姿態起來奮斗,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
1920年2月中旬的一天,一輛騾車緩緩駛出北京城,化裝成趕車的車夫的李大釗秘密護送受到軍警威脅的陳獨秀出京南下。數天里,在這輛不斷搖晃的騾車上,李大釗、陳獨秀熱烈討論著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佳話就此流傳。
1920年3月,李大釗與羅章龍、高君宇、鄧中夏等19人建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4月,經共產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派全權代表維經斯基(化名吳廷康)來到中國,先在北京會見李大釗,接著又到上海與陳獨秀討論建黨問題,認為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中國共產黨,并進行名稱、組織和綱領方面的設計。赴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也曾幾次寫信和毛澤東探討、磋商建黨問題。9月中旬,蔡和森抑制不住激動之情再次給毛澤東寫信“必須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共產黨”,毛澤東復信蔡和森,表示“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組織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成立,當時就叫“中國共產黨”,推舉陳獨秀任書記。1920年10月,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取名為“共產黨小組”;同年底,決定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1920年冬天,在毛澤東、何叔衡等人的積極活動下,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新民學會的先進知識分子中秘密誕生了。武漢、濟南、廣州,留日華人也都紛紛成立黨的早期組織。1921年春天,張申府、趙世炎、陳公培、周恩來等人建立了旅法共產黨組織。
通過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和活動,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能夠正式建立和領導一個政黨的先進分子涌現出來,他們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并積極開展對工人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促進工人群眾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逐漸提高思想覺悟。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艷華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必然結果是建立新的革命政黨來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在中國建立共產黨從內部和外部的條件都已經具備,可以說建立一個新的政黨勢在必行。
中國革命面臨兩大根本任務:反對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推翻他們對中國的統治;反對封建主義,推翻他們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統治,需要由新生的中國共產黨來完成。
1921年3月,李大釗撰文公開呼吁創建工人階級政黨。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克爾斯基先后到達上海,與上海的黨組織成員建立了聯系,建議及時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對外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經商議,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并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開幕。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廣州的陳公博,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會議,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也出席了大會。陳獨秀和李大釗因事未能出席會議。30日晚,會議因一名神秘男子的突然闖入而中止,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繼續進行。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
中國檔案館原館長、中國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在接受《中國報道》采訪表示,中共一大是一次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大會,15位與會者的平均年齡28歲,正是毛澤東當時的年齡,最年輕的劉仁靜只有19歲。在中華民族危難時,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朝氣蓬勃的中國共產黨。這些意氣風發、氣概豪邁的中國青年高舉共產主義大旗,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