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權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實現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是中國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毛澤東主席在1955年發出號召,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中央指定陳云、聶榮臻、薄一波等負責籌建核工業;1962年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專門領導機構,在科技人員和國防建設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核試驗終于取得成功。
“兩彈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關項目,奠定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基礎。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了新中國,讓中國強起來、富起來,特別是在科技領域發生的變化,應該用“迭代更新、超越千年”這8個字來概括。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中央始終將發展科技事業放在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在每個關鍵時期都進行頂層設計,部署一系列重大戰略,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具備了從科技大國加速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基礎和條件。我們立足國情和科技創新實踐,充分學習借鑒先進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自主創新道路。
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中央始終將發展科技事業放在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在每個關鍵時期都進行頂層設計,部署一系列重大戰略,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作出建立中國科學院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1956年,黨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發展科技事業,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隊伍、學科體系和科研布局,實施“兩彈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關項目,奠定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率先在科技領域撥亂反正,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1985年,黨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確立“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開創了科技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世紀之交,黨中央準確把握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趨勢,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2006年,為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發布,確立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指導方針,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進一步明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總體定位、戰略要求和根本任務,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科學擘畫建設科技強國的藍圖,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全面塑造了我國科技事業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格局。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科技創新整體上呈現加速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提升、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態勢,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具備了從科技大國加速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基礎和條件。
2018 年5月24日,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圓滿結束,來自全國14個單位60名考察隊員乘坐“探索一號”科考船返回三亞。在本航次中,我國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南海首次發現“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動噴口。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天和核心艙執行航天任務。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試制成功。隨后,半導體三極管、二極管相繼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制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科技事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后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支持下,我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CIPS干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王貽芳研究員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潘建偉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榜首。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等的支持下,我國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向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量子密鑰分發、鐵基超導、中微子研究、干細胞研究、克隆猴、系列空間科學實驗衛星等,有的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處于并行階段,有的甚至開始領跑,化學、材料、工程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大型客機、國產航母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就,使我國在事關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科技戰略制高點上占據了主動。高速鐵路、5G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特高壓輸變電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等也進入世界前列。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已在太空交會翱翔;北斗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斗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最大深潛紀錄;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第四代隱形戰斗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便研究出來并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目前的水稻試驗產量,已突破畝產1000公斤。現在,袁隆平研制的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大面積推廣,為解決十幾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很多國家推廣,為解決世界幾十億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貢獻。雜交水稻在中國、在世界大面積種植推廣,在中國也是一件前無古人的偉大事件,并且是一件中國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史詩級事件。
今天,在國際上,高鐵已經成為中國高速發展的一個標志,成為中國超過西方強國的一個代表性成就,成為中國速度的一個象征,成為中國對外宣傳推廣的一張名片。在國內,高鐵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成為中國國家新面貌的一道靚麗風景,成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個硬設施,成為拉動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的發展動力,成為增強中國人民民族自豪感和愛國自信心的來源,成為國家的巨大“軟實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國不但有噴涂、搬運、裝配等機器人,而且還有水下機器人、微型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智能棋手、智能醫生、智能教師、智能律師、智能播音員等也已經陸續研制出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在當今世界上名列前茅。
我國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新建了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號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風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范管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我國已建成運行29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其中18個由中國科學院運行管理,包括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P4實驗室、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這批國之重器將為我國重大基礎前沿研究和高技術創新提供有力技術和平臺支撐。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工業體系,2010年起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就位居世界第一,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從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競爭力來看,在國際上幾個最有影響的評價報告中,我國總體上的排名已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
70多年來,我國立足國情和科技創新實踐,充分學習借鑒先進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自主創新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統一領導、統籌部署,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的精兵強將和優勢力量大力協同,在較短時間內就創造出研制“兩彈一星”的奇跡,展現了攻克尖端科技難關的偉大創造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舉國體制不斷深化發展,一大批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全方位的產學研用合作和協同創新,在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集中科技資源開展大協作、大攻關,是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法寶。
新時代,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戰略安排。從對中國科學院提出“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到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再到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為牽引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發展的國家科研戰略布局,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供了堅實支撐。
我國科技事業的成就不勝枚舉,這一個一個的巨大成就,合起來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執政70多年中國科技領域迭代更新的巨變、超越千年的巨變、前無古人的巨變,也是把中國引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把人民引向更幸福生活的巨變。
作者為中國檔案館原館長、中國檔案局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