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強
當地時間1971年10月25日晚,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重返日內瓦國際機構后,逐步參與裁軍、經貿、人權、社會等各領域事務,為重大問題解決和重要規則制定提供了中國方案。
作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人類關懷的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積極開展對外交往,服務國家發展、引領世界進步,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并將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入了新時代。
在100年的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明確每個歷史時期的主題主線,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推動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時代大潮中不斷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歷史規律、洞察時代大勢,明確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大戰略判斷,進而辯證認識和客觀分析這一變局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方面,我們認識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在調整中繼續前進,國際力量對比更加均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繼續發展仍然擁有重大戰略機遇。另一方面,我們也意識到世界動蕩變革加劇,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彼此聯動,引發“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頻出現,為中國與世界發展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強調既要增強機遇意識,抓住和用好現有機遇,發現和塑造新的機遇,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乘勢而上,又要樹立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提升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穩致遠。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理論創新,既運用科學理論指導社會實踐,又通過鮮活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理論。具體到外交領域,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對外交往過程中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新安全觀、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要外交理念,彰顯了中國外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風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發展新任務繼續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對外工作的新理念新倡議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在外交領域的具體體現。
2020 年9 月22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外交思想明確了中國外交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的歷史使命,豐富了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路徑,打造了以全球伙伴關系為依托的外交布局,提出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自信的政治要求,強調了堅持黨對外交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意義,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對外交往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對外交往,旨在爭取國際進步力量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黨將對外交往視為中心工作之一,主要任務是捍衛主權獨立和國家安全,并為國內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營造有利國際環境。這一時期,受到兩大陣營冷戰和自身戰略選擇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的范圍具有一定局限性,難以形成覆蓋全球的外交戰略布局。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不斷融入世界,中國共產黨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總體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深化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打造出遍及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例如在大國方向,中國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兩國元首和各層級的交往空前頻繁,經濟、政治、安全和人文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推動中俄關系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典范;在周邊方向,以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扎實開展周邊外交工作,加強同東盟國家的友好交往;在發展中國家方向,中國堅持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伙伴和真誠朋友,引領“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自身的深化改革開放提供強大動力,等等。
此外,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推動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使得對外戰略布局更加多元立體。
從歷史視角看,中國共產黨參與全球治理經歷了一個從拒斥、融入到引領的轉變過程。
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奉行敵視政策,基本阻斷了中國進入國際體系的通道。新中國也猛烈抨擊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機構,將其斥責為霸權主義服務的政治工具。改革開放以來,在內外政策調整和中國與世界的不斷互動中,中國逐步恢復了在主要治理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加入大量國際組織,簽署眾多規章條約,實現了從國際體系之外革命者向國際體系內部參與者的重要轉變。同時,伴隨著國家實力地位的提升,中國共產黨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姿態更加主動、地位更加彰顯,特別是有意識地搭建一些新的機制平臺,提供不同于西方國家的行動倡議,為推進全球治理進程貢獻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治理出現的巨大赤字,中國共產黨從世界大義和人類福祉的高度出發,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建設,在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全球氣候、公共衛生等領域,不斷貢獻處理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例如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國積極參與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國際合作,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堅決維護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和領導,向國際社會提供包括專家指導、技術方案、藥物疫苗、醫療物資等在內的全方位支持,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此外,中國還參與了海洋、極地、太空、網絡等新興領域的規則制定,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引領者。
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逐漸走上了一條中國發展與世界進步并行不悖的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在百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在同危害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各種勢力的斗爭中不斷前進,積累了應對國內外重大風險挑戰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保持定力、堅守底線、敢于亮劍、善于斗爭。中國有理有據地回擊“南海仲裁案”,反對域外大國在南海地區“橫行自由”,與東盟一道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維護了我國的正當權益和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穩妥處理與印度的邊境爭端,對印方非法越界和破壞現狀的行為予以有力反制,同時保持戰略克制通過多輪邊界談判推動兩國關系重回正軌。堅決反對美國動輒對他國企業實體實施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為維護我相關實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障;堅持“外交為民”的根本宗旨,積極協助解決海外企業和公民遭遇的歧視、襲擊、盜竊、綁架等各類問題,使廣大游子感受到強大祖國的溫暖與厚愛。
通過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工作的戰略運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得到顯著提升。首先,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議程設置能力和規則制定權明顯增強。通過開展主場外交、參與全球治理,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從國際事務的參與者、追隨者轉變為全球治理的建設者、引領者。其次,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感召力、塑造力和親和力大大加強。中國共產黨在事關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的問題上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始終注重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之間的平衡,積極尋求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文明之間和平共處之道,為回答好“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之問貢獻了智慧力量。再者,中國的國家治理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各界人士正嘗試解碼中國發展的秘密、加強同中國的友好交往。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國際動蕩變革加劇。中國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后也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面對國際國內局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更加積極進取、奮發有為,不斷開拓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保駕護航,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盡責。
作者為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