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生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稱“《決議》”),是我們黨站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教訓,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方位上做出的,旨在糾正錯誤思想和社會思潮、實現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引導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決議》為改革開放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我們科學總結黨和國家歷史經驗、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依據、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經歷過許多艱難險阻,甚至犯過錯誤、有過失敗,但一直勇于自我革命和善于自我改造,堅持用矛盾分析法進行內在的自我否定與揚棄,不斷開辟社會主義實踐新道路,帶領中國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我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防科技領域取得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驚人成就。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革命和建設中的獨創性經驗作出理論概括,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曾使中國革命進入絕境,因而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涵蓋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理論等具體內容,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及積極成果。
《決議》重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守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人民不斷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基本的歷史經驗。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定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30多年間,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宗旨使命,以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勇于自我批評為顯著標志,在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國家制度下,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初步但又有力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踐證明,四項基本原則是全黨團結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政治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
1957年以后,黨對形勢的分析和國情的認識發生一些偏差,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失誤,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經濟建設上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在粉碎“四人幫”后的兩年,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在勇于承認錯誤的同時,必須辯證認識成就與錯誤的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錯誤應有的正確態度和政治高度,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采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要對黨史國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對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作出公正的評價。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階段,黨習慣沿用過去階級斗爭的舊方法和舊經驗來應對新矛盾新問題。在充分認識錯誤原因的基礎上,為澄清混亂思想,《決議》重點指明兩點:一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二是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多次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我們黨和人民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要把經過長期歷史考驗成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區別開來。
《決議》強調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采取實事求是立場,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堅持用矛盾分析法進行內在的自我否定與揚棄,這是自我革命的基本邏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對人民群眾所負責任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慎重的態度,敢于承認、正確分析、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
這其間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的理論光輝和實踐邏輯,比如認識成就和錯誤,要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制度和局限中去觀察問題,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顧此失彼、過多追究個人責任;要樹立大歷史觀,從中國歷史的長時段和世界歷史的寬視野出發,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形成立足黨和國家最高利益、長遠利益的政治大局觀。
在堅守初心中通過自我革命開拓創新,是《決議》遵循的基本原則,這為中國共產黨開辟社會主義實踐新道路創設了重要條件。鄧小平強調,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應當是《決議》最核心的一條。“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如果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評價不恰當,“老工人通不過,土改時候的貧下中農通不過,同他們相聯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過”,這是符合實際的,也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叩問。在剝削制度被推翻以前,黨領導人民必須通過激烈的階級對抗和沖突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轉入和平發展時期以后,“革命”的內容和方法發生轉變,黨領導人民必須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革命和創新,意涵更深刻、使命更艱巨。
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關鍵在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一脈相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奠基,不僅表現在經濟基礎方面,而且體現為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上層建筑方面。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雖然當時沒有全面落實,但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基于此,《決議》從十個方面概括了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結合具體實際逐步確立的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實質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經驗:
其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奠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創的核心力量和根本保證。黨的領導不會沒有一點錯誤,但黨和人民的親密團結必定能夠糾正這種錯誤;削弱、擺脫和破壞黨的領導,只會招致更大的錯誤和嚴重的災難;必須認真堅持和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從自身建設的歷史中保持趕考清醒,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
其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科學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社會主義制度由比較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必然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判斷社會主義是否處于初級階段,應同經濟發展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聯系在一起;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因素,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其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實質是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要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進而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要辯證理解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充分認識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要深刻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那些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人的活動,根源在于其目的偏離了群眾的根本利益方向。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