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開幕。出席大會的有黨派代表、區域代表、人民解放軍代表、團體代表共45個單位及特別邀請人士,共有正式代表、候補代表及特邀代表662人。這是一次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并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團體代表參加的,協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事宜的會議。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天,年逾古稀的華僑陳嘉庚向著天安門城樓拾級而上,與他同行的還有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等知名民主人士。陳嘉庚曾為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49年1月20日,毛澤東主席給陳嘉庚發去電報,邀請他回國參加即將召開的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陳嘉庚被共產黨人的真誠打動,決定以海外華僑代表的身份參加籌備會,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貢獻力量。
新中國成立至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政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體現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勢和重要特點。
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最主要的政治內容和組織形式,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
“人民政協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既秉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征,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和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
1948年4月30日,黨中央發布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提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份誠摯的“口號”一經發出,就得到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
1949年9月,在慶祝政協籌備工作勝利結束的晚宴上,毛澤東對同席而坐的黨內外人士說:“我們這一桌什么人都有了,有無產階級李立三,有無黨派民主人士、文學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許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陳叔通,還有婦女界廖夫人和華僑……這就是統一戰線。”這一生動的歷史鏡頭,見證了人民政協進入國家制度體系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常設機構的初衷。
1954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為新中國誕生做了全面準備。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人民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不斷提高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2013年10月22日,雙周協商座談會召開。圍繞當時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中國資深經濟學家厲以寧,與李毅中、陳錫文、劉遵義等委員分別就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調整產業架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充分發表意見。始于1950年的全國政協“雙周會”,至1966年舉行114次。十二屆全國政協繼承“雙周會”經驗,創新建立“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此后每年約20次的雙周協商座談會,聚焦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推動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成為人民政協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
2019年11月7日閉幕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彰了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100件有影響力的重要提案。《對國家基礎教育投入不足問題的提案》《關于免征農業稅的提案》《關于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的提案》《關于積極應對區域灰霾污染的有關工作的提案》……這些受表彰的百件提案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從建立新中國到反映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從推動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到廣泛關注民生,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人民政協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既植根中國土壤、彰顯中國智慧,又積極借鑒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8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各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要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升履職水平,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其組織構成具有鮮明特色。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黨外代表人士在各級政協中占有較大比例,換屆時委員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各級政協領導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2013年以來,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提交提案近3000件;提交大會發言525篇,其中口頭發言81次;報送社情民意信息3萬余篇。這為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促進政黨關系和諧、服務新時代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新一屆政協委員們同上“第一堂大課”引人關注:全國政協系統集中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學習研討活動,著力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實現了全國和地方各級政協委員參與全覆蓋。與此同時,政協常委會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主題,召開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專門研究自身建設的會議。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存在著不同的階層和社會群體,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存在著具體利益的差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
3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閉幕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許又聲表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來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白皮書也強調,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合作、參與、協商為基本精神,以團結、民主、和諧為本質屬性,具有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社會整合、民主監督和維護穩定的重要功能,能夠實現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奮斗目標的一致性、決策施策的科學性、國家治理的有效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創立了一種新的‘政黨—社會關系,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云志表示。
資料來源: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