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翻譯 左琳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89年1月,應當時中國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宋健邀請,成為為中國研究機構提供咨詢的美國投資銀行家中的一員,那時中國正處于改革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起步階段。
我一來就“上癮”了。中國人對世界充滿新鮮感,積極又熱情;他們渴望學習,渴望改善生活。“企業家精神”在中國是一個新的流行詞,我當時就知道,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和經濟,對美國和世界都將有著重大意義。但那時我還不知道,中國對我個人有多重要。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用了30多年時間來觀察中國,并且同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道參與了歷史進程中的最大轉變。
中國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或許是世界所有國家中可持續發展的最成功案例。縱觀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人身自由比其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高。此外,中國的龐大人口終于擺脫了大范圍饑荒、瘟疫以及其他社會災難。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為中國帶來了發展奇跡?我認為有10個要素:
一是為改善家庭生活和國家命運而長期奮斗的人民;二是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將經濟社會發展置于優先地位;三是中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提高政治穩定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四是中國采取分級管理——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市、縣、鄉)及村民自治組織;五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優先教育、培訓、選拔、考核和監督關鍵人員,并培養其高度的行政管理專業精神;六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征求并重視專家——無論是否是中共黨員——的意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加就是例證;七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征求并重視人民的意見;八是制定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持續監督調整的短期政策,這些政策需要長期承諾并得以保障;九是在實施和推廣前進行試驗和測試的思維方式;十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可以通過反腐機構來制衡。
2020年1月28日,寧夏援助湖北醫療隊成員們在出征儀式上。
盡管社會經濟的進步從不是一成不變的直線、總會有挫折,但中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反映出了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特征的政策具有長期一致性。因為黨的領導是始終如一的,這被寫進了憲法,這一制度與西方模式有很大不同。
當然,所有的政治制度都需加以權衡,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好處是,那些需要長期承諾的項目可以被保障,黨的領導可以承諾需要多年甚至幾十年來執行的政策,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從2013年提出到2020年徹底消除極端貧困,這已經超出其他國家的一個選舉周期。其他需要這種長期連續性的大規模項目包括鄉村振興、南水北調工程、醫療體制改革,等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反復使用的一個設計就是“試驗實例”——比如像深圳和廈門一樣的最初設立的經濟特區。這些區域是試驗性的,允許外國資本和技能進入,存在工資差異和其他優惠。但中國沒有說:“哦,這想法很好——讓我們開放整個國家吧。”不,那會很危險。直到1984年左右,中國的領導層才同意實施并大幅推進經濟特區的這一改革開放政策。遵循成型化、監管化、調整化的原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現。
近年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從上海試點起步,經過3年的試驗,包括整個海南省在內的幾十個自貿區表明了這一原則——重要的是長期的政策承諾,以及根據現實反饋做出細微或大幅調整的承諾。
2020年2月初,在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實行封閉管理后不久,我在中國和國際媒體上公開表達了對中國控制疫情升級的信心。這個信心不是因為我有預言天賦,而是建立在我多年來一直關注的、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取得的成功上。
我看到了中國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的承諾、中國共產黨的動員。它們共同的根源,是今年成立100周年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和組織力。
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不僅僅是下達指示和發表聲明,還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組織結構來實施運作。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為其他官員樹立了必須效仿的榜樣。他基本每去一處都強調扶貧,并鼓勵黨政官員定期走訪貧困地區,與貧困群眾直接互動。習近平總書記還曾發表過非同凡響的言論:“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知道沒有哪個國家領導人還作出此種斷言。無獨有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醫院、看望慰問一線干部職工時,全國都得到了這一信息。
第三,中國共產黨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動員能力。在控制疫情方面,中國共產黨就展現了世界衛生史上前所未有的動員能力:封鎖了武漢和周邊城市——涉及6000萬或更多的人口;采取網格化管理體系加以管控,挨家挨戶測量體溫;在農歷新年假期后,延遲數億旅客返崗復工;動員大型公司、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提供支持和保障服務;指派強省與湖北重災區城市結成幫扶“姊妹”關系,這是東西部省市在扶貧時長期采用的策略。
同樣,自2012年以來,中國精準扶貧的成功,使將近一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包括讓數百萬貧困農民從偏遠山村全部搬遷到新建的城郊住宅。在其他任何國家,這樣的大型工程都不可能像在中國這樣有效果。這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適用于這樣的大型項目。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扶貧和控制疫情,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結構和組織能力。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并且對中國愈發敏感,這一點變得尤為重要。
2020年4月,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擔任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的一名共產黨員駐扎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那些意識到中國在疫情控制和扶貧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的人,也必須意識到這與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以及一個強有力的、服從命令的、黨領導的政府之間的因果關系。雖然實現國家目標確實是黨的領導的優勢,但這并不是評價政治制度的唯一標準,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不斷完善體制。
中國共產黨仍在不斷創新發展,但未來,中國共產黨也將面臨兩方面的挑戰。
一是影響當代中國的具體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在控制污染的同時發展經濟;通過鄉村振興計劃實現城鄉生活水平的再平衡;面對美國的制約、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人口問題,以及發展本土技術,諸如此類的問題。
二是與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黨有關的具體問題,特別是當時代變化和新問題出現的時候。包括如何讓公民更多參與到政府治理和監督中?執政黨與法治是什么關系?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平衡社會穩定的需要與獲取信息的重要性之間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進程中的工作”,并將永遠是,這就是它的力量。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就必須明白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政治領導是中國保持發展的最佳選擇。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適應性,突出新政策的試驗性。但是,作為長期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有更高義務提高生活水平和個人福祉,包括改革、法治、政府透明度、公眾參與治理以及增進民主和人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只有不斷適應、著眼于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才能建設出一個真正繁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包含了有效的反饋機制,這反過來有助于推動創新和進步,實時監控的結果影響著變化。中國政府利用科學民調來了解人們的想法。因此,即使沒有西方模式上的選舉,也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大量反饋。例如,當官員被提名到新職位時,通常會有一段時間聽取同事、下屬和上級的反饋。在制定新政策時,科學民調會評估那些會受到影響的人的意見和態度。
此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每5年會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政府每年也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報告,這些都包含了相關官員、專家和民眾的大量意見、建議。這些工作報告并不僅僅是高層領導為了形式和儀式來編寫的,而是由許多小組起草的,并向許多官員和專家征求反饋意見。這些文件在起草期的6至8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內,被反復修改。
這些工作報告在中國制度中極為重要。對政府來說,他們可以評估過去一年的成就,制定下一年的計劃;對執政黨來說,它們標志著過去5年和未來5年的發展道路。因此,它們歷時多月,有著專家、官員和各種實地調查、民意調查這些復雜而廣泛的反饋。
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過程,是了解中國制度運行情況的好辦法。如果簡單地說中國是一個“長期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聽起來十分僵硬冷漠。事實上,起草工作報告反映了一個不同的情況。當你看到這個政黨是如何運作的,包括監督、投票、反饋,你就會開始看到這個政黨是如何根據現實情況實行改革的。
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我的答案是坦誠、直截了當、深入溝通。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他還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20多年來,我個人也正是這樣做的。盡管近年來美國的態度朝著一個方向改變,中國的態度朝著另一相反的方向改變,但我一點兒也沒變,始終保持一致。我講的是關于中國的真實故事,包括問題和挑戰、解讀政治政策,我在交流中常常強調中國高層領導人的思維方式——這在西方常常被刻板化或被扭曲。從2012年初開始,我就把重點放在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政策及思維方式上——用我于2005年和2006年在浙江與他的談話來展示他的思想和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2018年12月18日,在中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收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給我的中國改革友誼獎章,表彰包括我在內的10名外籍人士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貢獻。這的確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但正如我當時所說,我獲得獎章并不是反映我個人的成就,而是對我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真實故事——中國的復雜性、活力、豐富性、成就和挑戰的極其重要性的認可。
作者為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