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芳
【摘要】在當下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忽視兒童的習作需求,模式化的教學讓兒童習作缺失樂趣。本人以執教的一節習作教學指導課為例,與薛法根導師的習作點撥做比較。薛法根導師選取故事、漫畫、素描等,點燃學生習作的熱情。在對比中反思收獲:習作教學,應該以兒童的方式遇見精彩。進而得到啟發:兒童習作,固守兒童的視角,是兒童的“任性表達”;兒童習作教學,順應童心,是兒童喜歡方式的多次遇見。
【關鍵詞】習作;兒童;順應童心;任性表達
有這樣一幅漫畫:早晨,一群擁有“尖腦袋”“方腦袋”“葫蘆腦袋”的孩子快快樂樂、三三兩兩地蹦入學校,放學出來時,清一色的全是“圓腦袋”,他們的隊伍整齊,腦袋耷拉,有氣無力。這樣的漫畫令人感慨:成人用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式禁錮了孩子,施行認為適合兒童的教育教學,卻塑造出一批批沒有活力的復制品,教育之殤!
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不禁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更聯想到近階段自己執教的一節作文指導課,似乎自己的習作教學也走在了這樣的一條路上:做足準備,寫滿一黑板的提綱,兒童卻問:“老師,我能寫我自己想寫的內容嗎?”羅列技巧,灌滿了一籮筐的方法,兒童卻說:“老師,我能不按你的方法寫嗎?”明明苦苦尋找的是適合兒童的習作教學,卻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了模式化的習作,使很大一部分兒童喪失了“任性表達”的熱情,實在是背道而馳!
很幸運,在某次全市的語文培訓研討活動中,本人執教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猜猜他是誰》習作指導一課,得到全國特級教師薛法根導師的點撥。此課教學設計側重于人物外貌寫作方法的指導,針對學生畫像“千人一面”的問題展開,指導孩子學會抓住人物外貌的特點進行描寫,從而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在教學研討過程中,薛法根導師的指導發人深省:三年級兒童習作,要用兒童喜歡的方法進行,可以是故事、漫畫、素描……他的話讓我找到了兒童習作教學的方向:順應童心,讓兒童在自己喜歡的方式里“任性表達”。
一、“任性表達”:遇見喜歡的故事
課堂回放
師: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同學們講個故事,好不好?
生:好。
師:古代有一個縣官,他下令貼出了一張告示,要抓一個小偷。告示上是這樣寫的:個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臉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寬不窄。
師:根據這張告示上的描述,能抓到小偷嗎?為什么?
生:抓不到,因為他的告示寫得不明白。
生:不大不小、不高不矮等,反而讓人糊涂了,小偷眼睛到底有多大?個子有多高呢?
師:嗯,不抓住特點,小偷最后沒被抓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寫好人物外貌特點。
生情趣不高。
導師點撥
以講故事這個形式導入課堂運用得不錯,可是效果并不佳,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為這是一個結局不成功的故事,勾不起學生足夠的興趣;二是因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缺少真實的說服力。
以下是薛法根導師示范的故事引入法。
師:同學們,老師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有一次坐火車,其間有一個小偷夾在他們中間并潛逃,乘務員想讓大家給警察描述小偷的外貌,以便抓獲小偷,但這節車廂的其他人都無法描繪清楚,最后是賈志敏老師給警察描繪了小偷的外貌特點,乘務員們依著賈老師的描繪,順利地抓住了小偷。
師:同學們,你們看,抓住人物外貌特點畫像,能幫我們抓小偷,我們今天也好好學這一招,好不好?
生眼睛發亮,興趣盎然。
思考收獲
薛法根導師所舉的賈志敏老師抓小偷的故事,是身邊的真人真事,是積極的心理暗示,洞悉了兒童習作的真實需求,一下子勾起了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習作學習中來。
三年級的習作課堂,兒童是主體,必須從兒童角度出發,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激發兒童習作的熱情。對于兒童而言,喜歡聽故事是他們的天性,故事固然能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但怎樣的故事能帶領兒童更主動地進入教學的“場”?教師選擇故事的時候,如果能再深入細致地想一想,讓兒童遇見更喜歡的故事,教學效果就會更棒。
習作教學,順應童心,讓兒童遇見喜歡的故事,就能收獲兒童的“任性表達”。
二、“任性表達”:遇見漫畫
課堂回放
投影顯示學生“千人一面”的習作語句。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大家都寫了大眼睛炯炯有神,圓圓的臉,彎彎的眉毛。
師:哈哈,我們班出現了克隆人,同學們描寫的人都是一樣的,這可怎么辦呢?
生: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寫。
師:是呀,我們給人物畫像的時候要學會“選擇”。現在請你找找看,你身邊的同學外貌上有什么特點呢。
生還是無從下手。
導師點撥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可行。但是課堂情趣丟了,老師教給學生“選擇”這個方法,學生真的會選擇了嗎?實際上學生依然不知道該寫什么特點,因為教師沒有真正教給學生找特點的方法,同時也沒有教給學生突出外貌特點畫像的好方法。
以下是薛法根導師示范的漫畫切入法。
投影出示漫畫人物(突出成龍的大鼻子、岳云鵬的小眼睛等)。
師:同學們,猜猜他們都是誰?
師:為什么你一下子就能猜準呢?哦,原來漫畫大師抓住了人物外貌最有特色的部位,并且還把這些部位夸張放大了,所以你一下子能猜對。
師:那么,我們習作中畫人物外貌特點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現在請你找找身邊好朋友的外貌特點,也來夸張化地說一說。
生興致勃勃,迫不及待。
思考收獲
薛法根導師找人物外貌特點畫像,選用“漫畫”的教學策略,讓兒童自我發現表達的密碼,給兒童提供“支架”,有趣有效地將人物畫像抓特點這一教學點無痕地授予兒童。藝術是相通的,兒童欣賞漫畫的同時,在發現中體味樂趣,在模仿中學習表達,一下子找到了習作的抓手。
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是有效的教學策略?兒童樂于接受、善于接受的教學策略一定是有效的。教,要從兒童的需求出發;教,是為了兒童更好地發展。有智慧的老師總能兼顧教學的理趣與情趣,找到最適合兒童的方法,追求教學策略的最佳化。
習作教學,順應童心,讓兒童遇見喜歡的漫畫,就能收獲兒童的“任性表達”。
三、“任性表達”:遇見素描
課堂回放
投影出示學生描寫眼睛的語句。
師:同學們,你們找到了人物外貌的特點,有了很真實的表達,怎樣讓特點寫得更傳神呢?就說“眼睛”,我想寫眼睛很大,怎么寫具體呢?
生:可以用比喻。
生:可以用夸張等修辭。
生:可以跟別人對比。
師:這些方法特別好,老師也教你們一招,可以將人物外貌特點“放大”來寫。就像寫眼睛,不要只寫眼睛的形狀,還可以寫目光、眼神等。
生有點茫然。
導師點撥
教師想教給學生把特點描寫具體的好辦法,在學生自由探討的基礎上給予的寫作方法是“放大”,教學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忽略了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兒童,“放大”一詞,對于兒童來說過于抽象,無法理解消化。面對三年級的兒童,教師的語言選擇應該是深奧難懂的,還是直白形象的?
以下是薛法根導師示范的素描對比法。
投影出示多張素描畫(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些素描畫的都是眼睛,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這些眼睛有的大有的小。
生:有的是歡樂的眼睛,有的是哭泣的眼睛,有的是憤怒的眼睛……
師:是呀,我們在描寫眼睛的時候,可以用上各種修辭,可以寫眼睛的形狀,還可以寫目光、眼神等。
生茅塞頓開,暢所欲言。
思考收獲
薛法根導師教兒童描寫外貌特點,建議采用“素描”的方法,讓兒童觀察素描,發現眼睛的不同,找到描寫外貌特點的延伸處。如此一來,愉悅的學習氛圍、生動的學習材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兒童在形象的“素描”鑒賞中輕松習得習作的技巧。
教學的理想境界是“深入淺出”,面對三年級兒童的習作教學,教師必須充分觀照兒童的認知特點及心理發展,立足于兒童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儲備,將教學內容以通俗易懂、清楚明白的方式輸出,這需要教師的智慧。
習作教學,順應童心,讓兒童遇見喜歡的素描,就能收獲兒童的“任性表達”。
四、結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在薛法根導師的習作教學指導建議中,讓兒童遇見故事,遇見漫畫,遇見素描……他的習作指導,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給了孩子喜歡的生活話題,給了兒童渴求的無痕設計,薛法根導師身上散發出的兒童魅力足以讓孩子傾倒。這也足以令我們對當下的習作指導進行反省:“作文該教什么?”“作文該怎么教”站在學生的視角看作文,孩子畢竟是孩子,當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們自己心中的認識發生沖突的時候,你是否會意識到,這是孩子的作文?
“習作教學,應該采用兒童最喜歡的方式進行。”這是薛法根導師的教誨。好的習作教學一定是以兒童喜歡的方式進行,故事、漫畫、素描,這些都是兒童喜歡的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多順應童心,多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讓兒童真正站在課堂中央,就一定能遇見兒童習作的“任性表達”。
【參考文獻】
[1]張萬化.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吳勇.兒童寫作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