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摘要】以兒童為主體的課程活動以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為關鍵目標,在室內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無論是活動區環境的創設又或者是活動區活動的有效建設,材料以及幼兒主動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以多元化材料的投入為載體,以幼兒的自主性培養為目標,在室內區域活動開展中重視深度學習理論,讓幼兒成長在室內。
【關鍵詞】幼兒園;材料投放;區域環境
一、引題—生活現象中的再發現
現象1:投放高結構材料,玩法不可變
我們經常看到一線教師們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制作操作材料上,例如在“找影子”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與感知動物外形特征等。這些材料看起來精致、美觀,而且也滲透了一定的教育目標,但是我們觀察幼兒的游戲之后就會發現,孩子們根本不喜歡這些操作材料,因為這些材料被固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務,任務完成之后不能換個玩法,只能重復操作,枯燥無趣。
現象2:投放材料一味地追求形式新穎,忽略了材料的反復使用率
很多教師在開展一些公開活動時都會選擇一些實物作為材料投放在區域中,例如鮮榨果汁等,從衛生角度來說,顯然是不太合適。另外,從室內區域活動的常態化出發,這些一次性材料消耗大、成本高、反復使用率低。
現象3:設置材料移動柜,但效率不高
為了進一步豐富材料,便于幼兒自主選擇,班級里會配備一些材料移動柜,我們看到材料移動柜里的材料被分類擺放,琳瑯滿目,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但若仔細觀察孩子們選擇材料以及自主游戲的情況,我們發現這種材料投放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是由于活動區內還有其他材料,孩子們主動去材料移動柜里選擇材料的次數不多;二是如何利用材料移動柜中的材料做游戲,幼兒自主選擇使用材料的意識不強。久而久之,材料移動柜成了一個擺設。
二、分析—對區域活動現象的解讀
原因1:“任務式”地投放材料
教師在應對外來參觀、園方領導督查時,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臨時應急投放材料,將每個區域柜子上的材料擺放得豐富就行,但投放前缺乏系統的思考與規劃。
原因2:“拿來主義”地投放材料
體現在大家投什么我就投什么,或外出觀摩學習后效仿而投之。教師不深入了解游戲的內容與幼兒發展的狀況,只是認為材料投了、游戲開展了,就萬事大吉了,幼兒就得到發展了。幼兒游戲時處于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狀態,無法保障游戲得到很好地開展。
原因3:“重形式輕目的”地投放材料
教師在投放材料時都會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學習投放方式,盲目跟從。材料投放沒有目的性,一味追求材料豐富、形式新穎,卻未考慮幼兒是不是真的感興趣,材料是否真的能使幼兒得到發展。
原因4:“只投放不調整”的材料投放
材料投放后,孩子們玩了,看似有操作,但是幼兒玩了一次、兩次后,卻無法對材料產生濃厚興趣,這時教師卻仍未對其所投材料及時做出調整。教師只是認為材料投了,孩子們玩了,就萬事大吉了,卻未反思幼兒從中學到了什么。
三、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在游戲中提供支持
(一)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支持
材料的有效投入也是區域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通過材料的層次化投入讓幼兒的探究更加有秩序,同時材料的巧妙隱性指導是推動幼兒自主發展的關鍵目標。
1.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單一的材料投放形式是我們區域活動開展的阻礙。我們發現許多材料的投放,幼兒看似有操作實則無發展,因此我在材料投放的形式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改進,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比如在小班益智區中使用了子母貼操作板,亮點在于幼兒可自由用瓶蓋根據顏色、排列等方式拼貼造型,瓶蓋數量充足、取用方便,適用于不同發展層次的幼兒。生活區我投放了安全剪刀讓孩子們練習,在材料方面還投放了不同質感的紙張,供幼兒體驗使用剪刀剪裁時不同紙張帶來的不同感受。同時,添置了各種線條、圖形、有趣的場景,這樣幼兒在練習剪紙的材料時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和不斷遞進的操作,可以使幼兒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
2.材料的隱性指導
隱性指導是讓幼兒自己去領會,我們需要通過材料的有效投入,讓孩子們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心有所得,懂得有效地利用材料的價值,同時在活動中自主地挖掘知識點。
在科學區投放了垃圾分類站。選擇零食包裝桶作“垃圾桶”,并和幼兒一起討論生活中的垃圾分類并將其打印。考慮到小班幼兒的知識經驗比較有限,垃圾分類的經驗需要慢慢積累。剛開始,孩子們只是知道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代表的意思,我們在收集圖片的時候在每一張圖片后面加了一張與垃圾桶顏色相對應的彩紙。幼兒可能只是顏色配對,幼師可以用暗示性的方式,讓幼兒在分類過程中慢慢建立起垃圾分類的意識。
教師與幼兒一同商量所投材料,使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對科學區域各種材料的內容和玩法進一步了解,充分調動了其主動性。
3.材料投放后的觀察與調整
材料投放后我們要對孩子的使用情況進行認真地觀察與跟進指導,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活動材料不感興趣或者幼兒較難操作材料,影響其學習效率時,我們就要及時地對材料進行調整。例如,在科學區“豆豆成長記”中,讓幼兒觀察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的豆豆有什么樣的變化并進行比較和記錄。豆豆生長實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驗結果是需要慢慢積累的。孩子們每天早上進入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小豆豆們的變化,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記一記的方式記錄下來。在記錄實驗結果時,起初我只是簡單地讓孩子們比較豆豆每天的生長狀況。但是科學實驗講究的是準確性,純粹用觀察的方式進行對比顯然是不夠嚴謹的,所以我又在每一個塑料袋上貼上刻度,讓幼兒觀察完后在刻度旁做一個小標記。觀察周期為一周,最后我們發現第二種記錄方式更為準確些。孩子們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慢慢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區域活動中環境的支持
在區域活動中,環境的有效支持能夠對活動開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環境的巧妙創設,可以讓我們的區域活動開展得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能夠吸引幼兒的興趣。
1.區域活動材料的收納與整理
在室內區域活動中,隨著材料投放的增多,材料的收納管理也給幼兒的活動開展增添了許多難度。于是,在材料整理方面,我大膽嘗試將原先的材料進行標識,從簡筆畫的形式換成了運用孩子們所學過的知識標識,將數學、科學融入生活。那么,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主要以顏色配對、圖形配對、點與物體數量的對應、動物與皮毛對應等等進行標識,孩子們再也不會因為標識抽象而造成材料送不“回家”,或教師在不斷更換投放的材料時,出現標識與材料不一致的現象,而導致了材料標識喪失意義。利用所學知識作為材料標識,幼兒的知識既得到了鞏固,教師也不再需要隨著新投材料的變化而更換標識,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
2.營造室內區域環境氛圍,讓幼兒喜歡游戲
環境總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孩子們,有效的環境創設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們帶入到活動中來,讓他們具有更積極的情感、更高的興趣參與到活動中來。因此,我們在活動中要善于創設有效的環境,以提高幼兒的活動興趣,從而促進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在班級閱讀區里,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小班幼兒的知識經驗有限,大多需要在成人的陪同下閱讀,為了讓幼兒喜歡上閱讀,鼓勵幼兒自帶繪本、自制圖書,先從孩子們熟悉、感興趣的書籍入手,讓幼兒在溫馨的環境里慢慢喜歡上閱讀;自制成長冊,孩子們對書中的環境、人物都比較熟悉,在這樣的閱讀條件下,幼兒喜歡看、愿意說,從而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支持幼兒游戲,充分利用區域環境墻面
考慮到投放的材料多數以開放性材料為主,玩法受幼兒控制,當幼兒欠缺一定的自主游戲能力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活動區墻飾,對材料的玩法給予一定的提示與引導。教師可以將預設的玩法通過圖示的方式供幼兒自主模仿、學習和創造。
如在區域墻面上貼有流程圖,幼兒在操作時供幼兒自主模仿學習。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張貼的流程圖僅僅具有一種提示功能,僅供幼兒參考,并不是指幼兒進入該活動區時只能玩流程圖上所展示的材料。另外,張貼的墻飾應根據材料柜子上的材料投放而經常更換,體現其靈活性。
四、結語
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有效的課程活動建設離不開材料的有效投入以及環境的巧妙創建,尤其是在有的室內區域活動中,有效的材料投入結合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能夠令我們的區域活動更加井然有序,同時令幼兒們參與到活動中的興趣得到明顯的提高,通過這些內容的融合,我們也是收獲頗多的。區域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材料投放、環境創設,為更好地推進課程建設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幼兒更好地參與了活動,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不同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與鍛煉了孩子的自主性,促進孩子的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琳.大班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與教師指導探究[J].學周刊,2016,24(2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