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現在,金融科技2.0正與數字化轉型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甚至直接就成為數字化轉型浪潮中的一個支流。那么,什么是數字化轉型呢?
根據百度百科,數字化轉型的定義是: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Digitization)、數字化升級(Digitalization)基礎上,進一步觸及公司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根本目的是開發數字化技術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數字化商業模式。
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數字化轉換,英文digitization;另一個是數字化升級,英文digitalization。維基百科對 digitization 的定義是:通過生成一系列數據數字來描述對象、圖像、聲音、文檔或信號(通常是模擬信號),數字化digitizing 僅僅意味著將模擬格式轉換成數字格式。
銀行歷史上的4次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在金融行業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事實上,金融行業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科技推動的某種特定形式的數字化轉型。
自1950年開始,金融行業至少經歷了4次重大的“數字化轉型”。第一次是誕生于1950年的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現,大大促進了銀行間清算和結算系統的發展,改變了全世界的支付習慣。而1960年代出現的ATM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銀行業的形態,自助銀行成為銀行網點的一個重要補充,大大延展了銀行業務的地理覆蓋范圍和服務時間,為消費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995年出現的網絡銀行,則進一步顛覆了銀行業,從此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銀行的各種產品與服務。而手機銀行的出現,則意味著我們任何人只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把多家銀行揣進自己的褲兜,我們走到哪里,銀行服務就可以跟到哪里。
這4次重大的業務轉型,本質上都是數字化轉型——信用卡催生了橫跨全球的自動化清算結算系統;ATM機分流了低價值的現金存取業務,使銀行網點能將優質資源集中到理財業務和中間業務,為后期的銀行平臺化奠定了基礎;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則使金融機構有機會打造開放銀行,進一步將金融服務融入各種商業與生活場景之中。
如果銀行沒有這些數字化轉型,那么銀行很可能早就應驗了比爾·蓋茨所說的那句話——“金融是必要的,但銀行未必”,而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以終為始推動數字化轉型
自從Gartner在十幾年前第一次提出數字化轉型這個概念,追逐者眾。但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只知道為了所謂的數字化而數字化,也因此讓我們看到了眾多數字化轉型失敗的案例。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一件事物的產生,背后必然有其內在的邏輯,也即其合理性。所謂合理性,并非指正確性,而是指合乎規律。既然數字化轉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那么這背后一定有某種原因促使這一現象不斷出現、不斷發展。對這一原因的揭示,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那么,數字化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關于這一問題,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看法。有咨詢公司認為,數字化轉型就是通過數字化應用提升運營效率,包括領導力轉型、運營模式轉型、工作資源轉型、全方位體驗轉型、信息與數據轉型。而一些科技公司則認為,數字化轉型就是IT架構統一、業務中臺互聯網化和數據在線智能化。
這些看法固然不錯,但仍然只是對數字化轉型這一現象的不同描述,并沒有揭示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即數字化轉型背后的根本動力和原因是什么。
事實上,正所謂“大道至簡”,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新技術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創造更好的客戶體驗,以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數字化轉型”其實是企業利用新技術吸引并保留客戶、保持并強化競爭力的需要。
在一切現象背后,其實就是我們的消費者——他們期待與時俱進的產品和服務方式,他們期待更獨特創新的消費體驗。數字化轉型只是企業用來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需求的手段和道具之一。不研究客戶需求、不關心客戶體驗的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的行為。
本輪數字化轉型的特點
雖然數字化轉型并非新鮮事物,但本輪數字化轉型依然表現出與前幾輪相當不同的幾個特點。如果一定要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予以概括的話,那么這一輪數字化轉型的特點可以用“萬物上線、數據互聯、智能決策”這3個詞語、12個字進行概括。
萬物上線
首先是萬物上線。前幾十年的“數字化轉型”更多地表現為“信息化”——即局部業務的計算機化。例如銀行在過去大量開發各種業務系統,而這些系統一是彼此孤立,或者聯接有限;其次是主要用于內部的運營與管理,而與消費者本身并不產生太多關聯。但隨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幾乎所有的業務操作,無論是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客戶,都可以遷移到線上完成。一旦所有的動作都遷移到線上,就意味著這些動作被轉換成了“數字痕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digitization)。數字留痕使企業第一次有可能對每個客戶的每個動作進行分析。
正是在這種好處的驅動下,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希望進入消費者的生活內部,他們通過手機銀行、微信、APP、小程序等降低客戶觸達銀行服務的壁壘,和生態合作伙伴積極合作,將自己的服務無縫融入在消費者的各種生活場景中,從吃飯到購物、從旅游到教育……這就是萬物上線的過程。
數據互聯
萬物上線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隨著數據量的快速積累,下一個挑戰就是怎樣才能把這些數據關聯起來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以充分發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因此,在萬物上線的基礎上產生了本輪數字化轉型的第二個階段,也即第二個特點——數據互聯。
數據只有互相聯接才能產生價值,DMP、CDP、數據池、數據湖等成為眾多銀行重點建設的項目。圍繞著數據,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從數據采集到數據治理,再到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從硬件到軟件。
智能決策
數據互聯又帶來了新挑戰。一是數據量過大,超出了人腦能分析的范圍,二是隨著萬物上線,企業越來越需要即時、甚至是實時對外部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作出反應,以前那種基于人工離線分析的決策方式和響應方式越來越走不通了。這些挑戰催生了本輪數字化轉型的第三個階段和第三個特點——智能決策。當人腦不夠用時,人類只能適當放權,把部分一線決策交給速度更快的機器。這就是基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決策,決策引擎、AI 運營等技術由此而逐漸發展起來。
萬物上線、數據互聯、智能決策,其中最最核心的是“數據”(data)。如果說銀行前幾輪的數字化轉型是圍繞著“字節”(byte)發生的話,那么本輪數字化轉型的基石便是“數據”。
字節是曾經的生產力,數據是如今的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生產力發生變化,這也意味著生產關系將發生變化。
(張弘,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金融科技專委會專家、西交利物浦大學校外導師,曾任國際知名研究咨詢公司中國區金融事業部負責人、淡馬錫富登金融控股高級總監;研究咨詢從業經驗近20年,研究領域包括體驗管理、品牌管理、市場進入戰略、數字化轉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