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國偉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四好農村路”,指出“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與優化村鎮布局、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適應,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好農村路”被提升到國家高度層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廣大農民百姓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一環。漳浦農村公路養護里程共156.3公里,包括8條縣、鄉道及專用道路日常養護代養工作,由7個公路站負責養護坂舊線、石佛線、榜長線、深六線、海官線、漳東線、港佛線、赤佛線。這些路連接著鄉村的互通和發展,聯系著地方經濟和交流,更是鄉村發展起航的大動脈。沒有“四好農村路”,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建好、管好“四好農村路”,鄉村里的人走得出去,可以學習外界先進的經驗和好做法并引進鄉村,同時把鄉村的農產品推銷出去,促進鄉村發展。外面的人也走得進來,帶動鄉村旅游和貿易,讓農村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致富,實現和外界的互通有無,實現雙贏,打通農村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意義重大。
為讓這些“四好農村路”始終保持暢通、安全、舒適、美麗,漳浦積極推動轄區內公路的養護工作。由于農村環境的特殊,農村公路經常會出現丟棄的雜物,在橋涵洞堆積廢棄物。養護人員總要每天巡查清理,并對村民做好耐心的勸解工作,同村委會聯系,共同做好維護路面、橋洞整潔的工作,防止橋涵洞因為堆積的雜物或樹枝阻塞排水導致水位上升,尤其在暴雨天,隨著水量增大,水和雜物會對橋洞、橋墩造成嚴重沖刷,容易發生橋構件安全隱患,也會讓水漫溢到路面上,影響行車安全和路面美觀。
養護農村公路工作繁雜多樣,需要更多的用心和耐心,需要公路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勞動。一些單位和個人常在沒有審批的情況下,隨意對道路進行施工,破壞路產而不自知。養護人員總要及時對路況進行檢查,聯合相關執法大隊對路面進行封閉管控,監督事后恢復情況,做好路產保護工作,及時恢復公路設施。
如果說預防性養護是防微杜漸的工作,那么日常性養護則更加繁重,需要立竿見影。漳浦深六線路面常發生滴灑漏現象,貨車運載超載沙子,導致路面滿是黏土、細沙,這種清理只是司空見慣的常態化工作。有時,意外的突發情況,才真正體現出養護農村公路的不易。
2020年5月7日,由于強對流天氣影響,漳浦在傍晚刮起狂風,下起暴雨,佛曇公路站站長第一時間急忙冒雨上路巡查,發現省道201線佛曇段沿線多處路樹傾倒,有些樹干折斷占據兩個車道,掉落的枝葉散落一地,嚴重影響夜間過往車輛的通行安全。養護工人攜帶清障工具奔赴受阻地點后,立即進行安全布控、合理分工清除倒伏樹木,疏導交通。晚上十點多,在雨夜奮戰兩個多小時的養護人員清理完第八處倒伏樹木后,又巡查了一遍管養路段才回到班站。天一亮,他們又對轄區范圍進行養護巡查作業,發現了新的倒伏樹木,立刻投入到新一輪的清理工作中。
正是這樣一件件不為人知的小事,才保證農村道路出行的安全,也體現養護工人甘于奉獻的精神,他們始終在幕后辛勤工作,默默無聞。不論是寒來暑往,還是暴雨烈日,他們每天都在路上,是守護公路的“天使”。他們經常沒有節假日,每天都有人在崗位堅守。他們笑稱自己也是農民,天天在外勞作,風吹日曬,家常便飯。尤其在臺風天,更面臨著更加復雜艱辛的環境。
2010年的臺風“鲇魚”來襲,佛綏線湖西嶺路段因為暴雨沖刷,一股泥石流將占地30多立方米的土方沖到路面上,造成公路阻塞。湖西公路站站長蔡志明正好在縣城的醫院接受腰椎盤突出的治療,那段時間,病痛曾讓他一度下不了床。然而,接到防抗13號臺風“鲇魚”的通知時,他顧不上正在做的針灸,要求醫生拔下針頭。在他的再三堅持下,醫生被迫中斷治療,他第一時間帶領職工冒著暴雨趕赴現場。到了現場,蔡志明二話沒說操起鐵鏟一頭就扎進土方的清理當中,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鉚足干勁抓起工具清理,雨水汗水混雜在一起,濕透了每個人的衣服。經過5個多小時的奮戰,被阻的公路終于恢復通行,見證了公路人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
路通了,路好了,農村發展的瓶頸得到解決,村民的好日子也就來了。在漳浦石榴鎮,有一條紅色旅游道路——“中共閩粵邊區特委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靖和浦)出口公路”,是交通部紅色旅游公路重點項目。起點位于國道324線與龍湖大道對接處,終點位于海拔700多米高的石榴鎮車本村,沿山舊線經石榴鎮鎮區、攀龍村、龍嶺村、山城村至石榴鎮車本村,直達中共閩粵邊區特委舊址,線路全長34.6公里,雙向兩車道,基本達到二級公路標準。通過這條“四好農村路”,走出一條由公路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實現村民脫貧、拉動紅色旅游發展的新路,助力鄉村振興,“四好農村路”正變成村民的“幸福路”。
車本村位于石榴鎮東北部山區,素有“閩南井岡山”之稱,是中共靖和浦中心縣委機關舊址所在地。它遠離縣城,坐落在南靖、平和、漳浦三縣交界重巒疊嶂的山旮旯中,海拔800米,是漳浦縣海拔最高的村莊。這里曾是閩南靖和浦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也是中共閩粵邊區特委、中共閩南地委,靖和浦縣委、靖和浦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陶鑄、鄧子恢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戰斗過,紅色資源豐富,發展紅色旅游最合適。但這里原來通往景點的道路狹窄,路況差,盤山蜿蜒,承載能力不足,當地人民生產生活存在諸多不便,更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感嘆旅途艱辛,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如今,這里成為許多黨員干部和群眾接受紅色教育的好地方,經常有游客來感受紅色文化。現在以“紅軍之家”為核心景點,配套建設紅軍遺址公園、紅軍廣場、紅軍井、紅軍烈士陵園等景點,融合獨特生態環境、古民居、三王公廟等風景,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閑、養生、攝影創作、繪畫寫生為一體的旅游景點已基本形成,重點發展農家樂和民宿。重走紅軍路、吃紅軍飯、住紅軍屋等紅色旅游和“森林探險家”生態旅游線路,給游客帶來全面的旅游觀感,暢享旅游樂趣。以前,村里小路崎嶇,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漿,游客不愿來。現在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環境優美,不少人趁著周末來村里賞景游玩,感受新農村的美好。現在漳浦還開通每日三班次的“漳浦——車本”旅游專線,交通更加便利。
越來越多的游客進村,一些村民足不出戶,就在家門口賣些山貨、土雞土鴨和土特產,頗受青睞,村民增加了收入。原本冷清的村莊變得熱鬧,一下子網聚人氣,成為周邊旅游的好地方。車本村的經濟收入從原來的傳統農業轉變成紅色旅游產業,用野生蜂蜜、野生茶、黃精、觀音墜、石榴填鴨等鄉村原生態美食、鄉村土特產伴手禮等特色產品,打造車本紅色品牌,提高村民經濟收入,帶動村里剩余勞動力120余人。村里的貧困戶借助這些紅色旅游,通過小額貼息貸款幫扶,種水果、養禽畜、賣特產,順利實現脫貧。
車本村主要以種植蜜柚、青棗等水果為主,以前水果成熟后,大車進不來,只能用拖拉機或板車拉到10多公里外的石榴鎮,交通不便、運輸麻煩、成本高。現在公路拓寬,水果用大車運輸更方便,省下不少運輸成本,這條公路的建成迅速帶動當地水果產業發展,激發村民種植水果的積極性。
車本村是漳浦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和發展不單是解決基本的交通問題,更是拉動鄉村發展和廣大農民奔小康的重要經濟動脈。維護好這條動脈,離不開廣大公路人默默辛苦地付出。有了這條維系外界的“四好農村路”,鄉村就有發展的光明前景和期盼,廣大農村百姓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