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閩南漳浦的交通路面,我是有幾分熟悉的,因工作出差,早年簡易鋪就的砂土路曾經走過,后來的水泥路也曾走過,路況真是一言難盡,夏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漿濺道,到處坑洼不平,白天尚且好說,夜晚因光線不明,車輛常常搖擺顛簸,險象環生,此時的人們,是多么盼望能有平坦的大道可以暢通無阻地通行啊……
這樣的夢想,曾經是許多人共同的心愿。
如今,會開車的朋友一定都有同感:漳浦的公路平坦如砥,一路綠意盎然,美不勝收,奔馳在這樣的路上,令人舒爽愜意。這一切緣自國家“要致富先修路”決策的貫徹施行,也緣自身穿橙色工作服的養護工人辛勤的養護,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那么出行,或許仍然不那么順暢!
蔡志明,是千千萬萬個養護工中優秀的一員。
蔡志明是土生土長的漳浦人,父親是當時漳浦公路局的養路工。蔡志明因少時家貧,十六七歲時便輟學當了泥水小工。20歲時補員上崗,捧上了當年令人羨慕的鐵飯碗。
有著32年養路經驗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珍惜工作機會,干一行愛一行。蔡志明牢記父親的教導,虛心向師傅們學習,吃苦耐勞,從不投機取巧,扎實肯干,精心探索管護技術,工友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直夸:這孩子實在,將來準有出息。
一晃,6年過去了。
1989年2月,因工作出色,護路質量高,他以優異的成績成長為古雷公路站站長,負責養護長28.5公里的砂土路面。這段公路因車輛超載現象嚴重,沙石流失等原因,路面破損嚴重,加上砂土路面堅硬,修補非常不易,需要很高的技術工藝。20世紀80年代末,因早年國家尚在困難中資金短缺,修路原輔材料緊張,怎么辦?他苦思冥想,決定帶領同志們上山開采石頭,搬運石料加以修補。而此時他早年從事泥水工的技術也在這關鍵時刻派上了用場。開采、搬運、鋪路,都是高強度掏力氣的活,一天勞作下來,工友們汗流浹背,疲憊不堪,一趴下就再也不想動彈一下……艱辛的勞動,一絲不茍的嚴格要求,他的班組維護的工程質量上乘,全縣聞名。
憑著高度負責的工作精神和管護水平的不斷提高,1992年2月,蔡志明奉調到縣道石椅公路站,離家更加遙遠,常常整月不著家。地處山區的石椅公路站,管護的道路彎彎曲曲,路面坡度大,長14公里,路面損毀更加嚴重,十分難以維修養護。每逢夏天,驕陽似火,路面有如烤箱,烤得人周身難受,汗水濕透全身,甚至流到無汗的感覺。冬天則寒風凜冽,虎口震裂了,手指僵硬了,臉頰凍得生疼……白天從事著高強度枯燥的勞作,晚上幾個工友在寂寂空山簡陋的宿舍里,沒有家人,沒有娛樂,只有疲累的身體,寂寞的環境,清苦的生活,很多人呆不住了,紛紛要求調離崗位。
蔡志明又何嘗沒有同感?但強烈的職業責任、一個共產黨員的擔當,使他咽下種種苦澀,和大家傾心交談:干一行愛一行,是男子漢就要挺直腰桿,敢打硬仗苦仗,不要讓人輕看!
蔡志明把獨生子交給年邁的母親,動員妻子來到公路站,負責燒水做飯等后勤工作,讓伙伴們下工歸來有口熱飯吃,還讓她在周邊開荒種菜,改善站里的生活,減少工友們的伙食費開支。站里同志慢慢安下心來,在長年艱苦的野外作業中,大家互相關心體諒,結下真誠深厚的情誼,親如一家。他們養護的路段在全縣公路養護考評中年年名列前茅,僅2003年到2009年,蔡志明所領導的石椅公路站連續七年被福建省公路局評為先進班組。工友們常年每個月在邊遠班站吃住出勤25天,從無一人缺勤,全站同志扭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以站為家,冒嚴寒斗酷暑,搶險救災,在急難險重的惡仗大仗面前不畏懼不退縮,令人感動不已……
而這優異成績的得來,其個中的辛苦、辛酸和艱難只有養護工自己才真正的清楚——
1999年10月,14號強臺風來襲,晚上9點多鐘,風力達12級以上,路旁果園里一棵棵荔枝樹、龍眼樹被大風吹倒在公路上,嚴重阻塞交通。接到搶險任務后,他們披上雨衣義無反顧地沖入漆黑的夜幕里。來到現場,望著仿佛長在公路上的“果園”時,他們傻眼了,愣怔片刻后,望著受阻的行人、車輛排成長龍,他們擼起袖子,不顧一切與暴風雨展開搏斗——拖移笨重的樹木、清理雜亂的枝丫、疏通積水、清除路障……
道路,迅速恢復通行。
當趕路的司機、行人紛紛感動地向他們表達敬意時,挺立在狂風暴雨中的他們,單薄疲憊的身軀仿佛一不留神就會被狂風吹走,臉上身上早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雨衣也早已失去作用,他們無力地揮揮手,向路人報以疲憊而舒心的微笑……
2010年10月,臺風“鲇魚”肆虐漳浦,蔡志明他們班站負責的公路多處出現山體滑坡,一股泥石流將30多立方的土方沖到路面,道路嚴重損毀,那時正逢蔡志明患腰椎間盤突出在縣醫院住院治療,聽著窗外呼嘯的風雨聲,他心急如焚,不顧醫生再三阻攔,強烈要求出院,帶領他的隊友趕到現場,冒著被山上不時落下的石塊砸傷的危險,揮動鐵揪,經過5個小時的搶險奮戰,艱難地清理出一條車道讓車輛順利通行。他還組織站里員工24小時加強巡邏,以防險情再度發生,而他因在風雨中帶病勞作,腰疼折磨得他舉步維艱,輾轉不眠。
多年來,因工作出色,蔡志明總是被調往最艱苦的地方攻克難關,最難忘的是調往縣道湖西站的那段日子。湖西路段可謂是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全長26.5公里的砂土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到處是“陷阱”,雨天則汪洋一片,路況極其惡劣,附近村民叫苦不迭。看著眼前破敗不堪的所謂“道路”,他咬咬牙與工友們一道上山挖掘、挑撿硝石,一擔擔運回,填補一個個碩大的窟窿,僅這一路段,平均每人要完成三立方的工作量,從日出到日落,長滿厚厚繭子的手磨破了,一個個壯實的漢子累得精疲力竭,身體像散了架般難受……艱苦的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一條寬敞平坦的大道展現在人們面前。貫通湖西畬族鄉三佛線砂土路從此不再坎坷不平,當地黨委、政府也給予極高的評價:這是一條不平凡的幸福路,造福沿途二十多個村莊數萬民眾。走在這樣前所未有的坦途上,鄉親們感激地說,“感覺比全縣現有的柏油路還好走。”面對群眾由衷的感激和贊揚,作為一名養護工,蔡志明心里甜滋滋的,所有的艱難困苦仿佛一掃而空。
勞動者是美麗的!
奉獻,是高尚的!
如今,蔡志明已光榮退休,多年高強度超負荷的勞作,造成他的腰椎間盤受損嚴重,手腕也出現雞蛋大小的囊腫,從20歲到如今,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這個平凡不起眼的崗位上,我奮斗一生,無怨無悔,我也有機會改行,但我深愛這一行,不當逃兵。”
采訪中,在他的履歷里,我看到這樣的記錄:2004年至2009年間,4次被福建省公路局評為“優秀養路工”。
2003年至2009年被漳州市公路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5年至2007年被福建省交通廳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9年被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部評為“勞動模范”。
2010年被國家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運輸行業文明職工標兵”。
2011年被授予首屆“漳浦先鋒人物”。
2013年被評為漳州市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榮登福建好人榜。
……
面對榮譽,蔡志明樸實而又真誠地說:當我拿到勞動模范獎章時,我掉下了眼淚,這是組織對我一生奮斗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工友們共同努力的結晶,獎章給了我,榮譽是大家的。
36年來,特殊的工種使他長年扎根山區野外作業,一個月最多只回一趟家,看一眼老人和孩子,就又得返回他摯愛的工作崗位。缺失了對孩子的撫育和照顧,有時會被兒子委屈地抱怨,“從小到大,我像沒爹媽的孩子”,每逢此時,蔡志明的內心總是痛苦不已、充滿內疚,從心底發出動情的慨嘆:“我這一生奮斗,長年在外,是對不起家人、孩子。”但是看到破損不堪、險象環生的路面,在他手下改變了恐怖的模樣、人們得以平安出行暢通無阻時,自豪與歡愉充盈他樸實憨厚的內心,他有種巨大滿足的幸福感。在他無私奉獻精神的教育影響下,他的兒子如今也加入了公路一線管護隊伍,一家三代薪火相傳,無私地將厚重的愛奉獻給沉默的大地,養護一方百姓前行的道路。那寬闊平坦的大道上,花木蔥蘢,灑滿幸福、平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