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助于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語文觀旗幟鮮明地認為是面向每個學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質。超多的課外閱讀,有助于把祖國母語素質與愛國主義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透過超多閱讀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僅能夠領略中華語言的優美、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邏輯等深刻內涵,從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蘊。古人曰:“鄉音一曲淚千行。”可見母語的情感力量。給學生以時間,發學生以激情,使之超多閱讀課外書籍,超多接觸、理解、感悟、運用母語,是鑄造民族意識的重要途徑。超多中國優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與文化的源泉。中國語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優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含蓄,那“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創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對月吟”呢?多讀,是增強對母語情感的唯一途徑。
二、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從傳統語文教學觀到大語文教學觀是一個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化過程。它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學會學習,促進人格與個性全面發展為重點。從這一理念出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務必得到保證,自主學習習慣務必得到培養。此刻,中國社科院的專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讀課外書轉成“地下黨活動”,“給學生真正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自由選取自己愛讀的書籍,本身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而學生由封閉式讀書轉為開放式閱讀,本身又極大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用心性。透過大力推動課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拿握,從而感受讀書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讀書欲望,最終構成習慣。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華羅庚說∶“歷史上每一個發明創造家都離不開自學,光是老師問什么學生就答什么,是創造不出新的東西來的。”課外閱讀把追求學問轉成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有助于實現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潛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