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伯孜克里克石窟群保存有相當豐富的壁畫資源。文章從經濟、文化和歷史角度分析論述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價值,通過借鑒其他石窟,如莫高窟等成功的保護經驗,針對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護現狀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伯孜克里克石窟;遺產;保護
伯孜克里克石窟群,是高昌石窟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其作為高昌地區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見證了高昌地區佛教文化的昌盛與衰亡,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一、伯孜克里克石窟概況
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火焰山山腰中木頭溝河谷西岸的陡崖上,距吐魯番市東約45 000米,南北全長166米,南距高昌故城約10 000米,鑿有石窟83個,現存57個,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也是新疆境內最大的石窟寺遺址之一,在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伯孜克里克石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據當地人介紹,吐魯番地區近年降水偏多,降水量大,有時候一場大雨能夠產生接近一年的降水量。2019—2020年的考察發現,不少洞窟存在頂部缺失等不同程度的毀壞。洞內壁畫被雨水沖刷嚴重,有的掉皮,有的失色,有的已面目全非,殘破不堪的壁畫上留下了濃重的雨水痕跡。
二、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遺產價值
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顯性和隱性價值的雙重特性。由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遺產的特殊性,本文從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分析其獨特價值,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一)經濟價值
在當今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保護伯孜克里克石窟具有特別的意義。它的永久價值在于:一是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帶來直接和間接的旅游經濟效益,同時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二是利用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資金到吐魯番地區投資,加快吐魯番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擴大其對外交流和開放的程度。三是保護好像伯孜克里克這樣的石窟群,可以增加新疆的隱形資產,大大增強吐魯番的國際知名度,提高吐魯番地區的文化附加值,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發展經濟,已把新疆這樣的邊疆地區放在國際一帶一路大環境中,甚至在中亞、西亞乃至東歐經濟圈中制定長期發展規劃。
(二)文化價值
新疆的石窟寺遺址都是特定時代的文化承載物,伯孜克里克石窟主要依托佛教文化進行開鑿。公元1世紀初,印度犍陀羅地區開始佛教造像活動,多依有水的山崖開窟修行,窟內有佛像、壁畫裝飾,即石窟寺。石窟文化和佛教一同傳入西域,與當地文化交流融匯,形成鮮明獨特的西域風格。從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畫的內容和窟室結構可看出此地多種文化的交流痕跡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窟內的雕塑和以佛傳、本生、因緣等為題材的壁畫都體現了宗教和建筑相結合的獨特文化,為吐魯番地區的文化競爭增加了有力證據,其文化價值非常高。
(三)歷史價值
伯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地區特定時代的物質文化遺存和文明的物證,見證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歷史變遷。從伯孜克里克石窟群以及此地附屬的佛寺佛塔遺址,甚至周邊幾千米處的石窟寺、佛寺佛塔遺址來看,吐魯番地區的人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信奉佛教,佛教香火普遍而鼎盛,據此可推斷出佛教在此處的興衰以及佛教活動對社會其他方面的影響。佛教源于印度,大約公元1世紀前后傳入西域。伯孜克里克石窟作為西域與中原的中心點,從多方面反映、影響了西域和中原的佛教石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其在我國甚至中亞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從吐峪溝石窟、伯西哈石窟等,甚至高昌地區之外的其他佛寺、佛塔、石窟群以及故城遺址內的佛教遺址可以看出新疆佛教文化曾經的繁榮興盛。
三、保護措施
(一)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保護現狀
伯孜克里克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項目組在2011年和2013—2014年分別對伯孜克里克石窟進行搶險加固,重點在于修復瀕危的裂隙崖體、裂隙存在坍塌風險的洞窟和加固即將脫落的壁畫層,增加防護欄、防護玻璃等,減緩自然和人為破壞。但洞窟受保護的程度依舊不容樂觀。目前來看,洞窟遺址遭遇的主要危害有兩種,分別是自然和人為。自然危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風化、酥堿、水害和各種生物病害。人為破壞包括煙熏、挖盜切割和刻劃、故意毀壞人物面部五官和裝飾所用金箔等。經調查,自然病害主要表現為洞窟所在崖體裂隙、風化、洞窟滲水、窟頂坍塌、墻體裂縫、墻體傾斜甚至倒塌、光照風化、壁畫層或是白粉層開裂、起甲、空鼓、壁畫褪色、動物筑巢、留有糞便等。
(二)伯孜克里克石窟保護措施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護可以借鑒莫高窟和庫木吐拉石窟等的成功經驗,莫高窟的保護在中國石窟保護方面具有更為完善、超前的保護機制。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藝術圣地,現存洞窟數目和內容都令人矚目。1961年3月,其被認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幾年之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之后,莫高窟正式拉開保護帷幕,國家針對個別瀕危洞窟和存在極大坍塌風險的洞窟陸續開展諸多重大文物保護項目,有效地解決了洞窟安全問題。截至1966年年底,莫高窟共計完成了對洞窟進行加固修整的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回顧莫高窟整個保護歷程,主要經歷了人員值守、工程加固維護和結合科學技術保護預防幾個階段。
在新疆地區的洞窟維修加固工程中,庫木吐拉石窟的維修加固是很好的例證。庫木吐拉石窟是龜茲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存,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石窟位于溝谷多風地帶,長期遭受風吹、日曬、雨淋,石窟及其所在崖體產生了嚴重裂隙甚至發生了崖體坍塌,以致石窟形制和窟內壁畫均受到很大程度的毀壞。21世紀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庫木吐拉石窟保護修復工作進行了多次考察,系統收集水文、地質、氣候、地震等多項科學資料,并制定了針對性保護方案,對其進行維修加固和環境治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文物保護原則,既要維護修復洞窟,又要保持石窟原狀。對于單個洞窟進行單體加固,組合洞窟則進行聯體加固,總的原則是在保持洞窟原貌的情況下使洞窟保存的時間更加長久。但由于庫木吐拉石窟南北區巖體成分不同,窟群所在地區巖體與克孜爾石窟類似,而谷口區的巖體又與敦煌石窟成分接近,所以分別采取錨桿支護和重力支撐措施,局部采取其他措施的方法來進行保護。多次維修加固工程有助于石窟的保護、管理以及未來的科學研究,有利于旅游事業的開展,也為其他石窟群的保護提供了借鑒經驗。
對比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庫木吐拉石窟的保護歷程,目前伯孜克里克石窟仍處于初級的保護和搶險加固階段,未來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在洞窟的修復方面,需要繼續對處于危險狀態的洞窟進行搶險加固,擴大加固的工程范圍。在洞窟保護方面,對于開放的洞窟,合理規劃洞窟承載量,以免由于窟內空間狹小,超負荷的游客數量對窟內溫濕度、塵埃、二氧化碳等含量造成破壞,直接或間接影響窟內壁畫的保護狀況。同時,開放洞窟的窟門頻繁開啟,壁畫也易受到自然光、手電光、不合理的閃光燈等光線影響,部分窟內玻璃隔板的使用在影響視覺觀賞的前提下也存在著破損的隱患,會造成壁畫的損壞。在游覽參觀方面,洞窟內光線昏暗,壁畫顏色暗,洞窟窟頂高,觀者無法清晰地看到窟內壁畫,且窟內灰塵大,空氣質量差,甬道內空間狹窄,活動范圍受限,展示效果不好。同時,景區內缺乏綜合性介紹和游客服務中心,沒有制定科學有效的參觀方案以及針對性的參觀導覽資料,衛生等服務設施較少等問題也會對游覽體驗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針對洞窟保護方面遇到的問題,有些管理方面的不足可以及時解決,有些受到技術科技的限制暫時無法解決,但最基本的還是尊重石窟文化,避免損壞壁畫。對于游覽參觀方面的問題,首先要結合科學算法,合理地規劃開放洞窟的游客承載量,將人數限定在承載量內,避免洞窟受到再次破壞。合理調整淡旺季洞窟開放的時間段和景區門票淡旺季價格,緩解旺季游客數量大的問題。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設置參觀導引牌,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多種參觀路線,設立電子洞窟展區,復制洞窟內壁畫,讓游客不用進洞窟也能看到壁畫,從而減少洞窟實際的游客承載量。
未來,在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護中應加入科學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措施。首先是建立科學的石窟保護模式,石窟保護要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管理經驗,規范工作內容,逐漸設定相應的要求和標準以及明確各項之間的聯系。其次,對洞窟的背景資料進行考察收集,對其進行科學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價值、保護現狀、管理現狀以及保護目標和對策等。最后,開展實踐保護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要求,并在此過程中完善洞窟的保護模式,以便為后續洞窟的保護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田利萍,1995年10月生,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新疆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石窟藝術。
參考文獻
[1]唐玉華.新疆文物資源的保護[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牛文麗.新疆文物資源的保護[J].東方企業文化,2010(6):142.
[3]樊傳庚.新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5.
[4]柏孜克里克石窟搶險加固一期工程[N].中國文物報,2012-07-27(8).
[5]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二期保護工程[N].中國文物報,2014-12-26(8).
[6]何林.龜茲石窟保護現狀[J].龜茲學研究,2008(00).
[7]陳艷,劉虎.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預防性保護探索[J].石窟寺研究,2015(1):440-443.
[8]滿君.柏孜克里克石窟崖體穩定性及加固措施[D].蘭州:蘭州大學,2010.
[9]董琳.新疆文化旅游景點的開發[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63-66.
[10]樊錦詩.《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制定與收獲[J].敦煌研究,2002(4):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