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實施渠道是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并輔之以課外勞動、與有關學科教學的結合。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與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的發展緊密相關。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1949年至1976年
第一階段:1949年10月至1956年初,勞動課登上舞臺
在這個階段,根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黨和政府明確了建設新中國教育采用“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用蘇聯經驗”的路徑,執行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和培養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新人的方針。
1955年全國文教會議決定在中小學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以更完整地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同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教學計劃及說明等文件中規定,小學一至六年級開設手工勞動課,每周1課時。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生產知識,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生產工具。
1956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1956-1957學年度中學授課時數表》規定:初中三年級開設工農業基礎知識課,每周2小時。初、高中各年級增設實習課,每周時數除初中三年級為1小時外,其他各年級均為2小時。初中進行教學工廠和試驗園地兩種實習,高中進行農業實習、機器學實習和電工實習。
第二階段:1956年至1961年,勞動過多也有失誤
在這個階段,毛主席發表了《論十大關系》,提出走自己的路,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這期間,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即:“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8年,教育戰線隨國民經濟“大躍進”開展了三年“教育革爺”。在教育部頒布的《1958-195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中提出了一項新規定,即在初高中各年級都開設生產勞動課,每周2課時。此外還規定:各年級每學年均有14至28天的體力勞動時間。“教育革命”雖然做出了成績,但也存在“左”傾錯誤的影響,造成教育比例失調、師生參加勞動過多、教育質量下降等嚴重失誤。
第三階段:1961年至1976年,重實踐的勞動課影向深遠
1961年以后,通過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不僅國民經濟出現了全面好轉的局面,教育事業也走上了全面建設和健康發展的道路。
1963年3月,經中央批準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規定:小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小學一、二、三年級不設勞動課程。四年級以上學生全年參加勞動時間為半個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規定:中學設生產知識課、勞動課;學生全年參加一個月的勞動。學生參加勞動的渠道有:校內勞動,同工廠、農村公社掛鉤;校外勞動,回生產隊參加勞動;學校建立簡單的車間或農業實驗園地。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學制、課程、教材大變動,中學只設5門課(毛澤東思想教育課、農業基礎課、革命文藝課、軍事體育課、勞動課),以及在農業基礎課中只講“三機一泵”(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水泵)的做法,在全國影響深遠。
1976年至2012年
第一階段:1976年10月至1982年8月,勞動技術全新亮相
1981年3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規定:一、二、三年級學生可在課外時間,適當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小學四、五年級開設勞動課,每周1課時;另外,每周勞動1小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或簡易勞動。農村學生可以結合農忙假安排。六年制小學參照上述計劃安排。
1981年4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在這兩個草案中,有三個提法為順應經濟、科技、社會等發展的趨勢而改變,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第一次在中學勞動課程名稱中加入“技術”兩字;第一次把服務性勞動與工農業生產勞動并列為學生的勞動教育內容;第一次把職業技術教育內容列入普通中學的勞動教育內容中。
第二階段:1982年9月至1991年,勞動成為全面發展的重要板塊
1985年國家教委組成后,歷任國家教委主任十分重視勞動教育,明確提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第一次提出把“勞”字與德、智、體、美并列為五育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為了確保中小學上好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1987年,國家教委頒發中小學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教學大綱、印發中小學勞動課和勞動技術課器材配備目錄以及規范勤工儉學活動。
到1990年底,多數中小學校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生產勞動基地,全國共計有學農基地45.2萬個,工廠7.7萬個,第三產業9萬個,較好地解決了中小學勞動課的基地問題。
第三階段:1992年至2011年,勞動課趨向地方特色化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簡稱《綱要》),重新明確了教育方針,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根據《綱要》精神,1994年7月,國家教委印發文件做了如下規定:小學在三、四、五、六年級開設勞動課,每周1課時;初中各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每周2課時;高中各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每學年4周。
到2000年1月,教育部在發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取消了必修課中勞動技術課的單獨設置,改設了包括四部分內容(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這是勞動教育課程自1955年單獨設置以來第一次被取消。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簡稱“課改《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同時,課改《綱要》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許多地方的中小學除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外,還專門開設了富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勞動課或勞動技術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 勞動教育事關民族復興
加強勞動教育,關系到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關系到國民綜合素質的提升,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指示,教育部于2015年7月發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鼓勵家務勞動。《意見》還提出,用3至5年時間,統籌資源,構建模式,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建設作了系統設計和戰略部署。
2021年4月30日,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習近平強調,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希望廣大勞動群眾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創造、勇于奮斗,更好發揮主力軍作用,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勞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保障廣大勞動群眾合法權益,支持和激勵廣大勞動群眾在新時代更好建功立業。
(摘自新華社、《基礎教育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