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曲
商事登記改革、投資項目審批、政府數字化轉型等相關業務工作得到省市領導批示肯定;在全國縣級政府透明度指數排名中連續3年位居前三;榮獲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先進集體稱號;行政審批服務群眾滿意率連續3年排名全市第一……隨著“六爭攻堅”的奮斗之歌在寧波持續唱響,百姓最為關切的“服務爭效”旋律也在兩江北岸發出了時代的強音。
2019年8月,迎著“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春風,江北區抓住民生需求小切口,撕開一個改革大口子,對跨部門的變更事項審批實施模式創新,率先在國內開展單點觸發“多米諾骨牌”式的企業和個人信息連鎖變更機制,撬動政府多部門聯動、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流程再造。
只需填寫一張連鎖變更申請表,在一個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個人就能實現13個事項的連鎖變更,企業更可以辦成29項信息連鎖變更。江北這一改革舉措,有效破解了企業群眾因營業執照、身份證等基礎信息變更引發的其他變更事項跑多次等難題,已惠及企業2000余家、群眾300余名。
“現在到大廳辦事的人明顯比以前少了,而且取了號馬上可以辦理。”提及江北區行政服務中心這兩年最直觀的變化,寧波大信會計服務有限公司工商代辦專員鄧貝貝這樣形容。這是江北區多年來打造數據賦能政務服務樣板,推動網上“可辦”向“好辦、愿辦、易辦”迭代升級,大幅提升網辦率的成效體現。
三年來,江北區以系統集成、數字賦能為理念,聚焦強化政務服務數據調用、比對、匯集等能力,實施政務服務場景式集成服務變革,促進行政審批從單個部門獨立式向整體政府集成式的政務服務轉變,有力地推動了數字政務服務水平。
如何讓“服務爭效”真正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江北的答案一直很清晰明確:從辦事企業、辦事群眾的視角出發,為他們量身定制“一件事”審批標準體系,厘清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規范行業標準。
三年來,江北區以群眾企業“一件事”辦事場景為視角,不斷推進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城鎮污水排放、鄉村振興政務服務、國際人才全流程服務、退役軍人辦事等100多個“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在此基礎上,江北區還不斷總結提煉事項流程優化再造經驗,創新編制形成標準規范,將其上升為國家、省、市級標準或標準化試點項目,為各地政務服務提供“江北樣板”。
堅持站在群眾視角實施政務公開,江北區走出了一條政務服務與政務公開深度融合的改革新路徑。2020年10月13日,江北區上線發布了國內首個涉個人和企業“一件事”標準化政務公開專窗,首批15項個人“一件事”和9項企業“一件事”通過網頁和手機端同步集成向社會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政務服務與政務公開研究基地也在當天落戶江北。
“服務爭效”貴在“效”。項目審批速度直接關系到市場主體投資信心。三年來,江北區圍繞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最多80天”的要求,建立完善代辦項目庫,從基本建設項目審批整體工作鏈視角,倒排項目審批時間節點,定制最優審批流程,尋求最優審批路徑,讓企業提前站在“起跑線”上。
在江北區行政服務中心,企業和群眾通過一排排印著二維碼的展板就能在“指尖”輕松辦理86個高頻事項。而在大廳內的自助辦理區和等待區,42名干部打破傳統柜臺式“坐等”的服務模式,走出柜臺,主動靠前為來辦事的企業、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此外,得益于江北政務服務“2.0智慧大廳平臺”的推廣,目前該中心各窗口都已配備了平板電腦和高拍儀,能夠實現人臉識別、身份認證、二維碼掃描、電子簽名、評價等多重功能。
作為江北區“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服務爭效”的主陣地,江北區行政服務中心解決了全區辦事窗口不集中、群眾辦事不便的問題。中心集聚了不動產登記、稅務服務、水電氣等為民服務事項,此外還提供預約、延時、上門、免費復印、快遞免費寄送等服務。
(作者單位:江北區全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