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振
摘要:在“創新人才教育”背景下,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已然成為我國創新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高校在當前創新教育角色轉換中未能及時定位以及師生教與學觀念的固化,及時調整當前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新能力,大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新技術、新知識迅猛發展,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教育體系,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一、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2]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陸續頒布一系列促進教育發展的政策。“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3]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不僅是傳承優秀文化知識,更擔負著培養后備科技人才的任務。在新學科、新材料等建設中應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將塑造創新能力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題,讓創新氛圍在高校中蔚然成風,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助力我國科技自立自強。
二、我國大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不斷增強,然而我國的創新型人才數量和質量依舊是鳳毛麟角,未能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通過研究分析,總結以下幾點:
1.學生參與積極性缺乏
大學生活本是創新成果迸發最佳時機,而多數學生在本科期間,僅完成課程任務,疏于創新能力培養,很難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同時,高校在開展創新教育課程時,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使部分學生未能從創新教育中汲取創新思維養分。相對于部分積極參與創新課程的學生,傳統漫灌式教學方式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創新課程以及參與課程背后的創新實踐。其次,一直以來,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使多數學生把理論知識之外的所有內容拋于腦后,導致思維僵化,最終扼殺學生的創新興趣積極性。
2.教師缺乏知識儲備和創新素養能力
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因子,然而多數教師自身缺乏創新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創新研究拘泥于理論研究,未能將理論和實際結合,不能適應當前創新教育的需要,更無法適應當前學生受教育需求。另外從事創新教育且具備創新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相對較少,難以拓展創新教育的廣度。再者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發展實際,無法明確問題意識,缺乏創新思維方向,重理論輕實踐,不能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
3.高校創新教育重視力度不夠
“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國家、社會不斷輸送……創新型人才”[4]文化造就一批偉大的人,同樣文化可以毀滅更多的人。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身心影響極大,而傳統的教學理念導致部分高校缺乏對現代教育,尤其對創新教育方面的深刻認識。其次,部分高校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培養意識,然而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創新平臺缺乏、校園創新氛圍不活躍、創新教育設施有待改善等等。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的有效地解決,有待高校深化創新教育意識,把“創新人才”賦予行動。
此外,高校關于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培養未能從實際出發、缺乏完備科研設備、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科研機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
1.加強思想引導,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創新創業意識是指導創新創業行動的思想武器,創新創業能力為創新創業意識的實踐提供保障。[5]創新意識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起點,家庭和學校作為孩子成長和教育起點應相互發力,給予孩子正確的思維引導。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長對孩子人生未來影響深遠。家庭給予孩子第一次富有創新思維的場所,啟發孩子的創新潛意識,對孩子探索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會解放孩子的頭腦,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獨立、開放的空間。學校須正視教育中弊端和不足,積極轉變教育方式,拋棄分數決定未來的觀念,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主要任務。同時學校要營造一個勇于探索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常規,懷著一顆批判的心。培養創新意識是一個長久課題,更是一項社會性工程,家庭和學校應該扮演好這其中的角色。
2.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課程體系僵化乏味,單純的知識點構成,知識與應用、認識與實踐脫離等問題越發突出。對教育理念改革已迫在眉睫,探索適應創新人才背景下教學方法及內容更是重中之重。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轉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從教師為主體到學生為主、師生結合的轉變,從教師言傳身教到學生參與、師生合作的轉變,從理論與書本結合到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轉變;第二, 高等院校積極探索適應本校的教學改革模式。如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體現新穎獨創性,杜絕傳統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變化,感受到學校的關心。
3.加強高校創新文化活動,積極搭建科研創新平臺
創新活動同樣需要一定氛圍和催化劑,當校園充滿創新氛圍、經常性舉行創新活動,這些創新因子無疑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潛意識;當校園聚集著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學生,在科研創新平臺中必會產生別樣的化學反應。一是校園文化方向的轉變。高校應積極轉變文化主流方向,將創新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發展,成立實踐教育中心,完善創新教學設備,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及創新能力提供生長環境;其次著重校園創新平臺搭建;高校應將平臺建設與創新教育相結合,并引入實踐教學。如以院系、班級、創新社團為單位,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參與創新平臺培訓,并有機制的結合創新型社團、科技類社團聯動發展,著力推進校級乃至省級創新項目的實踐平臺。
4.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打造創新新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6]企業的人才資源來自高校,學生的未來歸宿地是企業。校企合作是未來人才培養和塑造的主要方向之一,高校要把握校企合作的契機。高校應本著與相關企業共商、共享的原則,提升產學研相結合水平,既提高老師的業務能力,又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其次高校要拓展與校友企業合作通道。一批批優秀校友,既是學校辦學的直接成果,又是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以校友助力校友,以校友反哺學校,不斷迭代相傳,生生不息。
四、結論
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加強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勇做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集中力量突破國外卡脖子、破除國內籬笆墻和繁文縟節,為科學技術發展營造良好的沃土,助力創新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7]培育新時代創新型人才,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僅符合我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更能符合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
課題名稱: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9A031)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湖南省教育規劃課題(XJK20ADY001)“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項目(HNJG-2020-0275)高校思政課堅持“八個統一”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6]習近平.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12,第2版.
[2]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第2版.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第1版.
[4]林曉.基于創新競賽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5(2):132-134.
[5]葛蘭云,加春生,耿明杰,等.高等職業院校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簡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2):220-221.
[7]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3-16,第6期.